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有些教师由于工作忙,或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学生犯了错误时,常常这样“命令”:叫你爸爸(妈妈)到学校来!这无意中将自己职责中的家访变成学生家长的“校访”。这种做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危害却是极大的。 对家长而言,因是教师的旨意,又望子成龙心切,所以无论自己多  相似文献   

2.
家长校访有利于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及时采取教育措施,更有利于学校、教师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家长不能等有了问题或为了了解学生再家访、校访。教师与家长要互访、互相了解。家长不管有多忙,出于对教育、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也应该常到学校看看,哪怕是见见孩子,看看作业,也是一种爱的教育。1.家长走进学校可以从总体上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思想状态、身心健康状况,可以看看孩子的各科考试卷、班级好人好事簿,还可以听听各科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对孩子作全面了解,以便对症下药,进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  相似文献   

3.
曾经不断接到家长的电话,都是反映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平时家长布置孩子多做些练习,孩子就和家长讲条件:家庭作业书写马虎,家长要求重写时,学生不愿意写;自己的学习用品、房间不愿收拾,丢三落四……家长们不约而同地请求老师帮忙多提醒,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作为语文科教师,我也常常发现:很多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态度不端正,动手及实践能力差。而他们偏偏对自己又特别缺乏认识,以致形成了坏习惯。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家长的校访日渐增多,不需要学校什么通知,家长都会自觉校访,与班主任拉拉关系。 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家长的校访也出现了一些有碍学生健康发展的新问题。开始是送年历、年画,后来发展到请上茶楼酒馆、歌舞娱乐厅,严重的升级到送钱、送重礼。他们的目的主要有:为孩子谋求“一官半职”,要求老师让孩子当班长、班干或团队主要干部;为孩子谋求一个好座位,要求孩子的座位不要在前两排和最后几排;希望老师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之友》2013,(Z1):15-16
校访是指家长访问学校和教师。在中小学,大多数家长会利用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机会,主动与班主任老师交流。通过主动校访,家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近教师,与教师商讨教育孩子的措施,有针对性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家长校访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家长接送孩子时面对面的交流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候,正是教师与家长交流的良机。老师能把孩子当日或近几日的情况与父母进行交流,又能了解孩子在家情况。这种沟通非常有针对性,虽比不上家访了解系统深入,却以"短、平、快"为长,很有实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几乎每天的面对面接触需要老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清醒的  相似文献   

6.
许多家长认为老师家访是理所当然的,从来不去学校与老师交流看法和意见。其实,家长也是教育者,家长去学校进行“校访”同样重要。家长可以通过“校访”了解学校教育新的观念、做法、形式等,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校访”,还可以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的状况,提高教育效果。因此  相似文献   

7.
当孩子不肯吃饭、洗脸或对人没礼貌时,有些家长常常对孩子说:“去幼儿园告诉你们老师!”这样做,有时似乎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实际上只有弊端而无好处。其一,家长在无意中歪曲了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使幼儿感到老师是可怕的,孩子感情上受到压抑,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效果;其二,使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应有的威信;其三,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就难以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类似这种恐吓孩子的还有“让公安局叔叔来  相似文献   

8.
[背景描述]曾经不断接到家长的电话,都是反映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平时家长布置孩子多做些练习,孩子就和家长讲条件;家庭作业书写马虎,家长要求重写时,学生不愿意写;自己的学习用品、房间不愿收拾,丢三落四……家长们不约而同地请求老师帮忙多提醒,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作为语文科教师,我也常常发现:很多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态度不端正,动手及实践能力差。而他们偏偏对自己又特别缺乏认识,以致形成了坏习惯。[原因分析]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人行为、性格特点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习惯,如果缺乏及时有针对性地引导、监督和帮助,自然就难…  相似文献   

9.
七、八十年代,教我们的老师经常进行“家访”,老师、家长和学生常常在和谐、亲切的氛围中交换意见,教育效果很好。而今,随着自己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老师的家访也逐步被电话访问、网络访问、家长会、家长访校等形式所取代。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0.
一、“电访”、“校访”不能完全替代家访 家访,即老师到学生家中访问。在过去,它是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及教育环境的改变,家校联系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如教师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访”;又如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到学校访问、开办家长学校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校访”。  相似文献   

11.
老师家访,是架起家校桥梁的好途径,反之亦然。家长到学校了解子女在校情况,谋求共同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案,此举值得倡导。如今,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至少四五十人以上,教师家访难以达到覆盖率,且工作时间紧、学生居住分散、家长工作时间不一致,造成教师家访难。然而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情况、身体状况等,需要及时和家长交流,尽管有时从电话或手机中进行交谈,但总觉有未尽之感。倡导家长“校访”,主动权交给家长,他们可以根据学生近期表现、学校的有关信息、本人的最佳校访时间,让学生带信或电话先行预约,以利及时“校访”,达到及时教育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一、班主任要和家长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步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会经常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家长常常会因为孩子犯错误被老师请到学校,会因为孩子所犯的错误向老师赔礼道歉。其实错误是孩子犯的,家长向老师赔礼道歉是出于对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更是对孩子起的表帅作用。但作为班主任,千万不能把家长的好意想成是理所应当的。孩子在校犯错,班主任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班主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家长的到来一定要表示感谢,要尊重家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批改学生的计算试题时,遇到学生出现错误的情况,都会不由自主地说:“这个学生真粗心。”家长在看自己孩子的作业或试卷时,遇到学生在计算上的错误,也会说:“又粗心了,以后仔细点。”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对于学生的计算错误首先归咎于学生的粗心。难道都  相似文献   

14.
家访,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知道,家访在教育学生中的积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可是近年来,教师家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校访。学生的一个“带信”或老师的一个电话,家长们就像接到“圣旨”一样,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恭恭敬敬地倾听老师的“高论”。  相似文献   

15.
郭强 《湖北教育》2006,(5):27-27
最近,看见了一个“家长签字”的帖子。跟帖数以百计,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似乎都言之有理。没有哪个家长、也没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学生成绩好的。在激烈竞争的当今社会,家长忙,老师也忙,学生更忙。如果老师和家长没有联系,当然更谈不上联手,姑且不论“家长签字”本身的好与坏,它至少实现了一个功能:家长和老师发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16.
参加考试本是学生的事,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受到: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一些家长在孩子“漫长”的复习应考试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相当严重。我们一面听着学生说:“我在家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一面又听家长无奈的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时左右上床入睡,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夜半十二时孩子还在用功时,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无足够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多了,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时,家长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接中…  相似文献   

17.
有些老师喜欢用“让家长签字”这个办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教育学生进步的一种手段。学生的家庭作业让家长签字,学生的考试卷子让家长签字,甚至,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写个条子,也让家长签字。签字,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有的家长反映,我们白天在厂里干活,从早忙到晚,有时还要加夜班,哪有时间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呀!于是不少家长应付公事,随便看看就签字;有的家长连看也不看,拿过本子就签字。试问,这样的签字有什么用?当然,有个别的家长是怕麻烦,但大多数是因为工作忙,没时间,或者受本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签字”不是好办法。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人犯错误是必然的,是无法回避的。更何况孩子因爱认知经验、判断能力、人生阅历等因素的制约,孩子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可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有许许多多的家长和教师常常被学生错误这一假象所蒙蔽,看不到孩子犯错误这一假象背后的真象,更不能反思如何才能还原学生真实自我这个真象。这是摆在家长和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参加考试本是学生的事,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受到: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一些家长在孩子“漫长”的复习应考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相当严重。我们一面听着学生说:“我在家里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一面又听到家长无奈地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点左右就上床睡觉,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半夜十二点孩子还在用功时,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讲多了,就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时,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  相似文献   

20.
家访,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知道,家访在教育学生中的积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可是近年来,教师家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校访.学生的一个"带信"或老师的一个电话,家长们就像接到"圣旨"一样,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恭恭敬敬地倾听老师的"高论".教师将自己职责中的家访,变成命令似的校访--"传唤",弊多利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