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问题,当前经济学界颇有争议。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只能是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不包括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如果包括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就是把手段看成目的,就会导致“为生产而生产”的错误倾向。我认为,不能把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排除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之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物质利益形态、社会生产本来就是两大部类的广义生产、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之内涵等三个方面对卫兴华、顾兴荣所指的管理国家、国防建设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内涵的观点进行了高榷。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管理国家、国防建设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也应包括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内涵之中,而决不可将它们看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手段条件。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理论界围绕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如何走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的新路子,发表了不少见解。但是,对于马克思关于内含扩大再生产基本思想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却有欠缺。而这正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重视内含扩大再生产的理论基础。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我们把内含的扩大再生产规定为: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而扩大生产的规模。这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去把握。  相似文献   

4.
关于积累是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问题,目前争论比较热烈,可分为唯一源泉论和主要源泉论两种观点。下面谈谈我的看法。唯一源泉论者认为,只有具备了(一)预付资本量增加;(二)进入生产过程时生产规模比第一年扩大;(三)从而生产过程结束时产品也增加这样三个特征,才能叫扩大再生产(见《经济研究》1981午第4期张永海的文章)。还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所说的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论的焦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是否已经过时了?它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的同志认为,“把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作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  相似文献   

6.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相互关系的原理,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而且也揭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资金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对研究和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就学习《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论述,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求赐教.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一章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中论述了优先发展第Ⅰ部类生产的作用。优先发展第Ⅰ部类生产即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只进入生产消费),至于其作用,我们从马克思举的第二例中可知。 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是Ⅰ(v m)>ⅡC,这也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只有当Ⅰ(v  相似文献   

8.
一扩大再生产有两条途径:一是外延扩大再生产,即依靠增加积累,追加投资,建设新工厂,增加新的生产资本,来扩大再生产,一是内含扩大再生产,即依靠节约挖潜,提高资金利用率,扩充原有的生产规模,来扩大再生产。最近,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报告中说:“真正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我国历次投资膨胀的经验教训并由此论及企业扩权界限时,有些同志把投资膨胀的病根归结为企业掌握了扩大再生产权力,甚至认为只要国家一把扩大再生产权力下放给企业,就必然会导致盲目投资和投资失控,因而企业不能掌握扩大再生产权力。在我看来,这个论断不免失之于偏颇。  相似文献   

10.
康世立同志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上发表的《怎样确定积累与消费的适度比例》一文(下称“康文”)中,明确地阐述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何科学地、有计划地发展生产,做到心中有数,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提出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Ⅰ(V+m)>Ⅱ C。康文提出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应追加的生产资料量为Ⅰ(V+m)-ⅡC,这个值有多大,追加生产资  相似文献   

11.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有着共同性 ,那就是都有一个扩大再生产的问题。但艺术生产又有着自己特殊的生产规律 ,那就是它的扩大再生产主要不是产品数量的增加 ,而是质量的提高 ,它的“扩大”主要是在消费领域实现的 ,“文选”效应就是通过对数量的压缩进而达到质量的“浓缩”,让读者广泛而持久地阅读其精品 ,在消费领域实现了“扩大再生产”,历史上对《诗经》、《文选》的编选 ,就是显著的例证。而在这一编选过程中 ,编辑者起了创造性的作用。在整个艺术生产的工作流程中 ,作者——编者——读者是不可或缺的系统链条 ,而我们今天的文艺理论教科书 ,均缺失编辑理论一环 ,这种理论应该说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2.
很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阐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原理时,都引用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的图式推算方法,对社会资本第一年的扩大再生产进行了计算。而第二年以至以后每年的扩大再生产应如何计算,或者说进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计算应遵循一个什么样的程序和原则,一般的教材都没有提及。1984年11月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由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宁玉山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辅导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但《教材》对社会资本第二年扩大再生产的图式推算结果以及由此而总结出来的推算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规则,却与马克思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原理有相悖之处。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四、关于在技术进步条件下扩大再生产必须使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问题过去国内外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往往只从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公式Ⅰ(v m)>ⅡC,来论述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扩大再生产的客观经济规律。但是,我国经济学界对此作过进一步探讨。一种意见认为,由于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一般快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因而就要求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发展速度高于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①  相似文献   

14.
<正> 六十年代初和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学界对斯大林提出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观点展开了讨论。这两次讨论基本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坚持斯大林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这个结论,一种认为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而不是唯一源泉。后一种观点虽然强调在不增加生产要素情况下的扩大再生产,但仍然是把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看作是“源”与“流”的关系。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既没有看到马克思把积累当作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思想。也没有看到马克思把积累当作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的论述。积累包含哪几种含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不是“源”与“流”的关系?对此,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正确处理生产和需要的关系?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本文拟从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的理论,就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大部类生产同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公式辩证地反映了生产和需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会计核算对象问题还是个争论未决的问题。兹略抒管见,以抛砖引玉。要研究会计核算的对象,应从会计核算的本质及其特征出发。会计核算,就其本质来说,是作为生产过程的“统制及观念的总括”,是领导和管理经济的重要方法。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计核算日趋重要,会计核算的内容及应用范围也就逐渐扩大。由此可见,会计核算的对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会计核算与其他经济核算的共同对象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只有联合运用各种经济核算,才能全面反映和监督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全部过程,任何一种核算都不能单独完成这样的任务。因而会计核算只能反映和监督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某些方面,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上义生产目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理论,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首光明确提出来的。他说:“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这一表述,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证明是科学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质与量两方面的规定性,也作出了原则上的回答。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质与量两方面的规律性,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要把高等师范院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地,必须把改革放在首位。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为进一步改革高师教育指明了方向。对高师教育如何贯彻《决议》精神,我认为应从思想认识上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目的,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尊重人性、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民享受充分的福利、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认为社会主义不会自动到来,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废除资本主义和有制、废除资产阶级国家才能实现;论证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指出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目的引导着手段,制约着手段,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不能把手段视之为目的;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手段与目的阐还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反“左”惕右。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目前可否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这一问题,经济学界有两种看法:其一,是以从机器劳动向全面机械化、自动化劳动过渡为标志。其二,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这二者的对比关系作为标志。我们认为,提高社会主义内含扩大再生产经济效益,最根本的是应转向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国家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原有企业比投入新建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