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爱在深秋     
肯尼斯·罗伯茨是一位心碎神伤的老人。在里奥斯餐馆,他经常抱着一堆光盘穿梭于各张餐桌间,询问陌生人是否愿意了解他已故妻子约瑟芬的故事。罗伯茨一边发放免费的光盘,一边告诉人们,他的妻子陪伴他度过了宝贵的55年,他特别思念故去的爱妻。这些光盘上录制的是罗伯茨自己出版的书《怀念约瑟芬》的语音版。在79岁的老人罗伯茨讲述他的爱妻的时候,每个人都彬彬有礼,并充满好奇。在光盘的封面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位充满魅力的年轻女性,那是罗伯茨夫人摄于1943年的照片。罗伯茨告诉人们说,他的妻子内心和外表同样美丽,他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一…  相似文献   

2.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许多信件和书稿上的署名都是“帕帕”(Papa),有不少人以“帕帕”称呼海明威。那么,他从何时何地又何以被唤作“帕帕”则很少有人知晓。101岁的古巴老人格雷格里奥·富恩特斯曾是海明威的“皮拉尔号”渔船的船长,他从1935年到1960年一直以船长的身份陪伴着海明威。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老人与海》中捕鱼老人的生活原型。他在晚年回忆了与海明威相识相伴的岁月,也透露了“帕帕”一名的由来。下面是老人对往事的一段回忆。我是一艘古巴渔船的船长。有一年,古巴人派我去美国的新奥尔良。渔船在航行途中遇上了…  相似文献   

3.
梁建平1981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从此他成为一名艺徒。1991年至1992年,梁建平徒步沿黄河全程考察黄土文化,精神上经历了一次磨难和跋涉,文化上接受了一次陶冶和洗礼。走完黄河,他于1993年拜师皈依佛门,从此成为一名佛徒。他的皈依行为与他的西行行为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两者都与他关注现实的忧患意识有关。对物欲横流、无限制地劫掠自然的现实世界的关切,以及由此反观自我进而拷问自我,是他以原始的徒步方式到西部寻根探源,继而皈依佛门的主要心理动力。两者统一于他的灵魂自救。佛艺双修、双重“皈依”、双重门徒——1993年转变了他的人…  相似文献   

4.
“我要做诗人,做作家,做戏剧家。不管怎样,我要成名。不能名扬四海,也要臭名昭著。”象这样狂烈的雄心壮志在青年中是比较常见的。在1874年说这句话的这位牛津大学的学生却实现了这一愿望,尽管后来实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奥斯卡·芬戈尔·奥弗莱厄蒂·威尔斯·王尔德不仅获得了他那个时代最显赫的名声,也遭受了最难堪的屈辱。他比他的同时代人飞得高,也摔得重。早在他1900年死于巴黎的一家简陋的客栈之前,他的生活就已成了一部传奇。他同命运搏斗了46年,但这短短的46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不寻常的。他的剧作中的一个角色说:“成功和过度是相似的。”关于王尔德的故事众说纷纭,在他动笔实实在在地写点东西以前,他就几乎不加掩饰地作为一个小说中的形象出现了。他的激动人心的生平,使人  相似文献   

5.
1943年,一位学识渊博的人逝世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电台里广播了这则消息,报纸也登载了此事,杂志上还刊登了他的照片和介绍他的生平和著作的许多文章。大家都为有这样的人而感到欣佩和骄傲。许多人都感到失去了他这样的人实在是一件不幸的事。这个人就是卡弗博士,即乔治·华盛顿·卡弗博士。他是个黑人,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他出身低贱,但他将他的伟大天资和一切财富都用之于为他人的利益服务上。博学善良的卡弗博士的一生是英勇的一生,是美德集聚于一身的典范。他的一生是激动人心的一生,努力奋斗的一生;是难能可贵的、高尚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1978年1月的一个寒风刺骨、冰天雪地的早晨,有1000多人聚集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外,等候着售票处开门售票。其中有些人已在那里等了好几个小时,有些人带着睡袋和露营取暖炉头天晚上就来排队了。一位从布鲁克林来的妇女说:“我这辈子真是一直盼着能听一次他的演奏。”如此引人注目的人物是一位74岁的钢琴演奏家,一个备受推崇又颇有争议的人,甚至连他本人都曾这样说:“我都有点害怕我自己了。”当86岁高龄的弗拉基米尔·霍罗维茨于去年11月逝世时,世人都觉得这是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历时200年的音乐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精湛技艺是19世纪的集中体现,而他的钢琴演奏雄踞20世纪乐坛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7.
马健 《世界文化》2004,(4):28-30
在今天的美国,他是除姚明之外最有名的中国人。他唱歌跑调、舞姿拙劣……而正是这位其貌不扬的中国小伙子刚刚占据了全美唱片销量第一的宝座,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美国人人追捧的偶像。神话耶?闹剧耶?而对于他,我们刚刚知道?只要尽自己最大努力美国有一位这样的中国小子,他既不高,又不帅,打扮土气、五音不全,看他的表演,会恨得你早上刷牙的时候咬断了牙刷!但是,他红了!而且红得一发不可收拾!这位小伙子叫孔庆翔,美国人叫他威廉。孔庆翔是香港人,1993年,11岁的他随父母移民美国,现在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系的三年级学生。这位小生的长相,…  相似文献   

8.
墨西哥人夏伯阳来中国好几年了。夏伯阳是我的学生,跟我学汉语。他说,“夏伯阳”这个名字是他的同事取的,因为和他的姓Chabolla发音相近。我告诉他,“夏伯阳”是一本俄国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他吃惊地连连“NO”,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我不是俄国人,我是墨西哥人。”  相似文献   

9.
美的殉道     
1882年元旦后第二天,一个刚刚出版了一部诗集的英国人,乘坐邮轮来到了纽约。这个28岁的小伙子,身高将近一米九,水獭皮镶边的绿色大氅长及脚面,缎子卷边的深紫上衣、天蓝色领巾、齐膝短马裤和黑色丝袜。很难说,前来采访的记者是因为他的诗人之名,还是冲着这一身“惊世骇俗”的服饰的。这个人就是奥斯卡·王尔德。其实,王尔德的衣着是被规定在他访美活动的协议里的,反正他早就喜欢奇服华饰———伦敦街头,他在上装翻领钮扣上插一朵葵花或百合招摇过市,不管别人是大惊小怪,还是轻视鄙夷,他都怡然自得———虽然这一次好像有被人当作了唯美主义…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佩恩·沃伦被任为美国第一位官方指定的桂冠诗人。这位八十岁的诗人、小说家和随笔作家于四十年前发表了他最著名的小说《国王的人马》。他是唯一的一位既获得过普利策小说奖又两次获得过普利策诗歌奖的人。这位风格独特的文学家用各种形式进行创作,但他在1983年说:“诗歌和我的心同在。”在过去的十年里,他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二个妻子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原是他的速记员。她是速记学校的优等生。她将自1911年至1916年记录下来的和丈夫共同生活的情景整理成册,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自1866年以后的真实生活的宝贵文献,安娜这样描写1866年10月4日她初次见到未来的丈夫时的情景:“乍一见,他似乎年岁很大,但一谈起话来就显得年轻了,象是个35岁上下的人。他中等身材,体态匀称,红褐色头发。最令人吃惊的是他那双眼睛,一只是茶色的,另一只则瞳孔放大,已经看不见眼虹膜了,表情叫人捉摸不透。据说是因为癫痫病发作时服用药物阿托品使这只眼睛受了伤。他这张病态的憔悴的脸孔,我仿佛已经非常熟悉。大概是因为从前看过他的照片的缘故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0月,伦敦大学语言学院教授杰克·哈德森收到了一份电子邮件。信的作者姗姗来迟地回应了哈德森几年前在因特网语言论坛上提出的一个问题:在通晓多种语言的人当中谁在语种数量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而作者回答他:很可能是我的祖父。信的作者现在生活在美国并要求在媒体或者因特网上隐去其姓名。他告知,他的祖父是意大利人。20世纪初头一个10年他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移居美国。从来没有在学校里学习过,但是非常轻松地掌握了多种外语。到告别人世时为止,一个目不识丁的西西里人已经会说世界上70种语言,其中有56种会读写。当这个非凡的人20岁…  相似文献   

13.
王珺 《世界文化》2005,(10):38-39
童子军的创始人罗伯特·贝登堡1857年出生在英国。他是牛津大学一位教授十个孩子中的一个。作为男孩,他喜欢户外活动,尤其是野营。他的爱好是素描。贝登堡19岁参军,后来成为一名军官,并到过印度和南非前线。在那里,他用大部分时间对部下进行军事侦察训练。贝登堡创造了许多训练游戏和竞赛项目,后来他在一本书中将这些称为侦察救助。1899年至1900年南非波尔战争期间,贝登堡带领1250人守卫在梅富根城度过了217天被围困的日子。回到英国后他成了英雄。人们希望他能提出一个更适合男孩子的侦察项目。于是他开始考虑把侦察作为一种游戏,但是他希…  相似文献   

14.
忘记自己曾草草写下的信件、备忘录或杂货单,这对普通人来说是很可能的。而一时记不得自己曾写过一本书,这对一个人来说却有点异乎寻常了。80岁高龄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却碰到过这种事。1983年他听说他那本所谓的《第十个人》,从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的档案室中发现了。于是他记起,早在1944年,他曾和米高梅影片公司签订合同,或许写过一个故事短小精悍的电影剧本,并还想起他或许给这个剧本起名为《第十个人》。然而,当把所发现的这些打字稿送到他手中之后,他却感到愕然了,正如格林本人在介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艺术家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1598—1680)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创作出了巴洛克全盛时期的雕塑品。他的建筑艺术虽然较为保守,但他仍然居于十七世纪三、四位大建筑家之列。1598年12月7日,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出生在那不勒斯。他的母亲是那不勒斯人,父亲彼得罗是佛罗伦萨人,他亲自将贝尔尼尼培养成一位雕塑家。但贝尔尼尼却  相似文献   

16.
补白     
他有着天才的火花,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勇敢、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眼光……种下一棵树,他看见了千百年后的结果,已经憧憬人类的幸福。这种人是很少有的,要爱就要爱这种人。契诃夫:《万尼亚舅舅》  相似文献   

17.
正2021年3月6日,卡式录音带的发明人、CD的先驱卢·奥滕斯(Lou Ottens)在荷兰北布拉班特省杜伊泽尔的家中去世,享年94岁。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的亲朋好友由衷地赞誉他"是一个极善良、谦逊的人,给几代人带来了无限欢乐"。奥滕斯1926年6月出生于荷兰的贝灵沃尔登,自小就对工程技术和焊补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青年时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相似文献   

18.
戴维·道格拉斯·邓肯曾经拍摄过非洲的柏柏尔人,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物和朝鲜及越南战场。但是最使他出名的还是将镜头对准巴勃罗·毕加索。在过去17年的艺术生涯中,邓肯为毕加索和他的一家拍过2500幅照片。1956年2月,他悄悄地溜进了毕加索在戛纳别墅的大门,谎称自己是毕加索的朋友罗伯特·卡帕。这个人也是他的朋友,是一位杰出的摄影记者,在印度支那执行任务时以身殉职,而那次任务原来是委派邓肯去的。邓肯为毕加  相似文献   

19.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俄国民族音乐“五人团”(又称“强力集团”)的成员之一,他对推动俄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1844年3月18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出生在俄国诺夫哥罗德的一个小镇,即现今列宁格勒东南180公里处。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的政府官员,应父亲的要求,1865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进了圣彼得堡海军专科学校,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学习音乐。起初他随乌科希学习钢琴,1859年又随卡米尔学习作曲。经卡米尔介绍,1861年6月8日他认识了“五人团”的首领巴拉基列夫,这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一生的转折点,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作曲生涯,并在创…  相似文献   

20.
利哈乔夫的名字,在俄罗斯学界并不陌生.但关于他的研究还十分不足,而以其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和奖项更少有人关注。鲜有人知晓的俄罗斯“利哈乔夫奖”今日备受中国学者关注,主要因为2012年全球共有5人荣获此奖,其中包括一位中国人。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刘文飞研究员,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