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中国的史学传统,源远流长。自孔丘据鲁史策书成文作《春秋》、司马迁继承父任写《史记》,而国史始具规模;至刘知几撰《史通》,郑樵创《通志》、章学诚著《文史通义》,而史学始有体系。无论从历史哲学、编纂学或史料学的角度来看,这三位杰出的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并提高了中国封建社会史学的理论水平,丰富了中国史学史和文化史的内容,把饶有优秀传统的史学推向了当时可能达到的高峰。今天,从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文史关系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命题,中国现代诸多史家对此作了多角度和层面的继承与发展。翦伯赞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系统和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原因,并大量引用文学作品来论证和阐释历史,开拓了"引文入史"的治史新径。他发扬"文史合一"的历史书写传统,强调历史书写的文学性,写出许多文采飞扬和饱含激情的经典史作与历史散文。同中国现代其它史家相比,翦伯赞所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特色鲜明,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3.
文史关系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关系到历史创作的基本方法和史料选用.近代以降,对文学的史学性探讨日益受到重视.梁启超等史家对文史关系做出了诸多阐释,开启了史学创作的新天地.细究其互涉关系,文学可补史学不足,史学离不开一定的文学创作方法.而在后现代视角下,文学还为历史改革提供了可供批判的新范式;在文化再生产和意识形态生产中,也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4.
<正>虽然学科分工越来越细,但桐城派研究界不同专业学者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文史互证的研究越来越丰富。文学研究学者在桐城派政治思想史、家族史、中外交流史、学术发展史、文学编年史等领域的耕耘更加精细,历史研究学者在桐城派史料、史学思想、桐城派与近代社会等领域的阐释更加清晰。持续推进文史研究的沟通与碰撞,在桐城文章中发掘史料、提炼史识、总结史法,在历史语境中对话桐城文章、思考桐城义法,当是桐城派跨学科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逸经》杂志是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上海文化人主办的一份文史刊物,就史学而言,具有很高的学术品位和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史通》和《文史通义》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理论著作 ,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章学诚的史学理论成就。二书对各种史书体裁、体例的流变和得失都有详尽的论述 ,较完整地反映了两人对历史编纂学的认识 ,对今天的历史编纂学研究与实践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口述史学最大的价值和功能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研究方法,打破了史学家把目光仅仅投向文献史料的传统模式,保存了那些缺少文字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而使史学研究多维并进。当代口述史学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合作性强、较多关注下层社会、动态的历史等特性与价值取向。口述史学规范性研究有五大要素:坚持口述历史的学术性,口述史学工作者接受专业培训,防止受访者对口述史料的非真实性陈述,尊重受访者的意愿,整体性保存口述史料。由此,口述史学研究才能更科学、更客观。  相似文献   

8.
傅斯年因倡导“史学只是史料学”而名闻学林,不少学者批评他在史学与史料学之间画上了等号。其实,傅斯年只是为了引起人们对史料的关注而采取了夸张性的表述。他对于史料的重视与实践,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史学科学化的历程。但其过分强调史料与实证、反对疏通与推论,则又具有矫枉过正之嫌。实际上,傅斯年在其古史研究的系列论文中,对史料之间的内在关联作出了大胆的解释,贯穿着创造性的史识,俨然在其学术主张与史学实践之间形成了一个悖论。傅斯年史学思想的悖论,折射出他对史学主客观问题认识的思想转变,即从追求史学客观性,继而认识到史学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容许想象”,再到其晚年主张“用多元主义代替客观主义”。  相似文献   

9.
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考察人类史,首先是搜集、整理和鉴定各种史料。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搜集、整理和鉴定史料,改变了传统史料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使它由比较局限于感性经验的做法,上升为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科学,即马克思主义史料学。马克思主义史料学,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任务就在于研究如何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史料。求得真实可靠的史料是人类认识自身历史不可超越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就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人类史,建造历史科学大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所谓历史科学的大厦,必定是空中楼阁,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史料学,掌握一套搜集、整理和鉴定史料的科学方法,对于史学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试论希罗多德与历史编纂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及其所著的《历史》,开创了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系统而生动地记述历史过程的历史叙述体裁,奠定了西方历史编纂学的基础。不仅如此,希罗多德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叙述各民族的历史,并且重视历史考证和史料真伪的辨别,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尽管其开创的历史叙述体载和史学方法也有不完善之处,但其在史学领域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是不可抹煞的  相似文献   

11.
1949年以来的40年间,台湾史学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史学研究大致可划为两个阶段:1949——1965年可称为史料学派主宰期,1965年以后可称为解释学派兴起期。第一阶段基本上是民国政府时期大陆学派在台湾的移植阶段。迁台学者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中心,一方面秉承乾嘉学派的遗风,一方面受德国史学家兰克科学史学的影响,提倡考据校雠之学,主张史学只是史料学,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史料,应当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推求史事真相,以考据校雠及搜  相似文献   

12.
齐世荣先生近年发表一系列关于史料问题的文章,阐述了运用史料应当官书与私记并重,新史料与旧史料兼采;同时,他又专门论述了回忆录、日记、私人信函等私人文件和小说的史料价值。通过中国史学及世界史学中的大量例证,说明了史料的扩充对于史学进步的关系。这些文章继承了中外优秀历史学家关于史料问题的深刻见解与实践经验,同时又在21世纪的历史条件下,以中西史学贯通的视野阐述了当代史学工作者应具有的史料意识。  相似文献   

13.
1949年,随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迁台,以及台湾大学历史系的"重建",大陆史料学派移植台湾,并逐步占据史学主流地位。但到了60年代,随着一批新生代学者的返台,台湾史学界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他们反对单纯的考据,提倡历史书写和解释。在对"史学即是史料学"进行批判的同时,亦通过对兰克史学的重新认识,对史学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台湾史学由此而呈现出由实证史学向解释史学的转向。这种史学观念的转向,又与史学的社会科学化思潮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4.
这几年口述史学热兴,口述史料的价值在历史教学中也日益突出。故而,笔者针对口述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和应用,进行了口述史料课堂教学的一些实践,并反思成文。估作抛砖引玉之功。  相似文献   

15.
教育史学是教育学和历史学融合产生的交叉学科,其要旨是以历史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与历史史料学相比较,教育史史料学应有自己的要求和特色。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教育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和运用的原则和方法上。  相似文献   

16.
环境史是正在构建及完善的历史学新兴分支学科,史料学是其亟待建构的基础领域。环境史学建立于传统史学基础上却又突破其框架及范式,具有既普遍又特殊的特点及视域。环境史史料学既具备传统史料学特点及基本理论、方法,也具有跨学科研究独具的特点,不仅重视传统史学推重的"二重证据",也重视实地调查(田野考察)资料、非文字资料及跨学科资料。在民族区域环境史及具体问题研究中,将不同类型史料结合应用,使环境史尤其民族区域环境史研究建立在可信可行的基础上,构建一门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史学科。  相似文献   

17.
历史认识是历史学家通过运用历史认识工具、历史认知图式和史料、历史遗存物去实现客观历史实在的重构,是史学主体通过史料中介对史学客体的能动反映.探讨史学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批判地汲取实证主义、主观主义等传统史学的精华,对史学认识过程中坚持唯物史观,并在唯物史观指导之下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考察了实证主义、主观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论,阐明了唯物史观科学地处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真正做到认识主体与客体的能动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是陈垣先生将佛教史与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成果。从史学史研究的角度来看 ,它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在考证史实、勾稽史料、考镜源流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在学术定位、学术批评、人物评价、探讨学术规律等方面的理论贡献 ,以及通过对佛教与政治、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而体现的突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静 《成才之路》2011,(17):57-57
今天,素质教育已汇成时代的潮流。历史学科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从才、学、识三个方面谈谈对历史教师“前途”的看法。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必须具备才、学、识全方面知识。那么什么是才、学、识呢?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已在他的史学名著《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个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所谓史才,是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并驾驭这些史料用以叙述历史事实和撰写文章的能力。史学,是指掌握丰富史料、历史知识和与历史有关的各种知识。尤其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才、学、识又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有更新的内容和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20.
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中国著名史学家傅斯年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因此,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和推论,把握和理解历史信息,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