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空”作为一个诗学范畴由苏轼正式提出。它的内涵包括审美意象、审美意境和审美功能三个基本层面,其核心是“空”与“境”。就哲学渊源而言,它直接取资于佛学的空、境论,又是儒释道三家圆融合一的结果。“空”作为诗学范畴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自然”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诗学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诗人的生活状态中,“自然”揭示了诗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在诗歌创作和审美中,“自然”是诗人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遵循的最高法则,是审美主体对生命的体认。梳理整个中国古代诗学体系,我们可以说,“自然”是中国诗学的基始范畴。  相似文献   

3.
清中期“山左”名贤卢见曾诗歌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清初“山左”诗歌的承继者,卢见曾论诗反对门户之见,主张抒写自己的“性情遭际”,把传达人的性情作为诗歌创作的极致,在清中前期诗坛别具一格;其诗基本内容是写官宦生涯的迎来送往、和贺赠答,以及触物伤怀、故土之思、友朋之爱、风土人情和“康乾盛世”的良辰美景。情感真挚,诗风多样而有意境;其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所体现的特点,具有对清代中前期诗歌创作总结和鼎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代诗学视野中的"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趣”是我国古典诗学的重要审美范畴 ,它在清代诗学视野中得到完整深入的阐说和展开 ,表现为 :一、在诗评中得到极为广泛的运用 ;二、在诗论中得到全面深化 ;三、在个诗论家手里得到集中论评与阐释。上述三方面 ,标示出了“趣”作为我国古典诗论审美范畴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与空前繁荣的诗歌创作相比,盛唐的诗学理论似稍显沉寂。但是,盛唐的诗学也自有其鲜明的特征,这就是:在理论研究及其发表形式上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对诗学的一些核心范畴进行了较为理性、全面也更合乎客观实际的理解、把握和凝定;诗学理论的诗化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并愈加昭彰鲜明。对此,我们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诗礼相成”,作为历史的话语,最早见于《孔子家语》;作为历史事实,可从《诗经》的郊庙乐歌,燕赏乐歌和变风变雅诗中找到根据。其诗学意义之深刻,一是揭示了诗歌创作的本质特征,二是揭示了“诗可以群”的合聚力量,三是揭示了诗歌创作的生命在于新变。  相似文献   

7.
清末云南有较为丰富的诗话著作,这些著作有着自身的理论特色与价值,也有较多集中讨论的诗学范畴。清末云南诗论家对诗的根源之“气”、诗与表达对象的关系之“自然性情”与“真”、诗的道德轨范之“温柔敦厚”与“和雅”、诗的技术之“法”等几个核心范畴进行了集中的阐述,表现出清末云南诗学的发展是以吸收中国传统诗学的精髓为路径的。同时,作为区域性诗学,清末云南诗学的这些重要范畴表明它以自身的地理属性和环境属性为依据追求纯真的审美风尚,有较大的包容性与丰富性,对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些重要范畴进行了拓展式的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韵”最早见于东汉末年,指琴声的馀音,并将原属音乐领域的“韵”范畴引入诗歌领域,即声韵之于诗歌创作和诗歌审美的重要意义.魏晋品藻人物的“韵”范畴或谓风度、或谓性情,义虽歧出,然皆指抽象精神.此时“韵”范畴还被迁延到评价书画美以及超越音韵学层面的诗文美.初盛唐偶有论“韵”,但大都指人之风韵;直至中晚唐诞生了新的审美趣味,其诗学内涵才被挖掘出来.经皎然和司空图诠释,“韵”呈现出“趣味澄复”的特点,于含蓄闲淡中求言外所寓的深层之意.司空图将“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并举,开启“韵味说”先河.  相似文献   

9.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不仅是明清重要的古诗选本,而且是一部非常值得珍视的诗学文献.其《凡例》及诗歌评点,提出一系列诗学范畴,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在纵向上,诗由情、辞、术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层面构成,以情为内质,以辞为形式,以术为中介;在横向上,“情”由命旨、神思、理、解、悟,“辞”由声、调、格律、句、字、典物、风华,“术”由神、气、才、法等不同范畴构成,每一层面的诸范畴之间也构成多维辩证关系.只有厘清每一层面诗学范畴的理论内涵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逻辑关联,才能对陈氏诗学理论体系作出合乎历史语境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兴”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特有手法之一;“象征”是西方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许多学者从比较诗学角度考察中国古代诗歌的“兴”与西方诗歌的“象征”之间的关系。虽然“兴”与“象征”二者在某种审美意蕴或者手法特征上的相似性大致已成为一种共识,但是二者并不是一对完全对等的范畴。它们在本质上是貌合神离、似是而非;所以有必要对二者进行细致的辨析和厘定。通过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在溯源、意象特点和文化差异性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11.
威廉斯早期诗学中女性观有一个孕育和发展过程;赞同女权主义建立社会新秩序的立场是其诗学女性观的核心和本质;其诗歌创作实践为美国现代主义诗歌逐渐走向后现代主义开启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兴”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中国诗学重精致、主精致的整体特征。具体而言,“兴”具有直觉性、圆融性、超越性三大特点。“兴”是中国古典诗歌民族精神的表征。  相似文献   

13.
丘逢甲(1864-1912),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诗人,虽然他不是一位诗论家,但他的诗学观作为其诗作主体精神的底蕴,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终生为民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丘逢甲思想的根基,以爱国主义为全部内涵的“传忠义”是其诗学观的理论核心,他的创作也贯穿着这一思想。丘逢甲诗学观的其他方面,均可以说是从这一中心生发而出的,对诗中“存真吾”的要求,对贴近时代的雄直诗风的偏爱,对“诗界唱革命”、“诗世界里先维新”的认定,都从不同的角度响应这一诗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比喻,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比喻是天才的标识,”(亚里士多德:《诗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礼记·学记》)“博依”就是广设譬喻。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比喻,就没有诗歌,就没有文学。它的运用是和诗歌创作同步的,其源头可以上...  相似文献   

15.
论诗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趣”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本文通过对古代诗学中有关诗趣的理论发展、美学特征以及诗趣在诗歌作品中的表现的分析,揭示中国古代诗学中的诗趣这一理论范畴的美学内涵.文章分析了诗趣的“变、曲、妙、神、奇”的美学特征,指出了诗趣是诗歌的一种重要的美感因素j,它是通过形象、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表现丰富、深永的情感的一种奇妙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古代诗趣理论的分析,希望能对当代的诗歌创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悟”是中国古代诗学审美体验的核心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再向文艺美学范畴的深刻嬗变过程。其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是其很重要的哲学基础,魏晋之际,“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在南宋时则成为一个文艺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7.
朱湘的诗充满着深厚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同时又特别讲究诗情、诗意、诗形、诗韵,注重诗的音乐的美。他的诗学思想与他的诗歌创作的美学追求是相谐和的,其诗学观是以爱国思想、民族意识为主导的。在朱湘看来,作为真正的诗人,要在对自然、人生的歌咏中,显现诗人的内在的本真情感,而这本真情感的显现又必须在诗形上符合“诗的真理即是美”的审美标准,因而关注人生社会、亲近自我情感、注重艺术美就成了朱湘诗学思想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的诗学理论在唐代诗学理论体系中有独创性.李商隐反对诗歌创作囿于儒家道统思想,强调创作“以自然为祖,元气为根”,以充沛真实的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他重视诗歌的缘情功能,主张“必用咏达,以通灵性”,用诗歌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偏尚诗歌艺术美的同时,李商隐提倡文质并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典诗学视野中的诗味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味”作为诗歌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味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诗味创造与生成的考察。古典诗学对“味”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味”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20.
在船山诗学研究中,“意境”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只注重对“意境”情景交融特征的观照。事实上,王夫之的诗学思想,以“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为基础和核心,以“超以象外”为审美效果。他着意推举“意”和“势”两个中心范畴。“势”是“超以象外”生成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