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出版传媒巨头2007年以来的并购已经脱离了早期初级目标的阶段,成为经过多次并购后的重新市场定位.现在,美国大的出版传媒巨头,从报纸、杂志一直到互联网、移动媒体,几乎已经覆盖所有的出版业,他们现在并购的目的为了获得信息产业中增值最陕部分的利润,同时也要在相同竞争领域获得全面优势,把对手市场压制住,成为龙头老大.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是2007年6月底刚刚尘埃落定的汤姆森集团与路透集团的并购.  相似文献   

2.
王积龙 《出版参考》2007,(8S):30-30
美国出版传媒巨头2007年以来的并购已经脱离了早期初级目标的阶段,成为经过多次并购后的重新市场定位。现在,美国大的出版传媒巨头,从报纸、杂志一直到互联网、移动媒体,几乎已经覆盖所有的出版业,他们现在并购的目的为了获得信息产业中增值最陕部分的利润,同时也要在相同竞争领域获得全面优势,把对手市场压制住,成为龙头老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美国、加拿大两国,尤其是美国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在并购中的成熟做法和经验,对我国下一步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打造大型新闻出版"航母"级企业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一美国、加拿大大型传媒集团并购的有关情况由于美国和加拿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甚至地域环境都十分相似,因此,将以更具代表性的美国大型传媒集团进行分析。从美国经济发展和公司制度本身的变革来看,从19世纪末至今,美国共发生过5次大的兼并和收购浪潮。经济和公司制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和国内出版企业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出版集团将目光投向海外的成熟出版企业,跨国并购也成为国内出版企业获取优质海外资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有效地在并购过程中规避风险,平稳有效地管理并购后的企业成为投资方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凤凰传媒收购美国国际出版公司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并购前对目标出版社的全面评估、对其经营状况和盈利质量的判断和并购后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具体举措,并结合文中提到的案例,对出版业跨国并购提出具体的风险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出版企业海外并购频繁,这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出版企业的转企改制、良好的发展机遇相关.我国出版企业海外并购发展迅速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这既与出版企业自身水平不高、涉外人才缺乏有关,也与东道主国家的政策限制等因素相关.学习借鉴出版企业并购的成功经验,完善政府的宏观管理,完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功能,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是化解我国出版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1998年美国在线并购网景公司时,正值新浪网与美国华洲资讯合并,有人说后者是前者的一个中文版。 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再次让我们感到惊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国际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的操作不断壮大经营规模。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后资产高达3500亿美元,就是个相当重要的启示。从模式结构上看,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不仅提高了自身价值,也挤去了自身存在的经济泡沫。通过并购方式壮大自己的实力,在国际上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次并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不能机械模仿。就目前国内情况而言,有一种可怕的思潮,就是网络建设与开发上的全盘引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世界期刊市场风云变化的一个显著现象,是在激烈竞争中出现的大规模期刊并购活动。以美国为例,1998年期刊并购达105起,并购总值为69亿美元;1999年则达到115起,并购总值为140亿美元。知名的美国期刊《电视指南》,于1998年由美国电讯公司以20亿美元并购,1999年再次由吉姆斯塔儿国际集团以92亿美元并购。以下是1999年美国期刊或期刊出版公司并购活动中前十五项重要并购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界购买期刊十分活跃,在以下十五项中,有六项收购是有金融机构卷人的。——张伯海编译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自然科学教科书出版过去50年的成长历程在出版产业发展史上颇具代表意义,其中小型出版公司的沉浮以及并购的风潮作为美国出版业的一个横断面,生动展示了美国出版业的样貌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美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网络出版、电子书、手机出版等多样化的出版形态,以及网络营销、自主出版、按需印刷、互动教育出版等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其在产业并购、完善产业链、商业模式等诸多方面对于我国的数字出版业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并购海外出版社是实现我国出版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当前是我国出版业实施海外并购的大好时机,我们应该尽快将海外并购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并购海外出版社势在必行我国出版业要真正实现走出去,扩大在海外图书市场的实质性影响力,在海外设立出版机构是必由  相似文献   

11.
美国出版业通过集团化向海外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美国2008年上半年的GDP增幅仅为2%左右,美国大媒体出版商增值存在较为不利的国内经济环境,需要突破才可能争取更多机会。因此,大媒体出版集团化的新近动向,仍然是新老媒体结合向国外市场渗透,其并购数额并不显著,对于总体并购衰减趋势的改变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2.
由于美国2008年上半年的GDP增幅仅为2%左右,美国大媒体出版商增值存在较为不利的国内经济环境,需要突破才可能争取更多机会。因此,大媒体出版集团化的新近动向,仍然是新老媒体结合向国外市场渗透,其并购数额并不显著,对于总体并购衰减趋势的改变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3.
1 1998年3月的最后一天,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出版业受到了一次震撼,那就是德国的贝塔斯曼出版公司以大约近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最大也最为著名的兰登书屋。兰登书屋曾经出版过为数不少的中国作品,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一般来说大都是赔本生意,但是兰登书屋不怕赔,也赔得起。如此具有世界气派的美国的大出版公司一夜之间竟然被外国公司并购了。有人指出这是1998年世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 1998年8月初,我向邀请我访美的美国新闻总署提出要造访曾跟漓江出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闻集团是近年来世界传媒产业中发展较成功、经营较有特色的一家。频繁而成功的合并和收购是其特色之一。本文通过梳理该集团自成立以来发起的并购案,分析其并购策略,归纳、总结出其并购行为的几点突出特点,从中得出对传媒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以近年来国际图书出版产业中主要企业的并购活动为背景,对四大图书出版战略群组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威胁与反应进行分析,理解不同战略群组企业的并购动机、战略选择和主要结果。从自助出版、开放存取出版、订阅服务、规模和技术创新五个方向讨论不同群组战略选择的依据和未来的价值创造方向。根据丁焕明等人开发的产业集中四阶段模型,确定图书出版产业目前处于集中阶段。不同战略群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各不相同,总体来说,并购的活跃程度有所下降,巨型并购机会增大。技术环境的动态性为并购战略决策增加了复杂性和风险。  相似文献   

16.
叶青 《现代出版》2011,(1):63-65
上个世纪60年代起,并购和集团化逐渐改变了美国传统出版业的生态环境,全球化趋势下的重商主义倾向让独立出版事业举步维艰,安德烈·希夫林对媒体集团垄断下的商业出版潮流深感忧虑,组建非营利性“新新出版社”,以出版在教育、文化和社会价值方面有创新意义的书籍,力图重塑出版产业传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产业融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惟一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并形成了出版业主导的数字化改造和IT企业主导的数字出版两条并不成功的发展路径,而出版与IT的融合才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惟一选择.可以通过跨产业的企业并购、战略联盟、建立产业集群区、统一技术标准等途径实现这一融合.  相似文献   

18.
席卷全球的企业并购在最近5年日趋升级:1996年,波音和麦道合并,涮新了133亿美元史前交易纪录;1998年,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携手,创造了920亿美元市场交易的新高;2000年1月,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联姻,买下了3500亿美元的最大交易菜单。无数企业投身于这场经济运动,在资本浪潮中摸爬滚打。无疑,并购带给了不少企业的团队实力和规模效益。然而,来自美国的一份权威资料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并购之后真正实现了企业的规模扩张和良性发展的也仅占全部并购案例的30%~40%,相当多…  相似文献   

19.
本月视点 :美国在线 -时代华纳的困境2001初 ,网络巨头美国在线宣布以价值1840亿美元的股票和债务为代价收购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并购后新成立的美国在线 -时代华纳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的集网络服务、出版、电视和娱乐于一体的跨媒体王国 ,其前景在当时被华尔街和媒体界广泛看好。然而 ,自合并1年多以来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之间的“新旧”媒体的融合、协同作用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公司也不断地一次次下调盈利目标。2002年1季度 ,公司在摊销巨额购并成本后更是出现了了540亿美元的亏损。合并后新公司所陷入的困境 ,也充分反…  相似文献   

20.
国内文化传媒产业经过10年发展.形成了现在的80余家文化产业集团,其中也包括出版、发行集团.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些产业集团是国内文化产业领域的优质资产.要在当前的大环境中迅速发展壮大,资本运作是重要途径之一,这包括上市公开发行股票、企业并购、重组等.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早已进入资本运营阶段,这无疑给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