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具有教育、培养受众的功能。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受众本身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受众思想教育的媒介路径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探讨了受众思想教育的媒介路径所呈现的特点,分析了受众思想教育媒介路径的多元化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教育的建构,以促进受众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媒介发展对仪式的影响及媒介仪式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分析媒介符号和媒介偏向的变迁,探讨仪式和媒介仪式以及他们发挥社会化功能的机制随媒介的变化。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媒介变迁促进了仪式的发展;时间偏向的媒介加强了仪式的历史性;空间偏向的媒介为仪式向媒介仪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广播是转变的起点;同时空间偏向媒介的及时性、扩张性弱化了仪式的历史性和重要性;第三,媒介仪式扩展了仪式的传播空间,加速了仪式世俗化、观众和表演者的分离、仪式主题变异以及受众对仪式价值的评价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融合全面渗入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当下,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再一次显现出了其存在和设立的必要性、紧迫性。一方面,新媒体对受众的激活使得传统受众由媒介的单一受众转变为参与者和生产者,媒介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社会文化全面变革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利弊影响也需要我们客观、理智、辩证地分析。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下的必要性出发,考察分析媒介融合时代大学生与媒介关系的变化和影响,总结出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难点及其成因,并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可行的策略方法,完成从主体出发再回归到主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孙黎 《东南传播》2016,(3):32-34
社交媒介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亟待认识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不同于新媒介依赖的既有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运用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福勒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试图还原"媒介——受众——社会"的媒介依赖研究的基本框架,深度植根社会文化这个领域,结合青年受众群体与个人的特点,关注社交媒介技术和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分析青年受众社交媒介依赖的变化以及社交媒介依赖存在的原因,并为青年受众在社交媒介依赖中的异化问题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科技在文化领域和传媒领域不断延伸,促使我们的传媒媒介形态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传统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都在向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发展。网路媒体的低门槛、零时差、多元化等特性非常迎合当下社会媒体受众的需求,从而使他们从传统媒体受众转为网络媒体受众。这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类的节目冲击非常大,所以新闻节目媒介融合是必然的,本文重点研究在媒介融合这个大潮流中新闻节目的形态变化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是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看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的变化。在本文中,笔者提出这种关系的变化呈现"几"字型,主要是看到了媒介在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烙印,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这种变化说明了媒介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同步的,本文主要是说受众相对于传播者来说地位的变化。受众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做着不同的反应,他们的地位的变化受他们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给予他们的社会地位、环境还有民主意识的影响。社会的各行业在发展,尤其是经济科技的发展更是带动了媒介多样化的变革,为了维护社会同化和持续性的发展,加大对主流媒介的使用就成为了必然之举。总的来说,社会对受众的影响是由传播媒介以各种形式的引导和干涉表现的,社会的发展给予了媒介以各种性质,这表现在传受双方的关系上就是一种本文所说的"几"字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介相对于传统网络媒介发生了“空间转移”和“信息转移”的转向与变化,媒介和信息的变化使得大数据背景下传播学的“涵化理论”等经典命题发生了重构。传统涵化理论是单向的、线性的,认为受众在媒介长期影响下形成社会认知模式和社会行为方式。大数据背景下,受众的行为、个性、爱好都受到搜索引擎和企业的追踪,推送式的信息成为网民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媒介根据受众的个体认知模式制造个性定制信息,受众涵化了媒介内容和媒介传播的方式;而媒介推送的信息又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受众的原有认知模式,媒介又涵化着受众;整个互动过程中,受众受到原有自我认知模式的不断涵化。  相似文献   

8.
马婧 《新闻世界》2010,(5):158-159
媒介生态学是探索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和规律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网络传媒的影响力增大,网络受众作为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网络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本文从媒介生态学角度,对网络受众的双重身份进行分析总结,探讨网络舆论对社会,对媒介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身听被智能手机中音乐App取代为基特勒的"数字降级"论断提供了又一佐证.文章视随身听为消失的技术媒介,藉由基特勒媒介考古的研究视角,探寻其媒介形态变迁中的方向,分析随身听发展的初始逻辑和逻辑断裂的最终原因,指出随身听缺乏地址和总线失去数字技术汇流的可能,最终为网络逻辑所裹挟.采用基特勒的物质中心主义思维方式有助于跳脱传统技术人文主义的局限,思考技术媒介的硬件特质及发展空间.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和社会结构也不应忽略.技术媒介使用期间受众与公共空间隔离形成个体空间,音乐数字化后散状受众被网络平台吸引而聚集,此间新技术、社会结构变化与受众行为驱动的复杂联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李倩 《新闻世界》2010,(4):111-112
消费社会下,受众和媒介出现了异化现象,受众通过媒介的偏移宣传而倾向于异化消费,成为异化的受众;媒介也因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造成管理失范和假新闻泛滥,成为异化的媒介,受众和媒介的双重异化严重影响了整个媒介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龙 《现代传播》2004,53(4):26-29
中国社会虽然有多年改革开放的基础 ,但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文化进入 ,还是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全球化给文化消费带来很大的变化 ,对受众的影响自然也带有强制性。媒介技术的全球化、跨文化传播、市场化与媒介内容的变迁、媒介再现的浅化等问题都需要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在媒介知识结构与媒介功能观念、人格主体重塑、能力结构等方面做出顺应时代要求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媒介融合形态逐渐成熟,媒介环境的改变促使受众观念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树立正确的媒介受众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只有这样,媒体才能赢得受众支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主要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受众观念的转变,指出了当前受众观念的总体特征即权利主体,并从媒介、受众及媒介和受众关系三个层次分别阐明了受众观的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13.
吕霓 《新闻界》2008,(1):36-37
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从受众如何使用媒介和社会如何干预受众使用媒介的研究,在信道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将传播效果研究推向了全球化的主题,从受众角度,治大众传播之恶、从大众传播之善,使这一学术研究的社会意义远大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的社会分层体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社会阶层,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人……媒介作为社会生活及市场经济的一份子,也应跟上受众日益多样化的脚步,而我国媒介分层的现状却并不是那么乐观。本文从社会、市场、技术等角度分析了媒介分层发展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16.
姬江 《新闻世界》2009,(12):95-96
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八师为例,调查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发现,兵团受众接触大众媒介的模式发生显著变化,网络媒体在兵团发展迅猛,休闲娱乐仍旧是兵团受众接触媒介的首要动机。根据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作者对如何提升广播、报纸在兵团的影响力和受众的媒介资源利用意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受众对于媒介角色的认知及其评介是科学建构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参照.调查显示,受众对于媒介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趋于赞同,而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媒介的可信度和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的认知情况并不明朗.对于媒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承担,受众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评价,也为信息传播与媒介发展提供了需要解决的一些领域.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三次主要的媒介形态变化,即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而每一次形态变化都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反映出科技水平的发展。在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强大推动下,当代社会处在一种数字媒介影响逐步扩大、三种主要媒介并存的混合媒介形态的时代。然而,在科技作为推动力这一影响巨大的外部因素背后,我们不能忽略受众需求与媒介形态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的大众传媒中,网络与短信是发展最快的两大新兴媒介。但由于其自身交互性的特点造成了话语权缺失、公信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它们的发展。只有大力开展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网络与短信媒介受众的素养教育旨在通过引导人们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媒介的性质、了解受众与媒介的关系等内容,使人们具备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和独立批判及自我规范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张亮 《报刊之友》2013,(8):25-28
本文目的在于论述媒介与受众之间存在的冲突和平衡。在简单介绍媒介的发展情况,受众利用媒介的原因和利用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媒介与受众的冲突。同时本文阐述了媒介与受众的平衡,介绍了媒介监视环境等正面功能。随后,媒介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使受众拥有了"话语权"。此外还阐述了媒介与受众相互作用的现状。媒介为了获取更多的受众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始以受众的需求为主,而受众在利用媒介获取信息的同时,逐渐对媒介产生依赖。最后阐述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相互修正、相互提升。媒介在以后的发展中定要培养新闻职业道德,而受众也应该逐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做好自己的"把关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