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当前的公司终止过程中,公司的股东不按照《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终止有关程序对公司进行清算,逃废债权人债务的行为屡禁不止,公司法对股东不履行法律义务却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本文认为:建立公司特别清算制度,是对债权人利益保护法律程序上的保障。本文尝试设计这一程序,对特别清算程序的启动主体、条件、步骤、内容以及股东财产责任的承担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作为公司利益相关者之一的公司债权人,公司制度设计时应保护其合法的利益,然而在我国《公司法》中对公司债权人保护有许多不足,公司法中更侧重对公司股东利益的保护,为此,应从5个方面对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予以完善,具体包括公司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公司债权人会议制度、公司董事对公司债权人承担信义义务、公司债权人派生诉讼制度的建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对公司分立进行简单概述,然后对债权人利益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新公司法中关于公司分立中的债权人利益保护相关规定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公司的人格否认制度是为了防止公司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在个案中对公司的法人人格予以否定的制度。中国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应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应当承担连带和赔尝责任。新《公司法》旨在促进我国的公司人格否认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公司公积金制度是公司资本维持原则的重要体现,在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和股东利益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的公司公积金制度相比,我国公司公积金制度仍然存在公积金使用情形不明确,法定公积金提取比例过高,缺乏有关资本公积金制度的系统规定,以及法律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制度本身的功能作用。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公司公积金制度,并结合我国实际,从应由作为公司制度基本法的《公司法》对公司公积金的用途以及顺序,进一步降低法定公积金提取的比例,扩大资本公积金的来源以及违反法律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制定出既权威又可操作的制度规定的角度,探讨了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并能发挥应有功能作用的公司公积金制度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既能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实现债权,又能保护债务人的利益,使其免受连带债务之重负.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作为一项平衡债权人、债务人利益的制度,我们有必要对不真正连带债务在理论上作系统探讨,在立法上增设相应规定,从而公平地保护不真正连带债务中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文从概念、构成要件、与相关制度的区别及效力四方面对不真正连带之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注册资本认缴制下,未实缴出资股权转让的出资责任无法由《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8条规制,司法实践裁判不一。认为转让方不能免责忽视了股东的期限利益,类比债务承担理论,从商事外观主义原则出发,转让全部股权时为免责债务承担,责任归属受让人,转让部分股权时为并存债务承担,转让人和受让人共同承担。股权转让明显缺乏认缴能力的受让方有损债权人利益时,民法上恶意串通以及债权人撤销权存在司法适用之障碍;参照《九民会议纪要》对股东出资加速到期制度适用范围的扩展,可使转让方与受让方一同承担出资义务;比照减资程序在股权转让登记之时设置登记机关风险提示以及通知或公告债权人制度,以平衡债权人债权保护和股东期限利益保护。  相似文献   

8.
破产法的宗旨即是通过对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宣告破产,从而使债权人的债权从破产财产中得到清偿,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但由于现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在破产法实施中,侵犯债权人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应当通过完善债权人会议制度,建立破产管理人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对破产犯罪给予必要的规制,完善立法,为债权人利益保护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公司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即公司股东或投资人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与有限责任制度,损害债权人合法利益问题,提出应在公司法中规定公司法人人格否定的相关条款,并在司法实践中谨慎运用,以保护债权人合法财产权和社会公众利益,补充和完善公司有限责任和独立人格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公司法》确立的认缴资本制降低了债权人对公司资本担保清偿到期债务能力的信任,也打破了股东自治权与债权人利益保护之间的相对平衡。股东出资义务加速到期制度是一项平抑认缴资本制可能引发的债权人利益保护失衡问题的重要措施;构建公司非破产境况下股东出资义务加速到期制度,应当规范法律适用、统一裁判尺度,完善企业信息公示和信用评级制度,构建合理的股东出资催缴制度,明确公司不能清偿债务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是消灭公司并入存续或新设公司职得消灭公司的财产,概括继承消灭公司的全部债权债务。对公司合并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以债务人公司财产减少说为其理论基础。对公司合并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范围界定和保护的程序设计于债权人的利益保护至关重要。但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应当适度注意公司利益和债权人利益平衡,而我国现行法律对此规定不够。现实中诚信原则的普遍缺失,国家现行政策对债权人的保护亦不平等,需通过公司法的修改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在全球的蔓延,跨国公司破产的案件明显增多。根据债权的平等性,分析和借鉴英美等国家法律规定,通过完善立法防范个别债权人的优先受偿、禁止欺诈性转让极为必要,且部分情形应让母公司对破产子公司的债务承担一定责任,并运用从属求偿的救济方法对债权人利益进行特殊的法律保护与救济。从而避免出现违反平等原则并严重损害全体债权人利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法律对股东出资不实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规定很明确,但是却忽视了法定资本制下注册资本制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交易安全.因此,公司股东出资不实所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相似文献   

14.
叶敏 《河池学院学报》2012,32(4):120-123,128
公司重整时期对公司事务的控制权从董事会向重整管理人转移,明确重整管理人的法律地位和权责对正确适用相关法律规则具有积极意义。由于重整制度价值目标的多元性,管理人不是对债权人会议负责的机构,也不是债权人的利益代表,而应当是一个中立的机构。在债务人自行管理和管理人管理的不同情形下,重整管理人具有不同的角色和职权,但总体上管理人都应承担起信息披露义务、中立义务、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对违反义务者可参照董事责任进行追究。  相似文献   

15.
遗产债务清偿制度起源于罗马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国家结合各自具体国情对该制度进行了立法规定。我国《继承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在遗产债务清偿制度上的规定较为粗浅。在司法实务过程中,债务清偿缺乏可操作性,导致遗产债权人和继承人难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从我国遗产债务清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立足于维护被继承人的债权人与继承人之间利益平衡,明确遗产债务范围、采用选择继承责任制度以及明确遗产债务清产顺序,完善我国遗产债务清偿制度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公司法规定最低资本制度的价值仅仅在于防止公司的滥设,以有利于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最低资本额对债权人的保护仅仅在公司法相关的制度保障下才有意义。我国公司法规定较高的最低资本额使中小企业组织难以进入市场,不利于搞活市场。为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公司法应制定及完善相关制度以确保股东的财产与公司的财产严格分离,并保证股东的人格与公司的人格独立。  相似文献   

17.
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的行为在性质上属于对公司债权人的一般侵权行为,应当适用《民法通则》关于一般侵权的规定。公司和该股东对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公司在承担责任范围内对该股东有追偿权。这样做既保证了债权人的利益,也兼顾了其他无过错股东的利益。文章探讨了公司人格否认法律制度的重新构建,以求商榷。  相似文献   

18.
被继承人生前所欠债务如何处理,我国继承法采取了有限责任继承原则,致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我国应当改无条件的有限责任继承制度为有条件的有限责任继承制度,继承人违反有限责任继承的条件,即应对被继承人的债务负无限责任。立法还应赋予债权人遗产管理请求权,以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代修复费用是一种以保护债权人完整利益为目的的民事责任,是《民法典》第581条替代履行责任在侵权责任编的具体化。即使侵权人已按判决书确定的金额支付了代修复费用,其生态修复义务也并未完全消灭,原因在于:一方面,代修复制度以保护债权人的完整利益为目的,仅支付代修复费用,债权人的完整利益并未获得完全实现;另一方面,生态修复义务属于结果债务,代修复费用是生态修复义务的延续,其也应为结果债务,而仅支付该费用并不能实现特定给付结果的发生。因此,生态环境代修复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仍应由侵权人承担。此外,应严格区分金钱赔偿与代修复费用,后者应仅指清除污染、修复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费用。  相似文献   

20.
《婚姻法》第41条和《(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有关夫妻共同债务的规定,存在举证责任不公平的问题,易导致虚假债务或有债不还。立法中应兼顾对债务人配偶的利益保护,明确夫妻共同债务期间界限,并建立夫妻约定财产公示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