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齐美利 《教书育人》2009,(11):21-22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这一规定:其一.明确规定班主任的“适当批评权”;其二,也不要把此《规定》当作“尚方宝剑”,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实施批评权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但是教师言辞过激,就会变成“语罚”“心罚”,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任课教师向自己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我们姑且称之为教师的“告状”。班主任面对这种“告状”,往往感到棘手:因为“告状”者的身份特殊(是学生的老师同时又是自己的同事),处理重了,会伤害学生;处理轻了,教师会不满,影响教师之间的和睦。班主任如何恰到好处地应对这类情况,本文对此作一些探索。一、冷静面对教师的“告状”可以这样认为,自从有学校以来,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违规违纪、不适当的行为,就一直困扰着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课堂违规行为既然是一个长期的、普遍性的问题,那么班主任就应该这样做。1…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先“教”,而后学生再“学”;师者“传道”在先,徒者“闻道”与“学业”于后。这必然导致学生所闻之道有“同出一辙”之感。如果教师“先教”,势必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很难突破的定势,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建构。虽然有些教师会在自己“传道”的过程中会给学生一些启发,但这种启发是在已定的理论范畴基础上的启发。当然这对于理科的内容也许有一定的帮助,那么对一些有关人文学科,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去以教师先“教”,学生后“学”,教师以“授业”为第一…  相似文献   

4.
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班主任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带好一个班集体,如何使学生在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该怎样处理?这是当班主任的教师们普遍关心、寻求、探讨和努力实践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很难订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我做班主任工作多年,有很多教训和得益,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我把这些教训和得益归纳为班主任带班的“十要十不要”,以讨教同行。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1,(52):133-134
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难度要远高于初中阶段,这种差异在高一阶段就很明显。这对刚刚步入高中阶段的高一学生而言是不小的挑战。若是学生在此阶段对物理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那么学生就很难学好物理。为此,教师需要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困难。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科学应用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此,文章研究演绎法和归纳法在高一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提出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談談讲和练     
过去,我们数学教师经常听到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稀里糊涂。究其根源无非是教师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导下,实行“满堂灌”。教师进了课堂把口一张,滔滔不绝,讲个不停。重点与一般平分秋色,已知与未知平等对待,面面俱到,处处引伸,务求“精详”,务求“深透”。结果是学生听也听不赢,要想一想就更没有时间。最基本的内容也往往落空了。教师在课堂内既要把基本知识讲清、讲懂,又要指导学生练好,这似乎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过去一堂髁心十五分钟不够用,飧到五十分钟仍然不够用。内容就是那么多,问题前是那么难得解决,  相似文献   

7.
杨德华 《考试周刊》2011,(74):220-221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那么,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如何去爱学生,而且是去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呢?在职校中,“问题学生”往往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爱“好学生”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问题学生”才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学生思想上遇到的困难,从而实现思想到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到了高三年级,不少学生的学习很难再有大的突破,似乎进入“瓶颈期”。此时如何帮助学生尽快提高学习成绩,是每一位班主任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每个学生的状况各不相同,要切实帮助学生就要找到他们各自问题的“切入点”。“切入点”就是打开学生学习症结的钥匙,怎样才能找到这个“切入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朱琳 《成才之路》2013,(32):26-26
不容置疑,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非常重要和相当艰巨的工作。纵观班主任对后进生施教的整个过程,我认为最关键的莫过于了解学生的情况。很难想象,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现状和过去的基础没有较详尽的了解,会找到恰当的施教方法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如同医生治病那样,首先了解病人的病情,才能对症下药、疗效显著。那么,了解学生情况应采用哪些主要的方法和手段呢?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如何帮助学生发现错误.采取什么方法更正错误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桑代克的“迷盒”实验的分析,找到了正确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以正确的方法更正错误。  相似文献   

11.
赵新建 《考试周刊》2009,(37):234-234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一规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坚持在使用适当方法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且不完全排除适当的“惩罚”。  相似文献   

12.
“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当好一名班主任”。因为教育的前提和根本不在传授知识,而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即教学生做人是教育的核心.所以,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灵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人们常用来比喻教师的,我认为用它来比喻班主任更为贴切。那么,班主任应以什么样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呢?  相似文献   

13.
徐磊 《成才之路》2010,(15):81-81
古语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在班主任工作中,就很需要这样的技巧。如果班主任对学生过于严厉,使学生长期心理压抑,甚至产生畏惧心理。把自己的问题包裹起来,久而久之,就会有“一发而不可收”的危险。因此,班主任有时在工作中故意地“放”,让学生把问题暴露出来,再及时地“收”,解决起来就容易得多。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育》2007,(8):4-5
过去.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大部分是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进行的每一次谈话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教师进行家访或和家长的每一次联络也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所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永远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下,教育往往会忽视学生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存在,  相似文献   

15.
吕赟 《中国教工》2010,(3):40-40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对于教师作出的一个规定。提出的一个要求.或是某个建设性意见.很难做到每个学生都满意,往往会从多种渠道传出一些“抱怨”。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说:“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论述了教师向学生教授学法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如何把学法指导落到实处?我认为务必着力于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双向问题式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模式名称与理论依据 双向问题式阅读教学模式,主张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学生于自学过程中产生了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即教学要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双向”,就是指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而教师也主要用相关的“问题”(而不是直接的结果)来激发、诱导学生。学生的问题源于自学中产生的困惑,而教师的发问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地解决困惑。所以,“双向问题”中的“问题”对学生和教师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简要图示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任红娟 《湖北教育》2003,(19):18-19
五、罗森塔尔效应。是指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使学生产生积极转变的影响。这种效应已为人熟知。但我们还必须常常提起。只要是正常的学生,如果受到教师的关心、帮助、热爱,那么,他会有所发展。例如,开学了,班委会又要换届。班主任找到一位学习后进  相似文献   

19.
1班主任自身要练好“内功” 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使人敬服的声誉和威望,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正是班主任威信产生的前提。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威信,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否则学生是很难同他积极合作的。  相似文献   

20.
一、妨碍心理素质教育在中学全面实施的原因 1.班主任工作制度有偏差,大部分学校领导忽视心理素质教育 中学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相联,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很难完全从工作中将两者区别开来。虽然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已受到关注,大多数教师也认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是教师的责任,实际上,除班主任外,一般教师课外多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谈不上心理上的辅导教育。这一奇怪的现象主要是现行班主任工作制度造成的。大多数的学校将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并配置班主任专门负责,这种分工妨碍了学校普通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