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经常发生,而引发事件的因素相当复杂,有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有政治、管理和教育问题等诸多因素。而许多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可以预防的,因此,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工作,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有日渐增多的趋势,未雨绸缪是高校管理教育者的责任。对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干预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干预、事件处置阶段、善后处理阶段,不同阶段必须遵循不同的干预原则,建立适当的干预机制。研究完善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干预机制,对于预防和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对于做好高校学生工作、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改革高校管理思维、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校园的平安与稳定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高校发展乃至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有效预防和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和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期、发生过程及平息期间、发生后期三个阶段的作用,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了具体措施。文章认为要有效应对和处理高校群体性事件,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准确了解相关学生的利益诉求并与其积极沟通,这些思考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起到了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发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相当复杂,大体有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学生自身因素、高校内部管理不善等,有时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可控、可防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要构建预防体系,建立预警机制,加强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形势下,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深刻影响了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高校现有化解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其实效性较差。随着群体性事件法律化解机制方面的研究日益完善和依法治校进程的推进,将法治路径引入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也必将取得实效。高校应转变管理观念和模式,以学生为本,确立通畅的校生协商机制,重视学生的利益表达,完善校内申诉等学生权利救济途径,有效化解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6.
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保证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稳定因素逐步凸显,高校突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高校突发群体性事件特征和诱因的分析,从学生主体和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高校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办法,并就高校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多种多样,各种因素的交织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高校与社会稳定。许多群体性事件是可控的,可预防的。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应急机制的研究,建立预防体系,加强教育管理,构建预警机制,完善应急管理预案。群体性事件发生时,高校若能迅速反应,制定计划,平息事态,就有利于维护高校及社会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8.
高校危机具有"泛火山效应",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误读性及扩散性等特征。根据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转折点的分类与特点,高校应通过隔离矛盾体、表明态度、信息公开、唤醒自我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转折点的管理;通过中介性力量介入、协调疏导、厘清现实、形成合力、环境修复等策略,防止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展为群体性危机,努力将危机向机遇转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多有发生.要预防高职院校群体性事件,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与学生的日常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与服务工作,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从而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指高校中突然发生的,由于自然、人为因素导致的除老、病死以外的其他各种死亡事件,从而将要或已经引起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后果严重,影响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本文在分析此类事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从大力开展生命教育,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和法制教育,加大高校安全工作管理力度,积极有效应对事件等四个角度来预防和应对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及其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作为法治社会内在要素的司法审查已经介入到大学自治的传统领地.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有效实现和充分保护,要求高校建立正当的管理程序.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害后的法律保护不仅要有事前救济,而且也要事后救济.对管理权力的谨慎行使是保证学生受教育权的有效渠道,有限的司法审查介入是大学生受教育权利保护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人本化"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领域中具有优势地位的重要管理理论。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当前"人本化"管理应用中的现状表现为:对高校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管理计划过于盲目;管理方式的不合理;管理结构混乱;学生和老师很难形成有效的双向沟通方式。因此,在高校进行学生工作时,切实地将"人本化"管理落到实处,高效实现管理目标的效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沟通机制;建立与问题学生进行加强教育的真诚帮扶机制;打造以先进文化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的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自主管理习惯,以期更好地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困境调查——以襄樊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校绝大多数教师对研究性教学持认同态度,认识到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地方高校要推进研究性教学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研究性教学能力;加强管理,改善教学资源,确保研究性教学顺利进行。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均需适当考虑,但教学资源和学校管理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比较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借鉴禅宗丛林制度管理模式的某些管理理念与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高校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建议,认为高校应改革高层领导与学校利益脱钩的制度,改变管理观念,培育有利于个体创造性发挥的人文组织环境,建立科学民主的干部选拔机制,确立学术为中心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财务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财务管理体制、资产管理方式、预算管理、约束机制等几个方面的新变化,探索建立既适应高校未来发展需要,又符合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工作一项紧迫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理顺学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财务关系;二要加强后勤集团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三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目前我国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不到位、支出不合理、固定资产流失等;分析了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指出高校应成立科研经费管理领导小组、完善管理制度、严格固定资产购置程序、加强监督检查等,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经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体育运动风险是指存在于体育运动中的风险性问题。构建完善的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方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发展,有利于高校体育课程的长久性发展。但目前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存在管理方式过于理论化、实践性管理方式不足、创新性管理方式薄弱等缺陷。因此,要完善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就要注重对先进风险管理方式的学习与借鉴,提升实践性体育运动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创新性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方式的发展,以高校实际情况为基准,并注重高校学生的意见反馈。  相似文献   

18.
浅议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难以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应根据高职院校的特征,从高职教育的研究性、开放性、普适性、连续性等方面进行管理体制创新,科学定位,形成特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学秘书属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第一线工作人员,是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执行力的基础力量。十几年来,这支队伍一直存在着“临时性”、“年轻化”和“传声简”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决策层不够重视、教师有偏见、岗位薪资低、队伍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低等。高职院校的领导层一定要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从组织机制、激励机制、培训制度等方面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提升高职教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对全国14所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抽样调查发现,60%以上样本高职院校教师存在中等程度的职业压力。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环境压力和科研压力较大,男性教师的学生行为压力大于女性教师,11~15年教龄教师的职业压力最大,国家骨干院校教师职业压力高于示范院校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应兼顾严谨管理与和谐氛围营造,避免管理环境高压化;加强科研管理与服务,避免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加强关注11~15年教龄教师群体,缓解该群体教师"家庭-工作"冲突,以缓释教师职业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