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前的教学评价多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的终结性评价为主,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应该包括以标准化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还应该包括注重学习过程的非测试性评价。不同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以测试为单一的评价工具,非测试性评价的工具种类繁多,包括课堂观察、档案袋、日记等。文章将重点讨论第一种评价手段,即课堂观察。通过有效的课堂观察,教师对学生反馈信息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评价,从而进行课堂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2.
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英语学习者而言,阅读都被认为是重要的知识输入方式。高中阶段用于评价学生英语阅读学习水平的体系主要有两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现行的终结性评估为主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不仅忽略了对于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培养,忽略了如何有效地在学校中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而且还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现行的终结性评估为主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只是着重关注如何促进学校英语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致使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在帮助大学生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与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的效果并非十分明显。但其他的评估方式却都可以轻松地做到。例如,形成性评价。在我国普通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有效地实施这种形成性的评价方法能够调动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3.
黎明霞 《考试周刊》2013,(24):92-94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不仅包括以标准化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而且包括以学习为目的、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本文以石井中学和广东粤剧学校为例,从两校的英语教学实际教学客观存在的评价方式,比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在普通中学和艺术中专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英语教学中的终结性评价忽视语言学习的积累过程,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形成性评价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本文通过收集学生平时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资料和期末及中考成绩,并用SPSS19.0分析数据,研究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相关性及终结性评价的多元回归分析。从数据结果来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显著相关,而且学生的单词词组掌握情况,即学生平时的听写成绩和作业情况及课文背诵情况等,对终结性评价的成绩有很大的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5.
新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是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评价方面提倡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过程性学习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过于注重教学效果的终结性评价,即期中、期末、学年评价,终结性的评价主要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参考依据,不能有效调动学生英语学习与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新课标的教学探索中,笔者将形成性评价应用于初中教学过程,并对形成性评价实践方式与效果进行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注重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人,注重知识和运用能力培养的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之一是评价过程的动态、评价实施的日常化,即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学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8.
非测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策略以及学习行为。这不仅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阐述了非测试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正英语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与其他课程相比,课堂教学评价应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语言基本技能、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等几方面的能力。新课程倡导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以多角度的视角来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以量化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形成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兼顾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有利于全面、科学、如实地反映学生整个学习的始末,从  相似文献   

10.
冯焱 《考试周刊》2011,(63):128-129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英语教学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从单一地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进步,采用更多、更全面、更公平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陶丽 《考试周刊》2015,(10):73-74
在英语课改的进程中,评价方式已经从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转变。本文重点关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测试环节运用形成性评价的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持久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目前中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更注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依靠最终的测试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不符合教学的目标,也不符合培养人才的需要。这篇文章主要探究了形成性评价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浅论新课改下英语教学评价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改下英语的评价体系要向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转变,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作用,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目前中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更注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依靠最终的测试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不符合教学的目标,也不符合培养人才的需要。这篇文章主要探究了形成性评价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3,(62):111-112
随着教育测量学和语言测试学的发展,形成性评价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已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不能适应现代英语教学的要求。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持续性评价,能更好地评估学生综合发展的状况,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更凸显教育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该评价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优化英语学习的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16.
高中英语“立体化自主学习”模式包含三个要点:方式的中心“自主”,突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方式的特征“立体化”,从纵向、横向、深度三个维度全面实施自主学习;方式的结构需建立自主学习的目标体系、训练体系和评价体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功能优化的系统。“动态化过程评价”,即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注重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高中英语“立体化自主学习、动态化过程评价”模式,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在大学外语课教学中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又看学生学习的结果。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堂上的表现,课后运用及期末考试等整个过程。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学期末的评价。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关于学生的相对完整、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王英华 《广东教育》2002,(12):34-34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试行了由形成性和终结性两部分组成的评价体系。一、形成性评价该评价注重过程,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任务目标,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形成性评价的实践中,我们注意体现并把握了“四性”原则:1.形式多样性根据小学生特点,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建立朗读红旗卡、口语交际卡、实践红旗卡等,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按得到红旗的多少,授予相应的权利。如在朗读方面,只要做到流利、顺畅,并获得一定数量的红旗…  相似文献   

19.
陈舜孟 《教育探索》2007,(11):120-121
通过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学对比实验研究,我们看到,形成性评价不仅比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更能影响学习者的情感,而且更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不同专业类型把学生分成理工、经管和艺术三大类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与此同时,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类型差异和个性需求,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必要对终结性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