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迁移”也叫做“训练的转移”或“学习的转迁”,一般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即先前的经验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规律,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怎样运用学习迁移规律于语文教学呢? 一、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学习迁移规律告诉我们,经验通过类化、概括之后,作为信息在大脑里贮存起来,如果一旦碰到与经验有联系或者类似的新知识,就能依据先前的经验来辨认当前的课题。因为,任何一种知识都不是孤  相似文献   

2.
盛小燕 《现代语文》2013,(12):80-81
迁移能力是以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里,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具备实用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在这些能力形成的背后,蕴含着重要的迁移步骤。因为有赖于知识的能力,必须在学习知识与迁移训练之后才可能形成,不会迁移,即无所谓能力,而迁移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并且是形成其他能力的最基本的能力。初中生如何培养和发展迁移能力呢?本文以初中语文中,文段阅读之关于知识点类的答题能力培养为例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李杰 《成才之路》2013,(32):27-27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体现着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对比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信息处理能力、新旧知识的链接能力、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可见,在高中地理复习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而且也满足了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徐桂芳 《青海教育》2008,(11):53-53
学习迁移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不会学习的迁移就容易思维定势,多走弯路,或走进死胡同。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化学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心理学家提出“迁移”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当这种影响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时,称为“积极迁移”或“正迁移”;反之,则称为“消极迁移”或“负迁移”。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挥正迁移的积极作用,避免知识负迁移的消极作用呢?  相似文献   

5.
王忠军 《成才之路》2011,(36):86-87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习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熟练地运用到新情境中去的链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如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利于提高教和学的效率。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呢?为了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标,我作了以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正>迁移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继续和巩固,也是学生对新知识产生第一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学习中正确运用迁移可达事半功倍之效。迁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迅速高效地消化新知识,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知识的迁移实质是触类旁通,在应用知识时能做到举一反三,迁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新课时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呢?一、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任务驱动,促进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很适合电脑初学者。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可以提高其综合能力呢?这个问题不仅在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受到关注,也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PBL(基于问题的学习)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学生学习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PBL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和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操作应用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习应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帮助、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0.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精神,而且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能主动地摄取最有用的信息。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一直是教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数学课堂中对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应恰当、合理地训练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使他们能利用这些知识,并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完成正迁移能力的培养这个目的。本文作者通过四个方面的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正>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不仅让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在信息和文化素养、思维和学习能力、动手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以便将来能主动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变化。但是信息技术教学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高低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即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当前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人才的信息素养呢?首先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树立信息技术教学的培养目标;其次从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着手,分析出信息技术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使用能力"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锐感悟力和正误判断力,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践使用能力;最后总结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的一些具体方法以培养上述三种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美术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现代多媒体(白板)技术辅助教学使得教学更为顺利。在美术与信息相结合的教学中,美术是主角,教学始终离不开美术,那么,信息技术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如何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带入到美术学科的教学中,发挥其作用,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呢?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哪些问题?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美术教学就会更为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15.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操作应用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习应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帮助、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的。一、共享学习资源,提供自主学习帮助课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收集、建立、共享教学资源,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相似文献   

16.
职业学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上网和一些新的应用软件的教学,能促使教师和学生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时代步伐,但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能适应今后的信息化社会?现在介绍的软件,以后是否仍有先进性?是教会学生掌握目前可称为“先进软件”的使用方法呢,还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新软件”的本领,以至产生改进新软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和普及,课堂的教学目标从过去的掌握知识转向了能力培养,教会学生自主性学习成了当前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着眼点。如何教会学生自主性学习呢?关键是要培养好学生的评价能力。充分利用好学生评价,会取得更好的自主性学习的效果。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利用学生评价,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呢?本人认为可在以下方面做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信息素养指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和主动高效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意识三方面。如何在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相似文献   

19.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那么,信息技术能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呢?一、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是指通过对众多信息的筛选,确定出对自己使用的信息而加以利用。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乃至走上社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迭代和技术嬗变迅速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导向都亟须关注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当下,高中生缺乏对已有知识体系和技能的重塑意识,教师淡化对认知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引导教学。指向学习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应是各个教学环节围绕学习迁移能力培养进行的整合优化。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学、信息技术框架结构解释、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存在指向学习迁移能力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范式,以Python语言的学习为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