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课文。文中运用拟人、排比的手法,把秋天的美丽景色形象地勾画出来。句子形象生动,学生易读易记。文章最后一句“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点出了“丰收的果实是辛勤劳动得来的”这个中心,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一、谈话揭题,设疑引入1.谈话揭题。秋天到了,田野里、果园里、山坡上,到处是一片美丽的景色。出示几张自己拍摄的秋天的照片,分给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欣赏、讨论,说一说照片上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后,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的课本上也有这样的一张画,题目就是《秋天的图画》(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2.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课文。文中运用拟人、排比的手法,把秋天的美丽景色形象地勾画出来。句子形象生动,学生易读易记。文章最后一句“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点出了“丰收的果实是辛勤劳动得来的”这个中心,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一、谈话揭题,设疑引入1.谈话揭题。秋天到了,田野里、果园里、山坡上,到处是一片美丽的景色。出示几张自己拍摄的秋天的照片,分给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欣赏、讨论,说一说照片上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后,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的课本上也有这样的一张画,题目就是《秋天的图画》(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3.
【设计思路】本课重点训练学生进行片段环境描写的能力。方法是: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其次是围绕这一知识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导写过程】一、导入明确本堂课学习目标,直接导入。二、考题例话1.2002年河北省中考阅读试题《木笛》试题第4题: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2002年江西省中考阅读试题《紫藤萝瀑布》试题第4题:文中写了不同时期的藤萝,不同的景色引发了作者不同的感慨。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概括回答以下问题……3.2002年浙江省中考阅读试题《草莓》试题第2题:文 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  相似文献   

4.
《秋天》是苏教版第一册第六课。依据课文及学生特点 ,我设置了“看、读、议、画”教学法。一、看———激情入境 ,美在其中。首先 ,引趣揭题 ,创设情境 ,假想旅行 ,将学生带入特定画面中 ,初步体会秋天的美。其次 ,指导看图 ,引导学生由上至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上有哪些景物 ,了解它们相互的联系。启发想象 ,训练说话 ,初知秋天的一些特征。最后 ,学生再次感受画面 ,教师配乐描述 :“在秋天晴朗的日子里 ,碧蓝的天空中飘着雪白的云朵 ,小鸟在快乐地飞来飞去。地上是绿色的稻田 ,一片金灿灿的丰收景象。满山的枫叶红得像火。小牛、小鹿…  相似文献   

5.
教学一篇课文的导入有很多种,因文而异,因教师的水平而有别。但不管怎样的导入,都应该立足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激发。愚以为,借"题"发挥可收此效。一、借"题"进行语言训练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秋天的图画》《蓝色的树叶》《窗前的气球》《清澈的湖水》,这些课  相似文献   

6.
【新题设计】 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文章,记下所观察的景物和当时的感受。题目自拟,但标题中必须含“秋”字,如《校园的秋天》《秋到山村》《秋天的田野》《月到中秋》等。不少于600字。  相似文献   

7.
设计意图《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儿童诗,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本单元以“秋天”为主题的教学篇目中是举足轻重的:没有了听觉上的美感,秋之韵味也将大减;没有诗歌作佐料,秋之意境顿感逊色。在本教案的设计中,我以“美”为基调,以“听”为主线,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使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渴望。教学流程一、以诗导入,酝酿诗情1.师引导学生配乐朗诵诗歌《秋天的色彩》,感受秋天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季节。本班学生程炜馨作诗《秋天的色彩》:秋天是绿色的,松树拿出细…  相似文献   

8.
《天山景物记》课后第四题,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内容,根据提供的“喻体”找出“本体”。其中第一句是“……像秋天似的凉爽”。课文里,“秋天似的凉爽”用来说明七月间天山雪峰送来的阵阵寒气。很显然,  相似文献   

9.
部编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55页例2是:一本《我们爱科学》有98页。冬冬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看了多少页?(下文简称“例2”)一位老师在教学这题时,问学生:“这题的条件是什么?”学生答:“这题的条件是:一本《我们爱科学》有98页。冬冬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老师给予了肯定。这位老师在分析这题时讲:“《我们爱科学》这本书有98页,去掉第一天和第二天看的页数,剩下的  相似文献   

10.
“秋天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习作四”的训练内容。从安排上看,本次习作训练体现了时令(季节)性,并且安排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游天然动物园》之后,这样学生不仅有东西写而且有方法可借鉴。但是我们在训练时,既要创造性地利用好上述资源,又要敢于拓展。引领学生走进秋天,进行多方对话。在“对话”中体现习作训练的多维性。导写过程一、走进秋天(一)自主活动老师提前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自主地走进大自然。1.与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一起走进秋天。看看秋天的天、秋天的树、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可以重点观察某一处…  相似文献   

11.
一、学习目标: 1.品味作者深情、绵密的语言。 2.体味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二、预习要求: 1.结合文前“自读提示”和课后题,阅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情感。 2.阅读《秋天的怀念》等。 三、教学设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学生自己品味,教师点拨到位,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评价、讨论。  相似文献   

12.
正课例:一教师执教《秋天》,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关于秋天的资料:有关于秋天的诗歌、散文,有关于秋天的图片、光盘,有关于秋天的气象知识……接着,教师逐个演示关于秋天的图片、光盘: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高喊"哇!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惊叫"秋天真美啊"。最后,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记叙文习作的命题也应从实际出发,做到下列三点:切合学生实际。首先,命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程度,做到难易恰当。如初中一年级应从学生熟悉的人、事、物、景写起,逐步加大难度。先可命《双抢中的一件事》、《一张车票》、《我家的晚餐》、《秋天的油茶林》等题,继而命《记亿最深的一件事》、《记一次紧张的劳动》等。也可以从广度着眼,由一件事到多件事,最后命《热闹的集市贸易》、《沸腾的运动场》、《校园新风》等。其次,要考虑学生的思想状况、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如初中学生刚入学,一切都觉得“新”,故可  相似文献   

14.
《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外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当我与学生们共同欣赏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了秋天的充满生机和收获后,看着学生一张张情绪高涨、意犹未尽的脸庞,我拉起身旁的一位小女孩说:“来,老师也带你们去秋游。”学生们拉起了小手,跟随着我唱起了《郊游》。我适时用动情的话语说:“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郊外,面对着美丽变幻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你们最想干什么呢?”喜悦飞扬在学生的脸上。大家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在青青的草…  相似文献   

15.
加强题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使他们知道区别题义,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要点,而且能使学生在写作中有选择的余地,哪个题有生活体验,自己喜欢就写哪个。有一次,我给学生出了这样的一组题:《课间十分钟的生活》、《发生在课间的事》、《课间生活二、三事》、《课间》、  相似文献   

16.
一、设计条件型开放题。让学生的思维更完整 1.增加条件。有部分学生在做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时,总是拿到数字就加、减、乘或除,很少有学生对题目进行仔细的解读与思考。如一上中有这样一题:“学校图书馆里有14本《数学故事》.已经借走了8本,还有多少本?”此题变为:“学校图书馆里有14本《数学故事》,9本《童话故事》,  相似文献   

17.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丰收的农家里。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远处传来二(1)班嘹亮的课前唱.同事们正在猜测这是哪来的流行歌曲,只有我一人倍感亲切:一切都缘于何其芳的《秋天》。是《秋天》这一课堂教学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歌声,也给诗歌教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课堂提问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我们听了几堂小学语文课。了解到有的教师对课堂提问缺乏研究,总是无的放矢地让学生去回答那些不得要领的问题。例如有位教师讲到《金色的鱼钩》中“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了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一段课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了什么地方?许多同志得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成为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之一。曾听过一节教研课,上的是人教版第三册的《秋天的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这句话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一学生很流利地读完后,将其中的“飘哇飘哇”读得较快。)师:枫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的速度是很慢的,…  相似文献   

20.
一是“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郑板桥曾说“:做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意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每次作文命题,我总是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收集这些闪烁的智慧之光,再稍加修饰琢磨,确立几个可供选择的文题。从孩子心灵出发的文题,成人有些无法理解,但学生觉得这是自己写作成功的第一步。我的作文教学中就有学生自拟的闪光文题,比如写四季景色的《聆听季节的精灵》;写马蜂入侵课堂事件的《“蜂”波》;写人物的《吾家有弟初长成《》小山村·教师·我》;写意象小诗的《叶儿青青《》一个人的精彩》等。二是“抓住时机趁热写作文”。抓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