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先秦之《诗》到汉代被经学化以后,其原貌日渐不清。考查先秦儒家其他典籍与《诗》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部分地了解《诗》的原貌。《礼记》称《诗》透出《诗》乐一体的礼乐文化的客观信息,《礼记》论《诗》引《诗》则一方面反映出儒家对《诗》经学化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又透露出儒家对《诗》的文学性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金英 《鸡西大学学报》2008,8(1):133-135
《毛诗序》系统地阐述了先秦儒家的文艺观,是先秦到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我国诗歌理论的总结。它继承了儒家诗教思想,并把这一重要思想作为解诗的依据,采用“关”“刺”的方式解诗说诗。《毛诗序》较之儒家诗教又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即对诗的解释更加具体、更重视史实、更强调政治性。它将诗篇与特定的时代盛衰联系起来,有“《风》《雅》正变说”。《毛诗序》解诗说诗也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儒家学说由先秦诸子学之一的原始儒学转变为汉代经学 ,其中有着内在的思想发展规律。考察先秦儒家道论 ,可以看出 ,孔孟之道重在日常的人伦践履 ,荀子论道更强调其作为认识论上的真理 ,《易传》则通过道、意、言的关系 ,把道与儒家经书紧密结合起来 ,突出了经书的真理性。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家道论 ,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论和“微言大义”的经学解释学 ,为汉代经学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汉代两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毛诗序》和《礼记·乐记》集中体现了汉儒的诗乐理论.《毛诗序》从诗与政治的角度继承先秦儒家的诗论观,进一步探讨诗与政治的关系,分别从三个方面突出了诗的政治教化与美刺作用.《礼记·乐记》通过对乐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描述,体现乐的政教功能以及乐与政治间的双向关系,即“审乐以知政”和“乐以化民”,从而论证乐的政治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先秦原典文献《左传》存有大量用诗记录,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其用诗目的也呈现知志、观风、言事、述理的多样化特征,是《左传》区别于其他先秦文献而独具自身文本特征的重要表现。从《左传》“君子曰”类史评用诗可以看出,《左传》频繁引诗用诗实际是先秦儒家“以诗论政”思想的结果。若进一步追溯《左传》这一儒家用诗思想倾向的根由,实际是《诗》具有理论价值与阐释弹性的特点而担负着政治语言功能使然,是周代“立言不朽”的礼乐文化传统对各级贵族政治场合用语的现实需求所致。  相似文献   

6.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先秦战国时期的儒家诗论著述,是最早成体系、有逻辑的关于“诗三百”的诗论评述,体现了先秦儒家诗学思想。《毛诗序》作为汉儒的诗学论述,它与《孔子诗论》一方面具有相承性,二者属于同一诗说系统;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毛诗序》诗旨阐释中女性角色和“美刺说”的出现,以及《毛诗序》与《孔子诗论》在说诗目的和风雅颂次第的不同,体现出不同时代论“诗”作品的独特之处,也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差异性。在两者所传达出的诗学思想的对比中可以考察自先秦至汉代儒家思想的嬗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学化的解经趋势,民本思想的转变与儒家思想对法家思想的融合,施教观念的转变。在这三点背后,便是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差异以及儒家思想自先秦至汉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以《史记》、《汉书》相关记载为据,分析儒学由边缘走向汉王朝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真相可以看出,董仲舒是在汉武帝已确认“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前提背景下,才有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建言,是附议而非创议。董仲舒所以被推为“一代儒宗”,是因为他始以阴阳推《春秋》灾异之变,属辞比事,古为今用,为汉代儒家学者随时变通转化角色意识建立了典范。董仲舒倡“王道三纲”,不惜违背先秦儒家的学术立场,而以黄老刑名学说修正儒家学理,昭示了汉代大一统专制政治下儒家学者的精神蜕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种被称为“乐府诗”的诗体。乐府,最初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一个官署名称。主要负责采集、编录、演奏所采集来的诗篇,当时称这些诗篇为“歌诗”。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才开始把这些“歌诗”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成为诗歌体裁的一种。沈约的《宋书》始有关于“乐府”的记载:“鲍照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沈林子所著诗、赋、赞、三言、箴、祭文、乐府、表、片戋、书、记、白事、启事、论老子一百二十首。”梁代刘勰《文心雕龙》单立《乐府》篇。萧统《昭明文选》对所选录的诗分类时,也划出…  相似文献   

9.
汉代帝王多习《诗》,甚至部分帝王兼习数家《诗》。他们也提倡通《诗》致用,即依据《诗经》或其经学阐释来制定各种政策或采取各种政治行为等。在他们的影响下,汉人改变了先秦《诗经》"不切于世用"的特征,而广泛用《诗》;同时,这也促进了汉代《诗经》与政治的结合,促进了《诗经》阐释的政治化。  相似文献   

10.
西汉作为经学意识的深化期和经学的完成期,在先秦诸子经学意识的基础上。儒家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形成经学化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西汉《诗》学阐释主体的思想视野,即从经学的角度对《诗》进行符合礼教及其政治意识形态需求的阐释。正是在这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经学视野中,西汉《诗》学呈现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特质。我们要真正理解西汉《诗》学的基本原则,也必须从这个视野着眼。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连城道教经韵与客家山歌在旋法特点和衬词衬句方面的共同特点,探讨连城道教科仪音乐与客家山歌的关系,揭示出连城道教音乐具有与民间音乐紧密相关这一道教音乐所共有的特征;通过对连城与龙虎山天师道在科仪类型和内容、龙虎山"上清腔"经韵与连城道教经韵的典型旋律型的比较,表明连城道教科仪及其音乐与龙虎山天师道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生活歌是最具生活气息的歌谣类型,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流传于青藏地区的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和儿歌做了民族志式的深描,并对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进行学理分析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3.
汉代《诗》是经学的基础。汉代《诗经》学重在礼制建设,尤重庙制和郊祀,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宗室对君主地位的认同感,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巩固。  相似文献   

14.
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各大国际政治学派争论的焦点。西方国际政治的三大学派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不同的国际政治理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研究范式上的不同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对于研究国际政治理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体现在学生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通过分析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及缺失原因,探讨红色歌曲对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提出红色歌曲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其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红色歌曲的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促进知情合一目标的实现,增强教育效果;丰富了教学形式,促进了教学改革。因此,应根据愉悦性、情感性、时代性和需求性的选择原则,探讨将红色歌曲运用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邓丽君的歌曲经历了由"靡靡之音"到"华语经典"一段曲折的接受过程。以审美人类学为理论的视角,从探讨政治、商业和传媒的力量、人们的情感诉求等多方面探讨了邓丽君歌曲在几十年中的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不仅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是政治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因而对其产生背景、发展脉络、一般含义进行全面理解和清晰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了解女性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条件和变迁轨迹,才有可能考察女性主义演进过程中分析视角和切入重点从平等向差异的转变,以此揭示女性主义政治学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展现的自身特征和局限。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涞水、易县、定兴一带(以下简称"涞易定地区")民间乐社中多数保存了由南宋普庵禅师创作的佛教真言咒语《普庵咒》音乐。此曲在民间礼俗仪式中成为重要的仪式音乐,研究《普庵咒》曲牌的音乐形态,有助于建设中国传统乐学体系和深入诠释中国民间的仪式音乐。  相似文献   

20.
富兰克林·D·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思想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阐述了美国所认为的世界秩序应遵守的几项基本原则,且对此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是也由于"四大自由"中暗含了美国式的普世主义,这也为以后的冷战埋下了伏笔."四大自由"虽是罗斯福首先提出来的,但其中的思想却都可以在美国的传统文化、政治思想和国家制度之中找到其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