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2005,(10)
陕西省中考有重大改革,已在11个课改实验区、县率先进行。课改实验区2005年的高中招生以毕业成绩、升学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三项为主要依据进行录取,实行单独命题、单列计划、单独招生。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是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两部分。毕业考试由市县组织命题,各学校随学科教学进度组织实施,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类,即毕业考试成绩和学生平时成绩。其成绩呈现方式为等级制,等级按毕业考试成绩和学生平时成绩转换确定,其中毕业考试成绩占70%,学生平时成绩占30%。升学考试由省教育厅组织命题,成绩  相似文献   

2.
中考招生,关系到高中阶段学生的录取标准,是基础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省教育厅根据国家要求,制订了《山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对2005年12个国家和省级实验区(太原迎泽区初中毕业生没有进入课改)的中考工作提出了改革方面的具体要求,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一考多用的原则。取消单独的升学考试,初中毕业学生的学业考试(即毕业考试)既是检查学生是否毕业的基本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录取学生的基本依据。二、切实改变将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中录取唯一标准的做法。录取…  相似文献   

3.
2005年我省将进一步深化初中毕业生升学(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改革。在课程改革实验区,要改变以往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争在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在非课程改革实验区,要进一步发挥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4.
政治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一)考试的形式 2006年全省九个设区市的中考试卷均用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即两考合一,其中,莆田、漳州、龙岩、三明四个市分课改实验区和非课改实验区两份试卷.其他市都只有一份考卷.全省九市共13份试卷。根据福建省中考《考试大纲》要求,各市均采用开卷笔试的形式,允许考生携带课本和《时事》进入考场,供作答时参阅。这一考试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克服死记硬背。注重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试卷名称看.只有三明市试卷使用省教育厅确定的名称“初中学业考试”.其他市的试卷都仍然使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旧名称。  相似文献   

5.
初中毕业生的物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物理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根据<标准>要求,物理学科学业考试的考查内容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而科学探究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探究类试题就成为2004年课改试验区中考命题的热点,这种趋势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对2004年15份不同省市的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试题分析发现,探究类试题有30多个,分值在整个试卷中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7%.这类试题注重从过程与方法入手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涉及到了探究的方法步骤和实际探究等多个方面.,现将2004年课改实验区中考试题中与探究有关的题目进行归类和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基本情况2006年我市十四个县、区(市)共94310人参加了初中学业和升学考试,全市平均分为39.83,及格率为31.54%,难度系数为44.2,比2005年难度有所降低。根据课程改革的推进情况,2006年我市有六个课改实验区参加课改区中考,另有八个县、区(市)使用原教材参加中考。因此,2006年我市中考命题命制两套试题,为了做到中  相似文献   

7.
“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这是教育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基本要求。那么,17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中考会发生哪些实质性的变化?如何理解这些变化的深层含义?我们特请来权威专家为您解析“三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2001年,教育部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首批进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参加了中考,这次中考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变化。《2004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历史学业考试命题指导》(以下简称《命题指导》)对新课改后第一次中考的命题做了全方位的指导,指出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可尝试多种试题类型,积极探索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新的试题模式。  相似文献   

9.
2005年宁夏课改实验区中考改革最显著的一个标志是,考试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即由过去单纯为高中升学服务的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性考试之外的选拔性考试,真正变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毕业生终结性的学业考试,使两考合一的考试结果。既成依据,同时平的重要据。这一突出变化.就必然要求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中考命题.要调整定位。  相似文献   

10.
从2004年全国15个新课程实验区举行初中数学学业考试至今,课改区的中考已历时三年.三年来,课改区的中考吸引了众多一线教师的目光,人们学习、研究、借鉴全国各地体现新课标、新理念的试题,分析考试评价在考试目的、考试方法、考试内容上发生的巨大转变,用以指导正在轰轰烈烈实施的新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1.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它既是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备受社会关注。一、试题结构及考查范围(一)试题结构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2001年部分课改实验区开始实施新课程,通过四年的实验,2004年全国有15个国家新课程实验区举行了初中数学学业考试,2005年全国又有近30%学生参加了课改区的初中数学学业考试.考试评价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重视,综观课改区的初中数学学业考试试题,我们发现中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6,(9)
2006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初中毕业与升学制度进行改革,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由毕业考试、升学考试两部分组成,“两考”将分开进行。今年实验区的初中毕业考试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下由学校组织,其功能仅是确定学生是否有毕业资格,学生必须参加。升学考试即大家平日理解的“中考”,由省统一组织命题、统一制定评分标准、统一印制试卷,各实验区(城市市区由设区市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南宁市进一步加大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力度,努力构建一个既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能科学地测量学生学业成绩,有效地选拔出各类高一级学校新生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体系,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据统计,南宁市课改实验区共有38268名初中毕业学生参加中考,其中市区考生18813名。除6县及邕宁县、良庆区外的市区内所有考生的学业成绩,均以等级形式呈现,并按“择优录取、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  相似文献   

15.
2004年河北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卷,严格依据《数学课程标准》,遵循2004年实验区中考命题原则.  相似文献   

16.
省教育厅公布了《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实施办法(试行)》,我省课改实验区约4万名学生将面临新的学业考试和招生录取。  相似文献   

17.
《宣武教育》2005,(4):45-45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2005年中考改革的总体思路,强调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南宁市进一步加大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力度.努力构建一个既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能科学地测量学生学业成绩,有效地选拔出各类高一级学校新生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体系。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据统计,南宁市课改实验区共有38268名初中毕业学生参加中考。其中市区考生18813名。除6县及邕宁县、良庆区外的市区内所有考生的学业成绩,均以等级形式呈现,并按“择优录取、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一年一度的初中升学考试又临近了,面对最后阶段的复习,有的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和结合近几年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试题谈几点有关初中化学复习的建议,供初中毕业生及同行在复习时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万人瞩目的中考早已落下帷幕,经过中考选拔的一批又一批学生已经踏进各自的高中校门。回过头来看2005年南宁市中考试题,无论从命题立意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接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与高中的英语教学在衔接上,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尝试。一、综合评价对南宁市2005年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试题的评价可以用24个字来概括:注重基础,强调能力;接近生活,突出语篇;体现选拔,稳中求变。整套试题基本达到了命题的要求,在考查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突出体现英语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和交际性;体现教学大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