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黄、淮、运在此交汇,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淮安地区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水神既是明清国家治理黄运水患的重要手段,也成为黄运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水神信仰的盛行使得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概述元代海上漕运情况以及妈祖信仰在漕运中所起的精神支持作用。以刘家港地区、山东沿海地区、天津地区的天妃宫为例,说明海运漕粮的成功与妈祖信仰的传播是互为促进的。最后提出元朝能推进妈祖信仰,其文化原因有蒙古族萨满教也信奉女神以及元朝统治者对多元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陈端决堤案的发生是在明清以来黄、淮下游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国家和民众围绕漕运与防洪排涝、灌溉等问题所产生的复杂水事矛盾激化的结果。陈端纠众决堤既人为加剧了当年入夏以来淮扬一带原本就雨水过多而造成的灾情,又直接威胁了清王朝的漕运生命线。决堤案发后,清政府快速而果断地进行了应对和处置,且富有成效。陈端决堤案的发生及其解决,不仅极大地冲击和震动了道光时期的政局,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代后期,颍州先后隶河南、陈郑、淮西、泽潞、泾原、永平、宣武、义成诸方镇。颍州隶属如此多变,因其地处战略交通要冲,为唐朝廷和方镇瞩目并争相控制。颍州位于淮颍(蔡)漕运线,而淮颍漕运是汴河漕运的主要补充。朝廷通过调整颍州的隶属,既能保证财物的南北调运,又能遏制宣武悍镇,确保中原方镇的相对稳定,并对时局稳定和经济发展均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唐代汝州是防守东都洛阳的重要屏障,同时,在唐代中期淮西割据局面出现后,汝州又成为震慑淮西割据势力,保障漕运畅通的要地,其军事枢纽地位得以强化。在平息淮西李希烈、吴元济叛乱的军事行动中,汝州地区的攻防形势对战局演变影响明显,充分体现了其重要的军事价值。  相似文献   

6.
洪泽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在洪泽湖的东侧,巍然屹立的洪泽湖大坝(又名"高家堰")是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洪泽湖大坝的修筑历史悠久,但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修筑洪泽湖大坝主要是为了治理黄、淮、运,而洪泽湖大坝的不断加筑、抬高,对黄淮水灾的治理、苏北自然环境的演变、淮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又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引漳入卫是明清政府为充分保障运河水源畅通而实施的“保运”工程。引漳入卫这一措施的实施,给鲁北沿运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保障了漕运的畅通无阻,另一方面给沿运地区带来了水灾,淤塞了运道,并导致了漕运与农田生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是中国运河漕运发展的最高峰,在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在沿运一线出现了诸多像天津、临清、聊城、济宁、淮安等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商贸城市,其中河北泊头虽仅为镇建置,但却是河政中心、漕运码头、商业基地,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均带有贯通南北的运河特色,深刻凸显了明清漕运对运河区域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妈祖信仰是中国社会中一个极富特色的民间信仰。沿海漕运北上催生了妈祖信仰向北传播,而沿海和运河贸易的发展促使北方妈祖信仰进一步扩展。与南方相比,妈祖信仰的北方传播无论是传播路径、信众来源,还是价值功能都体现出了北方特性。通过简单归纳北方妈祖文化的特点,政府或民间可在今后的倡导和推进工作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针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纵向考察新中国成立前莆仙地区妈祖信仰的香火网络扩展过程,概述当地各个历史时期的商贸发展状况,指出妈祖信仰分香网络的扩展与莆仙商贸发展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或者说莆仙地区妈祖香火产生和扩展的历史也是莆仙地区商贸和集镇经济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