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寓情于树叶,思想随着树叶的舞动而变化,感情波澜起伏。但是,不宜将"夕阳"的"象"挤进来,应专写"树叶"的"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集中。结局也宜改为"我决定做跳舞的树叶"--将意象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层面."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想象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则是"意"的载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这里所说的"烟霞"和"草木"便是意象.此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见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相似文献   

3.
陈文 《初中生辅导》2008,(Z4):24-28
在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诗词中的"意象"。它  相似文献   

4.
【设计思想】诗歌创作是由内而外的过程。诗歌阅读教学,则是引导学生品析诗人"眼中之象",揣摩"象后之情"的自外而内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 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 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 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 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 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  相似文献   

6.
辞章乃由"意"与"象"结合而成,而此"意"与"象"两者,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如是由"象"而"意",即为"读"(鉴赏)的过程;而是由"意"而"象",则为"写"(创作)的过程.因此读与写是分不开的,而本文即以此为基础,先针对辞章的内涵(词汇、意象(狭义)、修辞、文法、章法、主题(主旨)、文体、风格等),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加以统合,再举"意象"、"章法"与"主题"(主旨)为例予以说明,凸出读与写双向互动之情形,以作为语文读写研究或教学之参考.  相似文献   

7.
关于"诗之情",王夫之从"表现主体、表现对象、表现手段"三个维度,将"道性之情"作为表现主体,将"写景之情"作为表现对象,将"以声情生色"作为表现手段,并对诗的"性之情""景之情"与"声情"展开详细论述。王夫之主张,在"道性之情"时,诗人应以情为道路,进而"泳游以体情",以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写景之情"时,诗人应以"现量"之法,让景与情互相生成、互相包含,使其臻达"情景妙合无垠"之至境;在"以声情生色"时,不宜先以议论入诗,而应"长言咏叹"以写情,以雅致谐韵而见情,从而营造"明朗疏淡"之妙境。  相似文献   

8.
众所 周 知 , 诗 歌 的 创 作 十 分 讲究 含 蓄、凝 练 。诗人 的抒 情 往往 不是情 感 的 直 接流 露 , 也 不 是 思 想 的 直接 灌 输 ,而 是 言 在 此 而 意 在 彼 ,写 景则 借 景抒 情,咏物 则托 物 言志 。这里所 写 之 “景 ”、所 咏 之 “物 ”,即 为 客 观之 “象”;借 景 所 抒 之 “情 ”,咏 物 所 言之 “志 ”,即 为 主 观 之 “意 ”。 “象 ”与“意”的完 美结 合 ,就是 “意 象 ”。它既是 现 实 生 活的 写 照 , 又 是 诗 人 审 美创 造 的 结 晶和 情 感 意 念 的 载 体 。 诗人 的 聪 明 往往 就 在 于 他 能 创 造 一…  相似文献   

9.
正刘勰《文心雕龙》里有名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此句流传甚广。但此句的后半句许多人不知道,"我才之多少,将于风云而并驱矣!"简单地说,前两句是强调无论写山还是写水,都要有情感;后一句则强调同时要能够再现客体的物貌特征。写作既要抒发主体的情、理、志、气,又要描摹客观对象。刘勰归纳写作路径为两种:一种是"为情而造文",另一种是"为文而造情"。直白地说,一种是外在的风物触动了自己的情感,因而提笔写  相似文献   

10.
<正>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出他的喜怒哀乐,然而读者自能感受到那浓郁的春意和轻松愉悦的情绪。此番情意,正是由意象而感知的。  相似文献   

11.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自从提出以来备受理论界关注,并给予了各种解读。"情"与"景"的交融即为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事实上,"虚"与"实"的创构也是意境艺术构成的重要内容。实境是指生动逼真表现出来的景、形、境,虚境是指由实境引发的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形象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的"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是伴随着由具象引发的想象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的"象外之旨",虚中带实,实中带虚,体现的正是意境艺术构成的二元重生。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作者所写的"景"、所咏的"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在中国文学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解读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文、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是好诗,都有不同的好法。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以眼前景而写思乡之情,景浅近,意深远,读来亲切感人。像"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写的是一种未  相似文献   

14.
晏几道,宋代著名词作家,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晏几道的生平和词作充分体现出其个性之痴和情感之痴.  相似文献   

15.
明代文人对民歌之"情"的阐释,体现出明显的从"泛情论"向"情爱论"的转向,而这一转向又是与其整体抒情观相联系的。概言之,李东阳、李梦阳能认识到民歌之"情"的价值,但将其阐释为广义之情,并存在着贵古贱今的偏见;李开先宣扬"今古同情",肯定当代民歌之"情",并点明其内涵为"男女相与之情";袁宏道则指出民歌之"情"实乃情欲,推崇其放任自恣的表达方式。从明代文人对民歌之"情"阐释的变化上,我们也能够对文学思想受社会思潮之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一代伟人毛泽东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在他一生创作的近百首诗词作品中,有三首写爱情且都是为杨开慧而写,其时间跨度达三十六年之久。文章通过对这三首作品的情感及风格发展变化的分析,认为毛泽东的爱情观是既要同"情"又要同"志",情同志同才能有真挚长久的爱情。  相似文献   

17.
山川云雨,松柏花卉,原本无所谓喜怒或爱憎,然而这些千姿百态的物象一旦扑入人的主观世界,并被注入人的精神意念,便能顿然生辉,便会涌出种种情致.所以,在常见的记叙文中,所状之物,所摹之景,无不透出一个"情"字来:写景都是为了写情,景语即情语.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意在笔先",南朝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如果把"意"比作统帅比作乐队指挥的话,那么"情"就是乐章的基调,就是抑扬顿挫的旋律.文章没有"意"就失去了脊梁,立不起来;有"意"而无"情",则不丰满,不  相似文献   

18.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中的"不自由",历来都被理解为柳宗元的行动受拘.考索"不自由"在古代典籍和<全唐诗>中的用法,可以发现此句实蕴含另一种意旨,即柳宗元的采蘋花相赠之欲,乃是缘春风(故人)之情而起."不自由"乃情不由己、情不自禁之谓.  相似文献   

19.
错位的滋味     
古人做诗,讲究"滋味".梁代钟嵘在<诗品序>中力倡"滋味说",强调诗歌能够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他所说的"滋味",具体指"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就是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上,要细致而深刻,才能言近旨远,耐人玩味.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喜欢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周易》中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春风又绿江南岸",借"绿"字使读者满脑皆是无限春光;"文以栽道",而"道"不直说,常借故事言之,一部《庄子》,寓言故事就占了十之八九。作文如能激活阅读者大脑,唤起阅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就成功了一半,记叙文尤其如此。在话题作文写作中,我们常常会选择叙事、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