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些人在烂掉,我说的足一些四、五十岁的人,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一个名叫“陈村”的上海男人。 他喜欢整天在网上和一帮网虫厮混,那是我管不着的事。只是有一天,他忽然在电视机里倚傻卖傻地攻击起了现代诗,让我直想冲过去揪住他的脖领子。 “小说家一说诗,诗人就发笑”。说此话的是诗人徐江,他真是一不留神说出了一句当代名言。女小说家赵凝在一篇主要  相似文献   

2.
我现在担任省、市和中央10多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与特约记者。1986年被采用的文稿近百篇。许多年轻的朋友问我:“何以有今天?”说起来真是中药铺里的抹布——酸甜苦辣都有啊!我今年52岁,搞通讯报道工作已有30年的历史。但开始搞这一工作时,真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每年写稿10篇或20篇,都如石沉大海,可谓“屡投不中”。后来写的许多稿子也被纷纷退了回来。这时我想自己充其量是个初中生,不是干这一行的“料子”,再加上听到一些冷嘲热讽,便决心“洗手”不干了。可有一次,无意中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则名人轶事:世界著名的英国小说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有感于写作,但开始向许多出版社和文学报刊投稿时,得到的却是743张退稿条。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写作。后来,他的作品终于问世了。当他到75岁逝世时,共  相似文献   

3.
今年元旦刚过,一位朋友来电话报喜,说他从网上看到,《新民晚报》“林放杯”杂奖揭晓,我的《论“走过场”一在获奖名单上,朋友说这可是个大奖,奖金3000元呢:我为这个消息高兴,但首先想到的是,这笔奖金我无权独享,因为真正该受奖励的是一位编辑,是他玉成了——甚至可以说是“挽救”了这篇最终获奖的杂,而这位编辑并不在新民晚报社供职,他是《汇报》“笔会”版的编辑朱大路同志。  相似文献   

4.
人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还真是。上次朋友介绍我去拜访一家公司,他很自信地跟我说:“去找他们吧,他们老大尹总极度崇拜我。他跟我说,我如果没有结婚,一定出门被大龄剩女们五马分尸。”我去了,然后亲耳听见坐在我对面的那位下属如此介绍他们的领导:“尹总要是没结婚,一定被大龄剩女五马分尸。”  相似文献   

5.
“妈,我告诉您一件很恐怖的事,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烧死的人,真是恐怖。”这是消防员张虎在7月1日写给母亲的信。4个月后张虎成了他不愿看到的“面目恐怖的人”。 衡阳大火,使20个年轻的生命化成轻烟。这应该是1949年以来最为悲壮的一次消防战  相似文献   

6.
这个故事是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想写的。他叫黄伊,他向我借了两部书的相关档案,一部是《尘埃落定》,一部是《历史的天空》,他说他想写本书,类似“好书的故事”。我知道,他当编辑几十年,编过《红岩》那样的好书,他该是有些心得的。那天还和他谈过一些书事,看他劲头十足兴奋异常。几个月后,看到社报栏朴素的讣  相似文献   

7.
我经常在报纸新闻报道中看到“大家说……”,“同志们异口同声地说……”,“贫下中农都说……”一类的话。我怀疑这“大家说”之类的话,并非真是大家的话。过去,我看到有些人受“四人帮”的影响,给报纸写报道,常常是不问本地实际情况如何,一味“紧跟形势”,习惯于“在家画框  相似文献   

8.
“妈,我告诉您一件很恐怖的事,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烧死的人,真是恐怖。”这是消防员张虎在7月1日写给母亲的信。4个月后张虎成了他不愿看到的“面目恐怖的人”。 衡阳大火,使20个年轻的生命化成轻烟。这麻该是1949年以来最为悲壮的一次消防战  相似文献   

9.
有一次,我跟几个通讯员谈写稿的体会.因为都比较熟悉,他们也就都不客气地说:“你们当编辑的,选用稿件太苛刻,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我笑着答了腔:“咱们先别扣帽子,你们举例说明.”小孙抢先说:“列车段有个列车长,—天跑车到了兰州.那里的一位老工人找他帮着办件事.什么事呢?老工人的孩子小腿上长了个肿瘤,当地医  相似文献   

10.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4,(37):13-13
“克里说,他所见到的,是两个美国。我要说,这是相互的,美国所见到的,也是两个克里。” 美国现任副总统切尼批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的政见经常反复无常,甚至自相矛盾。此前克里曾经说自己看到了两个美国,一个富人的美国和一个穷人的美国。“他们惟一没有尝试的只有坦克了。”  相似文献   

11.
传媒小幽默     
《今传媒》2004,(5)
奇妙的汉文有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报纸上登的‘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不是剽窃“你写的长篇文章,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是不是剽窃别人的?”“这怎么可能呢?”“肯定一样,我可以把那篇文章给你找出来。”“不用找了,署名就不一样嘛!”商人赴宴一位商人的朋友应邀赴一位教授家的晚宴。席间,一位当记者的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他:“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独家新闻一个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条关于煤矿事故的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上帝看到这幅惨景,他落泪了。”编辑回电:“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买书架甲:“啊!你的书架多漂亮呀!只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乙:“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惊人的发现两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小说、诗歌。其中一位说他发现俄国小说家和诗人有一个共同点,这共同点在每篇作品中都体现出来了。“哪是什么呀?”另一位问。“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我从新闻记者转入电影界,根本不知道拍电影是怎么回事,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闹了不少笑话。后来,我看到电影学院的毕业生走进制片厂、电视台工作,我从心里为他们高兴,感到他们真是幸福。一九五三年“五一”节,我参加“五一”游行公报新闻的采写,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时的中宣部秘书长熊复同志在城楼上审完稿子后对我说:新华社的老同志多,要调一些出来,通俗出版社要人,  相似文献   

13.
金钊同志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10,(16):116-116
就“文革”前那一茬《大众日报》社的领导人而言,我接触最多的是金钊同志。我第一眼看到他时,他被推了光头,走在被诬为“牛鬼蛇神”的队伍里面,脸色铁青,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在那种时候和境况之下,他居然敢怒。这里那里贴满了“打倒”、“批臭”的大字报。  相似文献   

14.
画中有话     
“我现在已经不踢球了,因为我自己就是个球。” 马拉多纳来到中国时这么说。阿根廷媒体说他胖得都爬不动长城了。他的一名随从也说,“马拉多纳是足坛的卢西亚诺·帕瓦罗蒂,我指的不是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地位,而是指他们不可遏制的肥胖,连走路都没形了。”  相似文献   

15.
在我为成人上的一堂课上,我做了一件“不可原谅的事”。我给全班出家庭作业!作业内容是“在下周以前去找你爱的人,告诉他们你爱他。那些人必须是你从没说过这句话的人,或者是很久没听到你说这些话的人。” 这个作业听来并不刁难。但你得明白,这群人中大部分超过35岁,他们在被教导“表露情感是不对的”那个年代成长,不能表现情感或哭泣(这是绝对禁止的!)。所以对某些人而言,这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家庭作业。  相似文献   

16.
有位通讯员告诉我说他怀着极大的热情,一篇又一篇地往报社投稿,左等右盼,就是不见发表,看到别人一篇接一篇地在报上刊稿,真是着急。细想一下,别人所刊登的稿件,我当时也想到了,可就是……终于有一天,在某张报纸的角落出现了一块“豆腐块”或“火柴盒”。呵,我终于成功了,新闻报道原来是这样的啊。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一位作者向报社领导告状,信上指责我在给他的退稿信上,“胡乱”地批了一通话,措词是那样“不客气”,令他“伤心”,使他“不能容忍”。还耸人听闻地说我“扼杀”了他的“投稿自由”!作为报纸的编辑,倘果真如此,那真是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中的不幸、苦难走进新闻,给新闻带来一种异样的色彩,给读者带来一种异样的感受。 悲惨。 孟加拉,布鲁姆查拉镇。 穆巴拉克·卡杜姆家境贫寒买不起收音机,上星期他没有听到飓风警报。等到他和妻子看到潮水涨高,已经无路可逃,只好爬到屋顶上。但是大水汹涌而来,屋顶被冲垮了,卡杜姆,他的妻子和3个儿于掉进了激流。 他的妻子抱着18个月大的小儿子,很快被洪水卷走了。另外两个儿子——年龄分别为3岁和5岁,搂住了卡杜姆的脖子。 他流着泪说:“他们紧紧地搂着我,使我喘不过气来。我只好扒开他们的小手,任他们被洪水卷走,我才得以逃生。” 他哽咽着说:“我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以上是1991年5月,《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发自孟加拉飓风灾区一则电稿的开头部分。听过这位“小人物”的悲惨叙述,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场灾难的惨酷:它不仅吞噬了三万无  相似文献   

19.
贾岳 《军事记者》2002,(2):48-48
去年底,我在某报读到一则社会新闻,标题是《捡到一包烟喜得两千元》。报道开篇点题:9月1日对于来京以捡破烂为生的胡某来说“真是个‘幸运日’”。因为这天他在某处捡垃圾时,意外发现一包香烟。拆封后,“他赫然发现烟盒里放着的不是香烟,而是一根根卷成香烟状的人民币。一百元一根,共计2000元。”“喜得胡某当即给自己‘放假’,回到暂住处请同乡们吃了一顿。”最后记者没忘加上一句自己的评论:“胡某得到了不大不小的一笔意外之财,只是不知哪位居民看到这则小消息后要后悔不已了。”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只可惜怎么就没砸…  相似文献   

20.
常听到广播里和报纸上刊载,在叙述主人公感激、喜悦的心情时,就是“他(她)逢人就说……”果真是“逢人就说”吗?依我看来是完全不会的。在此,我试析两倒:去年十一月份有家电台播出这样一篇通讯,说某老汉家不慎起火,烧毁全部家当,这老汉也被烧伤。在老汉伤愈出院回到家中,看到被大火焚毁的家园又在政府和人们的关怀下,重新建好时,写道:他“看到家里的情案,流下了热泪。他和老伴逢人就说:‘我们一辈子忘不了党的恩情,一辈子忘不了人民的恩情。”’这双老夫老妻真会“逢人就说”吗?不会的。或许,在他刚出院回到家时,他激动地对老伴说;或许,当领导和群众未看望他们的时候,他们激动地说;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