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2 毫秒
1.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是中学化学一个常见而普通的复分解反应。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多次要用到新制氢氧化铜,通常教师都会根据教学需要,演示出现象为蓝色絮状沉淀,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但在学生实验时,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白白蓝蓝的沉淀,也可能看到苹果绿色的沉淀或是看到溶液的  相似文献   

2.
对还原三氧化二铁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的冶炼是使矿石中化合态的金属离子获得电子而还原成游离态的金属单质。 即:M~(n+)+ne→M 工业炼铁是用焦炭在高炉内产生CO来还原氧化铁(Fe_2O_3),反应式为: C+O_2点燃CO_2; CO_2+C高温2CO; Fe_2O_3+3CO高温2Fe+3CO_2。 在化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高炉炼铁的原理,实验室中常用甲酸与浓H_2SO_4进行脱羧反应来制取CO气体。即:  相似文献   

3.
在教材常见的酸碱单元中,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碱性物质为例,介绍了碱性物质的化学性质。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用固体氢氧化钠粉末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有一句谚语:"雷雨发庄稼。"其实蕴含着化学反应。原理为:N2+O2=放电2NO,2NO+O2=2NO2,4NO2+O2+2H2O=4HNO3,硝酸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反应生成硝酸盐,成为土壤中的氮肥,促进农作物生长。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从理论上理解、记忆其反应实质,无法从实验的角度产生感性认识。如果能够设计化学实验探究其反应原理,不但加深认识该反应的实质,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能  相似文献   

5.
初中化学课本上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不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终止,收集和使用二氧化碳也不够方便,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又没有安排实验,学生看不到反应现象。为了加强直观教学,便于控制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贮存、收集和性质实验,我利用废品设计并制作了一套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贮存、收集和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形成喷泉的实验联合装置。  相似文献   

6.
本文合成了1-苯并噻唑-3-(2-硝基-4-甲氧基)-三氮烯试剂,研究了该试剂在表面活性TritonX-100存在下与Hg2+的显色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在pH10.2的硼砂一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汞与显色剂可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其摩尔吸光系数为1.63×1051.mol-1.cm-1.汞量在0~14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方法用于工业废水中汞(Ⅱ)的测定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演示实验是有效的直观教学手段 ,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形成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 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初中许多化学实验在试管中完成 ,由于试管体积小 ,实验现象不够明显。例如“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等非金属反应的实验 ,如果按书上的方法实验 ,根本看不出反应前后的变化。为此 ,笔者用如图 1装置进行实验 ,大大地增加其可见度。图 1反应前烧瓶内充满CO2 ,。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 ,导气管下面扎一个没有充气的红气球 ,这…  相似文献   

8.
《教学仪器与实验》2006年第2期刊登了《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改进》,张华老师在文中提出了因反应速率慢而采用肥皂泡爆鸣法来验证反应生成物H2的方法。笔者今从提高反应速率的角度对反应进行了改进,使用气球或注射器快速收集H2,采用点燃法来验证H2,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1 仪器装置图 (见图 1 )图 1(1)安全漏斗  (2 )粗铜丝  (3)具支试管  (4 )棉花(5 )有孔隔板  (6 )浓HNO3 或稀HNO3   (7)具支U型管(8)橡皮管夹  (9)带橡皮导管  (10 )锥形瓶(11)NaOH溶液  (12 )橡皮气唧2 仪器特点及用途(1 )特点 :①采用封闭实验装置 ,对环境无污染。②操作简便 ,现象明显。③功能多 ,可完成 5个反应。(2 )用途 :本实验装置可完成以下 5个反应 ,并可改装做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①Cu +4HNO3 (浓 )Cu(NO3 ) 2 +2NO2 ↑ +2H2 O② 3NO2 +H2 O 2HNO3 +NO↑③ 3Cu +8HNO3 (稀 …  相似文献   

10.
卤化银晶体具有对光线敏感的重要性质,它作为光敏材料长期占据照相工业的统治地位。而高中化学在介绍卤化银的感光性时,没有安排合适的演示实验,学生不易理解其反应原理。鉴此,本人按照中学化学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尝试选择科学简便的方法为这个重要性质提供适合课堂教学需要的配套演示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方案。既加深了学生对该反应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56页,讲解氢氧化钠溶液跟二氧化碳反应,但教材中没有配套的演示实验,这对学习理解这一化学反应原理造成一定的困难,以致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为此我构思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他人成果基础上,提出氯气性质实验的改进,取得了器材简单化、实验微型化、反应系列化、尾气无害化的良好效果。此装置可十分安全地用于学生探索性实验。  相似文献   

13.
高二物理中有关于凸面镜的内容 ,高二化学中有关于银镜反应的内容 ,如果教师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安排学生自制凸面镜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 ,可谓一举两得。1 原理利用葡萄糖溶液的银镜反应 ,在表面皿上镀一层银。CH2 OH— (CHOH) 4 —CHO +2 [Ag(NH3 ) 2 ]+ +2OH-SnCl2 CH2 OH— (CHOH) 4 —COO-+NH+4 +2Ag↓ +H2 O +3NH3其中 ,氯化亚锡溶液是催化剂。2 制作(1 )实验用品 :1 0 0mL烧杯 1只 ,60mm表面皿 1只 ,2 0mm× 2 …  相似文献   

14.
1 实验目的( 1 )探索侯氏制碱法的原理 ;( 2 )学习侯德榜的科学 ,创新精神 ;( 3)训练无机制备实验的操作技能。2 实验原理1 86 2年比利时人索尔维 ,发明以食盐、氨、二氧化碳为原料 ,连续生产纯碱的氨碱法。三步化学反应为 :NH3 +CO2 +H2 ONH4 HCO3NH4 HCO3 +NaClNaHCO3 ↓ +NH4 Cl2NaHCO3Δ Na2 CO3 +CO2 ↑ +H2 O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以回收再用 ,而氯化铵又可以与生石灰反应 ,产生氨气 ,重新作为原料使用 :2NH4 Cl+CaO 2NH3 ↑ +CaCl2 +H2 O中国化学家侯德榜认为 ,索尔维法…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电解质溶液的时候 ,我们通常用图 1所示装置比较强电解质溶液和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如图 1把装置连接好 ,然后将等体积的 0 .5m ol/ L的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醋酸、氨水溶液分别装入五个烧杯中 ,接通电源 ,观察灯炮亮度并填入下表。图 1序号 12 3 45溶液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醋酸氨水灯炮亮度亮亮亮暗暗  从上表可得出 :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溶液的导电能力比醋酸和氨水溶液强。由此可区别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此装置不仅能够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演示 ,而且在学生的活动课和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其妙用。  一、用于学…  相似文献   

16.
按照高中化学教材第二册介绍的银镜反应实验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得到满意的现象。若用以下改进方法则可得到较理想的结果。一、实验准备配制1.5mol/L 硝酸铵溶液、0.5mol/L 硝酸银溶液,2.5mol/L 氢氧化钠溶液各100毫升。准备一瓶带滴管的乙醛溶液(或其他醛基化合物)。三支大试管,三支10mL 量筒,三支胶头滴管。  相似文献   

17.
中学化学学生实验中要用到45种溶液,同种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在不同的实验中,浓度大小要求也不一样。浓度用大了浪费药品,浓度用小了实验现象不明显。如硝酸银溶液,做银镜反应时浓度应用2%(约0.12摩/升)而不能太小,做氯离子检验时浓度不用0.1摩/升只要0.01摩/升就够了。因此研究化学实验中溶液浓度的大小很有经济意义,用适当浓度的溶液进行化学实验,可以为学校节约大量的药品,节省实验经费的开支,这对缓解目前各校(特别是农村学  相似文献   

18.
利用分液漏斗的"结构"与"功能"优势,巧做"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实验,具有操作便捷、现象明显、实用性强等优点。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科学创新与探究精神,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难题巧解     
高中化学《电解质溶液》一章有这样一道题 :在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两种一元弱酸钠盐溶液中 ,分别通入适量的CO2 ,可发生如下反应 :NaR +CO2 +H2 O =HR +NaHCO32NaR′+CO2 +H2 O =2HR′ +Na2 CO3试比较同浓度的NaR、NaR′、NaHCO3 、Na2 CO3 四种溶液的pH大小。这道难题不少学生感到棘手 ,因为只根据这两个反应方程式去判断 ,不易弄懂 ,且易产生错觉 ,最终还是搞糊涂了。下面介绍的一种方法是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 ,则简便易懂。首先 ,要比较出NaR、NaR′、NaHCO3 、Na…  相似文献   

20.
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强碱,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全面掌握其理化性质。但关于氢氧化钠的理化性质,教材上文字叙述居多,验证的实验欠少或现象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直观观察与本节教学的效率提高。以下实验是对学习氢氧化钠理化性质时的补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