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当代研究生特点,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对研究生涵养养成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精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的强大生命力、深远影响力和鲜活感染力,是我们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既具有历史必然性与现实紧迫性,又具有切实可行性。它的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养料。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必须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载体,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独特的文化样态、文化底蕴和优秀基因,构筑了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环境。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涵养对象、涵养内容、涵养方法、涵养情境等要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并以影响要素的有效性为前提。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是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优秀师道精神,遵循师德涵养逻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教师的师德涵养及生命成长关联起来,唤醒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内在动力。其内在规律在于:以“学以成人”为核心理念,以“为仁由己”为根本方向,以“修己安人”为最终目标。其实践路径包括:遵循规律,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整体认知;善用资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核心内容;融入日常,生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涵养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的性格。在党和政府提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高校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育人价值。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积淀人文素养,培养和谐人格,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实现中国梦的无限动力,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中的时代价值,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从"尚和合"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发展趋向入手,阐发了"尚和合"文化传统的时代价值,论述了"尚和合"文化传统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才培养是大学文化的主要功能和价值体现。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 重要养分。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上,现代大学治理要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学术文化对高端创新人 才的培养。认为以优秀的学术文化滋养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应该建设学术话语体系来涵养研究生的学术品格; 建立和运行学术伦理规制可以正确引导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坚持学术传承创新以坚定研究生的学术自信。  相似文献   

8.
阐述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渗透策略:基于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创设多种传统文化教育途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根据生物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让学生从诗词歌赋、古代科技成就和经典书籍等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文化自信,实现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和实践要求决定了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功能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承载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涵养。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不幸遭遇拉开了中华传统文化弃旧开新的序幕,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起点。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内在机制的分析,特别是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坚持人民至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内核。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人类发展困境,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明确涵养时代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旨归。  相似文献   

1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善于吸收传统美德的规范内涵,努力借鉴传统美德的教化机制,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秀传统道德规范和中国式建设机制的必要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2.
<正>闽南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其所具有的地缘亲和力和文化亲切感对于涵养闽南地区高中生的文化自信具有特殊意义。那么,如何借助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呢?笔者认为,文化自信体现为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因此,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是认知和践行。笔者以《文化生活》模块为例,以学习2017年厦门金砖会晤展现出来的闽南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养料。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让它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和生活实践,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张力。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文化与价值观天然地具有紧密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历史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两者在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上高度契合。增强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既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与发展的古典文化体系,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精神为内容的育人活动,为新时代学生培根铸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归属,其教育过程是个体生命在文化涵养浸润中从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的养成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要寻根探源,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在课程化实践中具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种活动实践中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7.
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它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树德提供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传承并升华了优秀传统文化。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制度构建、全民教育和社会实践,不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其价值日益凸显.而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爱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促使道德意识觉醒等多个方面都会对学生的涵养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仔细审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效果欠佳、内容单一及定位错误等问题,通过重读国学经典、打造优秀大学文化、建设优质教育队伍、设立传统文化学科体系等途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与教育路径的创新,切实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涵养养成中的多重功效.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内含丰富的诚信教育思想,是中华文明漫长历史中别具特色的文化精粹,是涵养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丰厚文化滋养。重温传统家训有关诚信经典,挖掘传统家训诚信教育资源,深刻领悟它的精髓要义,始终坚持创新性、主体性、实践性传承发展原则,从增强主体能力、拓展综合平台、优化育人环境、健全保障机制方面构建完善的涵养体系、创设有效的涵养路径,使传统家训诚信思想精髓在涵养大学生诚信价值观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认同基础。当下传统文化的教育面临社会大环境对传统文化传播导向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及教育内容的偏差,传统文化本身局限性等问题。因此,亟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结合高校和学生特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优化传统文化教育环境,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相结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其价值观认同感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