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资源,具有多元价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本文将从重塑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必备条件,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依托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独有的地域特色,发展“旅游+”新业态是传统村落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乡村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大力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与其他产业的合作,借助数字经济开发文旅产业新业态,创新文旅产品,加强游客深度体验,可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乡村遗产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有机农业技术体系、敬畏自然人文精神和丰富的地方性知识都是未来生态文明社会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原真性保护、“疾风暴雨”式的利用和乡村文化自信消失,是当前乡村遗产保护的主要误区。从地方性知识共建出发,探索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乡村遗产活化利用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快速发展中涌现出地毯式开发和碎片化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既保留村落独有的空间格局、山水景观,又能延续传统文脉,扩大民俗文化影响力,催生传统村落在发展中强大的内生动力,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基于共生理论,以浙江省丽水市鸬鹚村为例,采用景观基因分析法,以物质形...  相似文献   

5.
周江鸿 《文化交流》2011,(12):25-28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古往今来,德清堪称民风淳朴、尚德重义之地。如今,遍布全县乡村的一座座和美乡风馆星罗棋布,形形色色的村落文化得以巧妙呈现。它既是乡村人文地理和现代社会文明的交汇点,又是富有泥土气息的村史民俗馆和当代乡贤祠。同时,也是村民百姓实现自我教育、培育文化自觉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6.
传统乡村聚落是乡愁的重要载体,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文化景观,也是东方审美体系中最具经典性的审美客体。但受东西方异质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审美主体在对村落文化景观的审美认知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采用符号学这一崭新视角,剖析东西方审美主体对村落文化景观符号的认知差异,研究地域性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而探讨异族文化传播与沟通的可行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孕育了多样化的风土人情。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逐步累积的文化结晶,展现着村民的生活特征、景观特征、生活习俗,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国数字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创新,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扎实技术支持。该文分别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内涵及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价值进行详细分析,探究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基础与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陈亚通 《文化学刊》2012,(5):108-11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改革与发展成就的背后,也带来了农村文化的工业化、市场化破坏与乡土文化“空心化”态势。村落特色文化。既有地方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特质和现代化风貌,又有浓郁的地域性、鲜明的时代性、独特的创造性、突出的先进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是拯救当前农村“万村一面”和“文化失语症”的良方。本研究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浙江省“种文化”百强村林家村“桃花笔会”特色文化的个案考察,剖析村落特色文化的生存生态、功能、及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9.
戴彦  平楠 《中国名城》2024,(2):80-86
快速的城镇化给传统村落保护带来了多重困扰,我国传统村落面临村落主体衰败和文化价值损失的双重压力。传统村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展示出应对外界扰动的能力,保证了村落系统稳定和文化延续,适应性可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新的着力点。通过明确传统村落适应性的内涵,构建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重庆地区传统村落作研究实例,探索传统村落适应性水平差异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适应性策略,增强传统村落面对外界扰动时的适应能力,以期促进传统村落保护。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传统村落文化包含着多样的文化源流与多彩的人文魅力,然而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却面临诸多难题。为此,只有坚定文化自信,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调查,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以人为本,积极调动广大民众参与;战略提升,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纳入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等,才能促使福建省传统村落文化的心理传承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吴越  戴宏杰  张平 《中国名城》2023,(11):81-87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较高价值及传承意义的村落,悠久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村落的发展、保护进程中,囿于诸多因素,大量的传统文化、建筑和村镇空间格局遭到破坏。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基于叙事空间理论,梳理传统村落叙事要素,分析空间的叙事条件,把叙事方法融入空间设计的过程。通过叙事空间营造,让村落成为文化感知载体,形成文化场,保护传统文化,激活村落内部活力。以墨戎苗寨为例,整理村落的叙事要素,分析公共空间叙事性,从叙述者、受述者、叙述媒介和叙述内容4个方面,提出叙事空间营造方法,为当代传统村落的文脉延续提出可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村落根植于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其价值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村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聚落遗产群,是记载古代社会变迁、文化融合的恢弘史诗,是当今世界极其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中国传统村落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保护中国传统村落需秉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以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依据,列举出数字化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例证,总结出鲁西北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数字化保护的障碍与困难,探讨了"两个系统、三个空间、四种技术手段、一个平衡"的保护模式,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工作深入开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赵家石河村拥有较为完整的村落形态,其传统民居具有较强的地域典型性和较高的人文研究价值。通过分析民居的价值特色,以传统村落民居为主体探索保护模式,基于数字化保护原则,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搭建数字化旅游平台,平衡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目的在于提高民居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效率,让村落文化能在利用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二阶聚类方法,从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和民族特征3个方面选取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因子,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71个传统村落进行景观类型初步识别.聚类结果表明湘西州传统村落景观共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湘西州南部苗族特色乡土建筑村落景观、中部苗族土家族特色山地梯田村落景观、中部苗族土家族特色山林滨水村落景观、北部土家族特色民族...  相似文献   

16.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应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促进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2013年,位于广西、贵州、湖南的共25处侗族村寨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本文以预备名单中的湖南省通道县坪坦河流域侗族村寨为例,探讨村落遗产的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湖南通道县侗族村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与民族文化的空间实证,以血缘与地缘共同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是侗族稳定有序发展的见证。但是,村寨目前面临经济发展落后、村民缺乏遗产保护知识、人口和用地压力大、大量新建房屋破坏风貌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村寨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笔者所在团队针对问题,提出以下创新保护发展策略:一是利用侗族独特的社会组织文化参与遗产的保护管理,促进公众参与;二是另辟新村,缓解老村人口和用地压力;三是进行多元经济模式共同发展的产业规划。这些策略将为村落遗产的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种植业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中岙村正在进行一场艺术介入的乡村振兴实验。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爱尔兰、日本以及中国的24位艺术家驻村创作。他们与中岙村村民一道,以"艺术介入乡村"为主题,共同描绘乡村、美化家园,演绎古旧乡村的"朴拙"与现代艺术的"高冷"相融合的传奇。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越加深远,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通过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乡村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资源,也是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着力点。该文首先介绍乡村文化振兴及乡村文化在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中的价值,其次分析目前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最后基于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仫佬族村落是保护传承当地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场域。目前,在国家政策指导和资金扶持下,仫佬族特色村寨石围屯以旅游发展带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大勒洞屯以政府为主导的村落维护与文化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经济收入、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乱搭建、劳动力流失、民族旅游开发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以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础,调动村民保护古村落文化、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守望并延续仫佬族村落的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20.
村落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信息载体和传承场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村落调查要基于一定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山西省介休市刘家山村的一个缩影来探讨传统村落发展现状,并提出保护古村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