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会倾听     
屈指算来,我从事新闻工作已有九年了。也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从周围人眼中的“小妹妹”,变成了现在小同志们口中的“宋姐”。年纪长了,热情不减,这九年来,我对于记者这份工作,从来没有厌倦过。其实在这里,我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少资格去谈什么“自己的新闻体会”。因为周围有着太多优秀的新闻人。所以今天的我,愿意以一位仍然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再一次去认真地审视自己的新闻之路。平等对待每一位被采访者如果说“采访”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对待被采访者的“态度”。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应该“问什么”、“怎么…  相似文献   

2.
正今天,是我们所有媒体人共同的节日。不过,我知道,此时此刻,当我站在这个发言台上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同行们依然奔波在路上。对他们来说,新闻现场就是最热闹的庆祝现场,新闻作品就是最珍贵的节日礼物。在这里,首先给所有的同行们送上节日的祝福!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一起盘点着收获,分享着荣光,也一起思考着责任,憧憬着理想。而对我来说,今天站在这里发言,又有着别样的意义———今年,恰好是我走上记者岗位、进入新华日报的第十年。  相似文献   

3.
今天,是我们所有媒体人共同的节日。不过,我知道,此时此刻,当我站在这个发言台上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同行们依然奔波在路上。对他们来说,新闻现场就是最热闹的庆祝现场,新闻作品就是最珍贵的节日礼物。在这里,首先给所有的同行们送上节日的祝福!  相似文献   

4.
新闻最具标志性的特性是什么?换言之,我们一看就知它是新闻而不是别的东西,那种新闻的标志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现场.我自己阅读中外新闻史,觉得对于新闻动力系统的描述有很多种,但一直隐含着一条线索未被足够认真地总结,它就是:新闻现场.CNN靠什么起家?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直播!传统媒体时代,战地记者是最能够产生媒体英雄的,这在于他们最大量地提供了战争现场.我做了20多年记者,还希望能够一直在一线做,我认为记者的起点,就是被丢到一个陌生的现场,比如矿难,比如火灾……不需要多,只要两三次这样的新闻采访,就像记者了.  相似文献   

5.
发表在下面的《当死亡向我袭来的时候》一文原载1982年9月19日《纽约时报杂志》,曾获1983年普利策新闻专稿奖。在这篇专稿中,作者南·罗伯逊只是忠实、朴素地介绍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这就是西方新闻学者所说的“个人经历报道”。“个人经历报道”并不始于今天。英国一代名相邱吉尔青年时代当记者时,就报道过他自己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见《西方新闻作品》一书中介绍的《我身体虚弱,但我却自由了》一文)。这里说一说为什么允许“记者写自己”。其实,道理不难明白:公众心目中的新闻,同新闻工作者理解的新闻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一般读者(听、观众)说来,记者笔下的任何足以引起他们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地位   要想深刻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其起源与发展,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评价其历史地位,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就我个人学习体会,可从四个方面来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今生无悔     
我执著地热爱并一生忠于我从事了三十几年的新闻事业.但是,如果时光真的能够倒流,如果“生命”真能安排我再活一次,那么坦诚地说,我将不会再一次选择这个职业.大凡热爱自己事业的人都有过“再一次选择”的格言,可我却不.一些朋友羡慕我已取得高级记者职称并作了十多年社长、总编辑,以为我事业有成,对我的感慨他们不解其意,有人瞪着眼睛问我为什么,我发自肺腑地告诉朋友们:实在是活得太累了,干这一行,一辈子等于别人活了两辈子!  相似文献   

8.
2009年的中国记者节过去已经两个多月了,回想起11月8日那天,身披大红绶带站在宁夏人民会堂领奖台的那一幕,银川晚报社社长、总编辑于小龙在抑制不住内心喜悦的同时,更感到从未有过的欣慰。与以往诸多荣誉相比,这一次所荣获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更能使他对自己大半生的人生定位进行再一次的确认,进而更加坚信,自己与新闻结缘并为之倾注的心血与热情,均是发自肺腑的。事实上,  相似文献   

9.
在全媒体到来的今天,故事化新闻的报道方式已遍地开花,大放异彩.它不仅能满足受众多元文化的需要,将新闻内容的深刻含义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再现出来,使受众欲罢不能.《丹露的故事》所做的成功系列报道,再一次证明了新闻中的故事既要在采访中深挖到位,也要在写作中艺术再现.细节现"真"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的心情异常的激动,我做了26年的总编和社长,在不同的场合有过无数次的讲话和发言,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激动。因为我把韬奋奖的获得看作是党和人民对一个一生坚守工作在一个单位.干了一辈子新闻工作的一个老新闻工作者职业生涯的认可和褒奖。我再次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仁对我的支持帮助和鼓励,我更感觉到组织的厚爱,更感觉到自己的新闻人生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1.
看着你们穿着同是租来的长袍和帽子,我仿佛又回到了25年前——当时我也是这身打扮。在阔别了斯坦福25年以后,再一次站在这个讲台上,我应该向你们传授一些什么。现在让我就从自己21岁毕业那年说起,跟大伙儿谈谈自己过去25年来那些寻寻觅觅、磕磕碰碰的经历。  相似文献   

12.
在云南新闻界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 ,我从一个新闻爱好者一步步地走入了新闻圈 ,在5年的新闻宣传中 ,发表“豆腐块”文章及新闻图片近400篇幅。在这里我谈点自己取得成功的体会。公司领导的关心支持给我创造了搞好新闻宣传工作的良好外部条件 ,但如何写出好的作品还得靠自身的努力。同大家一样 ,除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外 ,我的感受是做到勤思考、勤采访、勤动笔。勤思考 ,就是对自己掌握的新闻素材 ,认真琢磨 ,将其放在一定高度和深度去认识。如在云南电力改革中 ,云南阳宗海发电厂解放思想 ,大胆尝试 ,敢于创新 ,于199…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定义外延的再一次扩张,正是在"悬疑新闻"大量出现在媒体后,首先引起业界再一次对新闻定义的重新认知.没有发生或尚未证实的事实,众说纷纭而尚未定论的事实,可被媒体当作"独家新闻"、"重要新闻"向受众海量传播.而受众对"悬疑新闻"的信息冲击,不仅没有排斥,而且还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作为新闻传播的业者,还能说"悬疑新闻"不是新闻吗,还能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4.
同志们:今天,工人日报在这里召开新闻扶贫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在新闻扶贫活动中作出成绩的先进个人,我代表全国总工会向受表彰的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新闻扶贫行动的全体同志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刚才,张宏遵同志代表工人日报社对这次新闻扶贫行动作了总结,参加这次活动的几位同志谈了自己的体会,我听了之后,很受教育和启发。我相信通过这次新闻扶贫行  相似文献   

15.
我第一次读《做新闻》是两年前,作为一个门外汉希望了解新闻是怎样被“做”出来的,只关注了书中关于新闻实务的介绍.再一次读,发现这是一本综合性很强的书,有立足新闻实务的实证分析,也有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等方面的分析,深刻论述了“新闻是建构的现实”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所谓"公民记者"的时代,我们为什么写新闻?新闻若只是传递信息,那么,记者与一个同样可以传递信息的非记者何异?又与一部足以全息摄像的机器何异?人不是机器,因而,新闻也应该充满人的思考、人的温度.名记者郭玲春特别强调新闻写作中的那个"我",甚至于"常常不加掩饰地表露自己的倾向.有时按捺不住,会直白地呼叫、张扬我的观点."①今天,很多新闻难以打动人、震撼人,原因无他,就是来自记者作为认知主体的"我"不够强大、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17.
今天,大家济济一堂,在这里共庆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诞生。我代表新闻传播学院全体师生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18.
从业一年来,我从一名新闻的门外汉,到初步掌握新闻写作与采访技巧,再到能写出较为满意的新闻作品,其中的收获,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说尽的。在这里,我简单地归结为两个词:收获和疑惑。收获,是自己一年来,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近年来一直风声水响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再一次展示了大手笔,隆重推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生态长篇小说--<原地>,对社会发展与生态和谐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深刻的反思.当然,这里的生态不只包括自然生态,还包括了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20.
黄斌 《声屏世界》2006,(7):10-11
2005年,随着告发“水门事件”的“深喉”费尔特33年后的自我亮相,随着美国中情局特工泄密案中拒绝透露消息来源的记者被判有罪,面对新闻与丑闻、馅饼与陷阱的双重诱惑,关于对消息来源的保护和媒体如何采用秘密消息来源的问题,再次引人注目。人们或站在政府的立场,或站在新闻的角度,或站在公众的视野,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秘密消息来源的保护与采用涉及道德与法律、自由与纪律的二元冲突,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迫使新闻界更加谨慎地对待秘密消息来源,迫使人们再一次将消息来源置于法律法规、新闻规则和职业道德等多重背景下,进行一番包括伦理、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