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诞生后,国内修辞学界做出不少从认知心理角度解释修辞现象的努力。主要以辞格研究为中心,对于积极修辞的另一版块——辞趣的认知心理机制较少有学者涉及。本文尝试用图形——背景理论解释辞趣的认知心理机制,认为辞趣同辞格一样也是把图形和背景调试到最佳角度的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图形背景论出发,以语言中的双关语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双关语的双重意义的实现是意义经过图形和背景转换过程获得,在此基础上,对双重意义的建构过程进行认知分析,得出意义感知过程涉及背景突显实体的转变和认知域的变化,尝试性地探究双关现象形成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图形背景论出发,以语言中的双关语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双关语的双重意义的实现是意义经过图形和背景转换过程获得,在此基础上,对双重意义的建构过程进行认知分析,得出意义感知过程涉及背景突显实体的转变和认知域的变化,尝试性地探究双关现象形成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4.
姚月齐 《英语广场》2023,(13):46-49
图形—背景理论将人们感知焦点视为图形,将焦点以外的部分视作背景。本文以该理论为基础,对因英语词汇中因为同音词、谐音词或者一词多义现象而产生的双关语进行分析,从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个方面对双关语的认知过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产生后,修辞学界掀起了认知修辞学的研究热。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成果主要集中于积极修辞的认知心理机制方面的探讨。而修辞学的另一大分野——消极修辞,尚未有学者从认知心理角度进行阐释。本文尝试用图形-背景理论阐释辞规的认知心理,认为辞规是图形-背景朝着熟识化角度的调试。  相似文献   

6.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之后由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歧义和模糊现象,作为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是语言的两种形式,同时也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论文从图形-背景理论这一全新的角度对这两类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准确地解释和处理自然语言。  相似文献   

7.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Fauconnier和Turner在心理空间和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强大阐释力,能够被广泛应用的理论体系。概念整合是指不同概念域的框架通过跨空间映射整合成具有新结构的复合空间的认知活动,试图解释语言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双关语在中国诗歌中出现较为频繁,诗人以此来含蓄表达内心的想法,并深化诗歌意境,增加诗文可读性。本研究以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分析诗歌中的双关语意义动态构建过程,以期从新的角度解读古诗中的双关语现象。  相似文献   

8.
概念整合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和深化,它进一步阐释了自然语言在线意义建构中的动态认知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英语双关语意义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更应透过形式揣测深层含义,而概念整合理论中的四空间模式对双关语的深层语义的在线建构有较强的解释力。文章从认知的角度,选取部分双关语实例,通过分析心理空间的建立、语义要素的互相映射以及合成空间的形成等动态过程,旨在深化人们对双关语语义在线建构的认知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图形—背景理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自Talmy率先将该理论用于语言研究以来,认知语言学家就把图形—背景分离原则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介绍了该理论的心理认知基础,有机地将阅读的认知过程和调控过程结合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阅读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由丹麦心理学家罗宾提出,后被认知语言学家从认知角度分析语言现象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将从动态视角入手探讨这一理论在简单句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做出一定解释,指出简单句分析可以遵循从背景到图形的路线。  相似文献   

11.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以该理论为基点,从修饰关系不明、否定范围不明、从句关系不明和省略等方面分析英语结构歧义的生成原因,说明英语结构歧义是不同的认知主体将同一句子的不同成分作为了图形突显的结果。该结论不仅丰富了结构歧义的研究范围,而且拓宽了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认知研究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于教学法的历史演变时间跨度较大,且与之相关的认知理论、教学法理论以及生理和心理学等研究都从不同层面影响或制约着语法教学的研究。尽管认知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及社会建构理论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这些研究还并未能对语法教学的"应用研究"及时有效地介入。  相似文献   

13.
样例是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根据样例学习的相似性理论,在样例学习过程中,至少要呈现两个或多个样例,而解释性理论认为只要样例合理,可以向学生呈现一个样例。Anderson等人在ACT-R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阶段重叠模型,Sweller从认知资源的角度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四种样例学习理论从不同角度指导着样例学习实证研究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词汇的语用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洁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44-146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和语用学理论研究词的语用意义的定义、性质及理解。研究表明:词的语用意义与语言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词的语用意义是词的使用意义或语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源自认知心理学的图式是用来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过程。翻译作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就是译者文本理解图式的再表达。本文用图式理论对《聊斋志异》中的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研究,从两种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图式构建对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证实图式理论对宗教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图形-背景理论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形-背景理论是从心理学领域借鉴到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主要被用来进行句法研究,特别是介词的研究。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在其专著《走向认知语义学》中对图形-背景理论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产生于新兴认知科学被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过程中。学习外语的过程是对不同文化的认知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认知能力。日语精读课是日语专业学生接触最频繁、最基础的一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高年级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本文将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在日语精读教学中应用问题。这一理论将有助于学生对一词多义、同义句型等方面的掌握理解。  相似文献   

18.
胡宜平  胡丹颖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161-163,191
二语认知过程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二语学习的认知活动.信息加工理论使用不同层次的记忆来加工语言信息;记忆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通过对二语的物理特征和语义特征加工而实现的,其加工痕迹的深浅反应不同的记忆水平;二语习得理论,Gass用五个阶段解释二语从输入到输出的转换过程.这些理论为二语学习的认知活动、二语教学与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皮亚杰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起源于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道德判断、泛灵论、梦、模仿和游戏等理论对心理理论研究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有与之不同的看法,如关于领域一般性与特殊性、心理表征的观点。“存大同求小异”,这应该是我们在研究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时对等皮亚杰研究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运用认知语言学图式理论对言语交际中的误解现象进行研究。利用一个话语分析认知模型分析了交际中的理解过程,并根据图式出错的不同层次对误解进行了分类。最后基于图式在误解形成中的作用,提出误解产生的认知根源是听者激活了一个与言者有异的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