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制丝的国家 ,古代西方称中国为“赛里丝”(丝国 )。早在殷商时已有绢、文绮、刺绣 ;周时有罗、纱 ;战国的经线显花织锦已于临淄、长沙发现 ;汉代丝织工艺空前提高 ,出现了彩锦。自汉开通西域以来 ,至唐朝 ,我们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达到极盛。汉唐与西域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丝绸贸易 ,所以我国中原通向西域之路有“丝绸之路”的誉称。中原王朝与西域的关系 ,我国古代史籍中有丰富的记载。特别是本世纪以来 ,丝绸之路沿线已发现的大量古代丝绸 ,进一步证明和丰富了历史文献的记载。这些考古新成果 ,为进一步研究汉唐…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中充满着密集的丝绸物事。丝绸物事与他诗歌当中的女性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丝绸对其刻画女性的外在形象之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描摹人物的居住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大量丝绸物事入诗是温庭筠形成"绮艳"诗风的重要原因。丝绸物事与温庭筠的作品形成的密集交融可以从社会及个人两个方面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2010,(9):72-73
瓷器与丝绸是中国的两大金字招牌,是古代中国出口贸易的“独门绝学”,既赚来成箱的黄金白银,也赢得了“瓷之国”与“丝之国”的美名。可惜,丝绸与瓷器作为国之瑰宝的技术绝密,先后失守。中国也从当时的技术强国、生产强国和经济强国的地位滑落下来。那么,这两项国家级绝密技术,是怎样失守的呢?  相似文献   

4.
“捣衣”是唐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美丽意象。它是古代对丝绸进行处理的一个重要工序,此工序的存在是由丝绸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从丝绸文化的角度出发,能够对唐人“捣衣”的目的、唐代中何以有“万户捣衣”的场面及这一文学意象在文学史上的兴衰流变进行释疑。非物质文化中文化意象的传承及转换是文学创作中的普遍现象。在文学研究时,从物质文化的角度出发,追本溯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一些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东南亚的丝绸贸易源远流长。明前期,在“海禁”政策和统治者“薄来厚往”思想的影响下,朝贡贸易成为两地丝贸的主流形式,私人贸易虽有所发展,但其重要性却远不如前代,随着两地贸易的发展,中国丝绸在东南亚的行销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一直保持着出口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东南亚的丝绸贸易源远流长 ,明前期 ,在“海禁”政策和统治者“薄来厚往”思想的影响下 ,朝贡贸易成为两地丝贸的主流形式。私人贸易虽有所发展 ,但其重要性却远不如前代。随着两地贸易的发展 ,中国丝绸在东南亚的行销范围进一步扩大 ,并一直保持着出口优势  相似文献   

7.
根据旅游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承而生产流通的物质类产品,如果在旅游线路和消费中能够很容易地被识别为地方的文化标志,那么它们就承担着旅游地物质文化传播载体的功能。促进南充市的旅游发展,需要有意识地借助汉服复兴的时尚潮流,发扬“中国绸都”的优势,促成汉服产业的形成,使旅游消费者建立“汉服一丝绸一中国绸都一南充”这样的思雏图式,提升旅游地的文化品格。汉服在南充旅游文化传播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汉服的“丝绸”文化核心与质料的非统一性、推广汉服需培育和发展的二元消费市场、与其他旅游产品配套推出的市场布局以及经营模式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东南亚的丝绸贸易源远流长,明前期,在“海禁”政策和统治“薄来厚往”思想的影响下,朝贡贸易成为两地丝贸的主流形式。私人贸易虽有所发展,但其重要性却远不如前代。随着两地贸易的发展,中国丝绸在东南亚的行销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一直保持着出口优势。  相似文献   

9.
王若云  陈芙 《英语教师》2023,(18):57-60
中国丝绸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传承与智慧结晶。丝绸博物馆作为丝绸文物对外展出的重要渠道,其译文质量关系重大。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以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绸文物名称英译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丝绸展品翻译过程中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以及对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作出的处理,并试图对馆中存在问题的译文进行重译,以期为丝绸文物英译提供一定借鉴,并使读者对博物馆中丝绸文物名称翻译的跨文化本质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方外交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东海丝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日丝绸贸易则是东海丝路中的核心贸易。文章从中日丝绸贸易尤其是日本丝织业发展轨迹的视角切入,回答了曾给东北亚各国带来巨大贸易红利并持续千余年的东海丝路,为何在明清之际由盛转衰,以至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亦即,通过对“中国丝织技术和制品的单项东输与日本丝织业的不断进步”“明朝的‘海禁’政策与日本丝织业的奋起直追”“中日‘丝银’贸易的展开与日本蚕丝业的快速赶超”三个具体问题的探讨,大跨度、纵向考察中日丝绸贸易的得失,尤其是日本丝织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成功经验,并从中总结出五点启示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丝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载体。从丝绸服装花纹色彩设计、款式廓形设计、信息化来源等角度,分析丝绸服装设计中民族元素运用的弊病,对于丝绸服装设计的面料与科技、款式与审美和时尚的融洽相配,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呈现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扇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而在宋代更是非常流行。团扇作为扇子的一种,出现于西汉时期,因其轻柔、飘逸,常常成为文人吟诵的对象。在宋词中,单是描述团扇的词句就有107处,词人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成为抒发一己之情的意象载体。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以商会和丝业公会为主体开展的中关丝商交往,直接促动了中国丝业的改良。丝业改良一时成为中国丝业界议论的焦点,但讨论和建议多于行动:作为丝业改良的中心环节——蚕种改良和缫丝技术改良难收成效;谋求生丝直接对外贸易的活动也仅仅处于探索阶段。而美国丝商支持和参与的中国丝业改良活动也并不顺利,他们以高校为依托的丝业改良与推广,以及参与的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困难重重;而中美合建的上海生丝检查所只能勉强维持。中关丝商交往的直接动因是美国丝业界为谋求充足而廉价的生丝原料,但改良华丝,扩大对美生丝出口对于中国丝业来说也不无益处。从这个意义说,中国丝商错失了扩大对美出口的极好机会。  相似文献   

14.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政府只保留粤海关的对外贸易职能,直至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广州成为西方国家海路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和贸易场所,史称与西方国家"一口通商"时期。在此期间,丝绸是海外贸易中仅次于茶叶的大宗商品,为广州十三行所垄断,对西方社会及中国社会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衍生了中西丝绸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5.
唐诗中梧桐意象的家园意义十分鲜明,主要表现在梧桐易种易活,材质优良,又含祥瑞之意,古人常在庭院、井旁栽种,故成了诗人笔下实体家园的象征;梧桐具有高尚的君子品格,由梧桐制作而成的丝桐又有修身养性的重要功能.故诗人常在梧桐或丝桐上寄托精神、情志,梧桐成了诗人精神家因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以丝瓷茶为重要物质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随其对外输出也承载了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使命. 在新的形势下,结合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研究中国物质文化符号的传播史及文化符号的特点,将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及魅力的展示.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大量楚简材料发现楚简文中、当为"锦"。楚简文中频繁出现的"缂",表明早在战国时我国的缂丝技术就已经出现,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缂丝成品。楚地丝织服饰文化与其流行的复杂的思想流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国丝绸已流入古罗马,引发了古罗马对丝绸需要的矛盾,使其急待寻求和开辟丝绸贸易途径,虽然开通了南北两条陆上贸易之路,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元前开辟了一条通向中国海岸的远洋航道,使古罗马有了海上的丝绸贸易之路。  相似文献   

19.
禅宗——一朵绽放于大唐盛世的佛学奇葩,它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兴盛,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作为佛教的一支,它自有许多独到之处,然而,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思维的超越性。文章对禅宗超越思维的归旨、方法论及其对象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