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阐述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分析了中国粮食面临的产需问题、中国人粮食消费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流通体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以及国际粮食市场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为国本,粮为民本,如何在“十四五”时期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缓解各类潜在风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态势进行展望,并聚焦分析粮食生产的主要风险因素。文章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将平稳发展,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在“十四五”期末有望达到6.9亿吨以上。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主要面临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劳动力约束加大,种子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过度集中,以及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等潜在风险因素。最后,针对上述风险因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粮食安全的内涵、评估方法及保障措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树庆  王琪 《资源科学》2010,32(1):35-41
区域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组成部分,其定义和内涵存在鲜明的时代和地域差异,从保证当地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来看,粮食调出省份也存在粮食安全问题。文章阐述不同时代和地域粮食安全,以吉林省为例,定义粮食大省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内涵,指出粮食大省粮食安全内涵的核心不是解决吃饭问题,而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保证全国粮食供给的问题,应是以满足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能够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为目标。文章根据吉林省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现状,把粮食产量及其波动、粮食消耗和贸易、仓储能力等作为主要评估指标,用特尔菲法和权重平均法建立了粮食安全定量评估方法。评估结果表明:80年代前的粮食短缺阶段,吉林省粮食状况是很不安全的;现阶段吉林省多数年份粮食安全度较高,但几个严重干旱年是不安全或较不安全的。评估结果与实际相符。本文最后指出,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一是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二是粮食种植面积变化、农业投入、市场价格和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防御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二是稳定粮食作物面积,加强农业技术开发,完善粮食政策和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4.
当前黑龙江水土流失严重,农民科技素质低,影响粮食生产;粮食仓储能力弱;粮食物流方面库存多、流通成本较高;粮食销售环节多,流通效率偏低,交易成本过高。文章指出,要想加强粮食供应链的管理,必须重视政府对于粮食供应链的管理与调控职能;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对粮食收储企业的设施投入,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根据黑龙江省自然地理版图,建立三个物流圈,降低粮食物流成本;加快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地,其粮食生产的稳定与提高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振兴黑龙江省东北老工业基地都具有深远影响。而粮食物流研究对提高粮食安全、降低粮食流通环节损耗及其物流成本,充分发挥粮食的经济效益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针对黑龙江省的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浅谈发展现状和解决措施,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粮食流通产业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和调控效率,提升粮食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重点从创新能力、技术市场、创新组织体系、市场结构等角度剖析粮食流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加快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的政策建议.为促进中国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要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领域与关键技术,优化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快粮食流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粮食流通技术创新制度,健全粮食流通技术政策支持体系,加快粮食流通技术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陈琴 《大众科技》2013,(8):153-155
近年来,福建省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着粮食安全方面的隐患。粮食流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El趋上升,逐步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瓶颈。物流贯穿于粮食流通全过程,能够有效地衔接粮食产销环节,保障粮食流通安全。然而,福建省的粮食流通安全体系仍不成熟,无法满足粮食安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亟需对福建省粮食流通安全问题及其发展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安全路在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国际经济和粮食危机,国内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危机已经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和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2009--2020年新增粮食500亿公斤潜能计划,艰难攀升的中国粮食安全路在何方?本文从区域粮食新增潜力,粮食单产潜力和农业科技潜力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近年来我国大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保障大豆安全供给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根据2011—2020年我国大豆消费和供给状况,分析了目前我国大豆国内供给严重不足、国际供给依存度高及进口渠道较集中等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大豆科学研究提高我国大豆产量、开展大豆国际科技合作及拓展大豆生产国际布局等提升我国大豆产业水平、拓宽大豆进口渠道的政策建议,以实现提高我国大豆供给能力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粮食安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民以食为天,所以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如何理解粮食安全,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保证能让所有的人以合理的价格满足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并具有一定的抵御粮食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食物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地缘冲突和世纪疫情交织的百年变局新挑战,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食物系统,对保障中国食物安全、国民营养、社会公平、生态平衡、市场有效及系统韧性至关重要。为此,文章深入剖析了我国食物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从供给端、需求端和保障层解构了食物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全生命周期、全球性和系统性视角构建了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概念框架,从安全、营养、公平、绿色、经济和韧性6个维度阐明了其内涵,提出了中国可持续食物系统转型的实现路径,以期为确保新时代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提供新的系统解决思路,也为全球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现代石油工业奠基者,推动世界油气发展,通过石油公司的全球布局,牢牢掌控北美“后院”,虎视眈眈南美“前院”。二战后,美国历经70年的探索布局,实现了能源独立,开启了能源霸权。文章在回顾美国石油工业发展史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的作用:(1)通过国际市场运作海外份额油气回国保供,担负起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责任;(2)开展油气合作,夯实我国油气战略通道沿线的上游资源基础,成为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军,有效降低了我国油气综合对外依存度。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大背景下,文章针对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多变、“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中美全面博弈等诸多挑战,提出了相关启示与建议,为中国国有石油公司“走出去”、进一步分享全球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金朔  曹雪  金晓斌  周寅康 《资源科学》2014,36(11):2345-2352
从粮食生产、粮食供需和粮食运输变化等角度,采用对比分析、交互引证等方法,分析1644-1949年(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运输格局的变迁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清代,粮食富余区主要是湘、鄂、赣、皖,粮食不足区主要是闽及粤琼地区。清中后期,川渝和东北地区由粮食自足区变成粮食富余区,同时,苏、浙、京津冀、豫、鲁等成为粮食不足区;民国时期,粮食不足区进一步扩大,而皖、赣、湘、桂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粮食富余区;2清代粮食运销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粮食流通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国时期,川渝不再作为粮食输出省份,皖及东北地区成为主要供应地,鄂成为重要的粮食中转省份。同时粮食运销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北方粮食运输形成了铁路和海运相结合的运输网络;南方依然以水运为主,但受到铁路运输和进口粮食的冲击;3经济科技发展、人口增长和变迁、漕运衰落是促使粮食运输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4铁路和轮船等新式交通运输工具极大地便利了粮食运输,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与此同时,新的粮食运输网络带动了沿线城镇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向现代化建设跨越的关键发展阶段,能源资源支撑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当今世界正面临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之大动荡。欧洲正在发生的政治、军事危机加速了世界地缘政治版图变革,深刻影响着全球能源资源供需与贸易格局。现今全球石油天然气资源供需“四圈两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清洁能源矿产供应链竞争日趋紧迫。除煤炭和稀土等能源资源外,中国重要能源资源国内供应严重不足、海外来源单一和输运通道受制于人的三大安全短板一直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大国竞争背景下,国际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增加,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趋于更加复杂。文章就提高国内能源资源供应弹性、科学规划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布局、积极推动能源资源全球治理,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前提。首先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理论基础;其次总结当前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论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途径:提品质和调结构引领三产融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补齐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短板等;最后提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发展以生态安全与资源节约为目标的现代生产技术、以规模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装备技术、以粮食营养安全与资源集约利用为目标的现代加工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资源安全战略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02,24(1):5-10
随着中国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大,石油供应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石油危机的打击后,建立了较为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地方翻了石油供应中断和价格的剧烈波动。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大国之一,石油安全问题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文中提出7个方面的战略对策:(1)尽快建立国家资源储备机构,完善中国的资源储备体系。(2)积极开展资源外交,为中国利用国外资源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保障国家的资源安全服务。(3)与周边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贸易伙伴关系。(4)积极扶持中国大型资源扩国公司的发展,为中国的全球资源战略服务。(5)建立多渠道的资源供应体系,减少资源进口来源单一化带来的风险。(6)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结构,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同时寻找新的替代石油的能源。(7)积极参与和共同组织区域性能源安全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7.
朱兢  肖婧文  付晓蓉 《科研管理》2022,43(5):121-130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高水平外循环的准自然实验,研究了倡议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在重塑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合理化国际分工方面与高水平外循环相辅相成,并能够从总体数量与研发质量两个维度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化解一段时间以来本土企业“量与质不可兼得”的创新困境;第二,高水平外循环帮助企业对抗来自高技术中间品供给端与国际市场需求端的双重挤压,通过外部市场迁移、创新要素集成、生存风险规避三大机制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本文建议,政府应引领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在畅通型国家中寻找新的市场机遇,通过更高水平的外循环来赋能本土企业,同时,要构筑研发资金与研发人员的“蓄水池”,疏通要素流动渠道的堵点,驱动创新要素内向集成,以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智库DIIS理论方法,全面调研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和最近的猪肉价格上涨情况,广泛收集准确可靠的生猪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问题。此后,走访调研相关部门,综合专家研讨结果,得出应对我国猪肉供应风险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猪肉产量下降、价格上涨的社会影响较大,与我国生猪养殖生产效率低、非洲猪瘟疫病横行、养殖业环保压力大、从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关系密切。为缓解我国猪肉供需不平衡带来的价格上涨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完善顶层设计,从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优化地方生猪养殖布局、调整食品消费结构等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