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黛音 《科教文汇》2013,(10):91-92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仁"学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体现了"爱人"和"忠恕"的统一,并且与"礼"共同构成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笔者从人际关系和谐、生态和谐、德治社会等方面阐述了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力求为创建当今和谐社会寻求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孙婷婷 《科教文汇》2014,(35):60-61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主要以"远"、"近"与"上"、"下"有关的隐喻为例解析了《论语》中的空间隐喻。通过实例解读,作者指出了孔子达到"仁"的观点,即远离不仁便近仁;以及孔子对于社会秩序的观点,即社会等级森严,上行下效,恪守礼节,以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健 《科教文汇》2011,(4):69-70
春秋末期鲁国的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中很重要的一位,他以孝著称,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主张。相传《大学》为他所著,后来他被尊为"宗圣"。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其主流而言,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尚书》说:“民为所欲,天必从之”,说的是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意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的孔子,更是重视人的因素。他提出“仁”的概念,建立了“仁学”。据统计,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有104处之多(也有人认为109次),而“礼”字出现15次,“天”字出现20次,“天命”只出现3次。可见,讲得最多、解释得最多的是“仁”。  相似文献   

5.
周楠 《科教文汇》2011,(5):23-24
"信"字是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实词之一,它作为一种伦理观念在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信"伦理观念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中的,与"仁"、"行"、"政"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探讨关于"信"的伦理观念对于当今时代更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个人自立、朋友之间还是经济活动乃至治理国家方面,它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它的现代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丽丰 《科教文汇》2010,(8):62-62,85
《孔子诗论》开篇即以诗乐功能和情志关系的论述拉开帷幕,正是基于对人性的发现,对《诗》文学秉性的发现,《孔子诗论》将"志"落实在了"性情"上。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性""情"的同时,诗论作者并没有放下"礼",在"重情"倾向下并未偏离传统的"礼本"主张。  相似文献   

7.
仁”和“礼”共同组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主干。孔子将“尊五美”视作推行德治的基石,把“屏四恶”作为推行“德治”的具体要求“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礼”是德治的目的,二者互为表里,倚为皮毛。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论语》言简意赅的辑录使得后来者谈及孔子是各凭己度、异彩分呈。本文专以探讨孔子在人格领域及艺术世界的“尽善尽美”观。  相似文献   

9.
赵梓汝 《科教文汇》2012,(22):94-95
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极其尚礼重仁。孔子对礼制的遵从身体力行,并切实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遵从礼制。在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孔子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一生孜孜不倦的学习。他对学生的仁德教育十分重视,通过运用循循善诱、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来感化学生,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自己的学生,成为万世师表。  相似文献   

10.
姜天堃 《科教文汇》2009,(4):110-110
“和”与“仁”一样是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教学,循序渐进”、“以身作则”等都体现了“和”这一思想。素质教育在现代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和谐课堂”从现代教育方法上更好地诠释了孔子的“和”思想与其诸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王汉宗 《科教文汇》2012,(18):23-24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塑造。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十分重视德育教育。他围绕着"仁"与"礼"的政治目标,向学生全面实施了包括人性、人伦在内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使"政治理想"与"道德行为"两大板块的教育达到了和谐统一。本文从"孝悌"、"财富观"、"诚信"、"知行"、"自省"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杨文明 《今日科苑》2010,(14):180-180
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中,仁居于主导地位,是优良的道德品质。智是实现仁的方法和途径,二者是论理学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了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挖掘这一思想,吸取其精华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为实现其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建立起了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和吏制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些观点,直至今天,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剔除腐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永斌 《科教文汇》2007,(7X):163-164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人格精神、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也因此成为后世许多传说乃至神话的附会对象,使孔子的形象发生了变形。《论语》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笔者通过《论语》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为孔子素描了五张画像,力求展现给读者一个真实完整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15.
颜静 《科教文汇》2009,(25):223-223,229
诚信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和孟子是诚信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试从“信”、“仁”、“义”等几个方面比较孔孟诚信思想,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塑造诚信思想。  相似文献   

16.
田湘红 《科教文汇》2012,(28):200-201
“正名”是孔子阐发其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孔子从“正名”的功能性层面阐述了其涵义.即“正名”是为社会成员立规以实现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和良性运转。为实现“正名”,孔子提出了两种路径:一为根本性的路径,即礼;一为辅助性的路径,即政、刑。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人格精神、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也因此成为后世许多传说乃至神话的附会对象,使孔子的形象发生了变形。《论语》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笔者通过《论语》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为孔子素描了五张画像,力求展现给读者一个真实完整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孔子的许多话都是经典性的,他的思想是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不同,对孔子思想的体会就可能不同。所以,一千个读者就可能有一千种对《论语》的读法与评价。本文浅谈孔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人格精神、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也因此成为后世许多传说乃至神话的附会对象,使孔子的形象发生了变形.《论语》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笔者通过《论语》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为孔子素描了五张画像,力求展现给读者一个真实完整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教师,他创立私学,广收弟子,潜心从教,以弟子三千、七十二贤者被誉为"万世师表"。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研究孔子、学习孔子,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论语》这一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的著作,就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