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汀州府和龙岩州衍化发展的龙岩市,与台湾有全方位的血缘、地缘、文缘、商缘、法缘关系.汀州古称客家首府,也是客家祖地,而龙岩县原属漳州府,后升格为龙岩直隶州,领漳平、宁洋县,是闽南人,也即"河洛郎".历史上大批赴台融人闽南(河洛)和客家族群,抗日战争胜利光复台湾后又有大量赴台人员被称为外省人.闽西的古越族与台湾原住民也有渊源关系,这种全方位的"五缘"是其他地域所少有的.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台湾革命同盟会在重庆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收复台湾宣传运动,唤起大陆民众关注台湾问题,同时要求国民政府抗战胜利后收复台湾。台湾革命同盟会的复台运动有力地促进了国民政府收复台湾各项工作的开展,在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与光复台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谱写了两岸关系史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3.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在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掀起一场“皇民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一些台湾人对祖国的化产生了隔膜.还使某些台湾人产生了“皇民”心理。一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叫好.并借此叫嚣台独。历史的贻害,不能不使人们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4.
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的认同趋于减少,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在分析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危机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后,梳理出这是由于台湾在解除戒严后形成独特的政治生态环境并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方式造成的结果.尝试提出通过政治社会化的再建构来化解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异化,建构两岸民众共同的国家认同,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5.
《唐·璜》由"叙事"和"杂议"两部分组成,从事拜伦研究的学者多倾向于突出"杂议"的主旨性而相对忽视了它与"叙事"的联系。而"蓝袜子女士"的频繁出现,将"叙事"和"杂议"联系起来,为《唐·璜》主题涵义提供新的阐释空间,这却为评论界所忽视。本文拟从"蓝袜子女士"现象入手,聚焦女性写作对当时英国公共话语的影响,将《唐·璜》中拜伦对"蓝袜子女士"的描述及评论,视为感受这种影响和冲击的个案,说明女作家淡出英国"浪漫主义"经典解读这一现象的虚假性。如果说杂议部分再现英国摄政王时期公共空间"女性化"特点,并言说诗人的不满,那么虚构的叙事则体现了拜伦重构贵族精神主体话语的努力。这种"努力"蕴含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厌恶和对人性异化的焦虑,这是理解《唐·璜》杂议与叙事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的文化重建是光复后的台湾行政公署施政重要内容之一,得到了当时台湾民间社会的热烈响应。该文从基层普通民众、民间文化团体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三个层面探讨当时台湾民间社会对文化重建的各种反应,以厘清光复初期台湾社会的文化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自然主义与人伦主义兼容并包及自由放任与恪守名教的价值二重化,构成魏晋士人文化心态的内在紧张和困惑。因此,如何调适心态的内在紧张和矛盾,克服名教和道德的异化,便构成魏晋士人心态调适的特殊历程。  相似文献   

8.
台湾居民有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原住民四大族群,其中闽客两大族群互动最为密切,尤其是械斗频发。清代台湾开发过程中,闽南人与客家人因官府的"分而治之"战略、经济利益的纠葛和族群气类的差异而时常发生大规模的分类械斗。闽客的械斗给台湾民众的生命财产、社会安定及文化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了解清代台湾的闽客械斗,不仅是了解清代台湾历史的重要环节,而且还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分析当今台湾族群政治。  相似文献   

9.
马英九常常戏称,他是“台湾制造、香港交货,吃台湾米、喝台湾水长大的地地道遗的新台湾人”。此言不虚。他没说到的一:董是,他像许多台湾人一样,根在大陆。而且,他也像绝大多数台湾第二代“外省人”一样,其出生和成长的过程,受到国共两党几十年战与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风"音乐与台湾现代派诗歌不仅血脉相连,而且殊途同归。历史的隔阂造就了台湾现代派诗歌特有的文化乡愁,并逐渐衍化为台湾的文化传统,"中国风"音乐便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面对"传统与现代"、"西化与民族化"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国风"音乐和台湾现代派诗歌最终选择回归传统,并试图用古典情怀来构建现代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台湾民众对待回归的心态及其产生的原因,强调了我党对台湾民众心态转变的重视,论述并分析我党根据两岸形势变化,调整了方针政策以及对台工作对象的重点的过程,最后对新时期两岸交流方针政策制定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台湾"国语"以其独特的语音特征被大陆贴上了"台湾腔"的标签。随着近年来两岸经贸文化的频繁往来与交流,"台湾腔"逐渐被大陆的民众所熟识。本文对台湾"国语"中"称呼语变调、连读合音以及英语汉读"三大较为突出的语音现象进行了的探索,旨在揭示台湾"国语"的语音特色以及它对大陆的电视节目、网络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台独思潮及台独运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政治意识及行动,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及文化背景。它经由台湾岛内的“本土化”运动到所谓“台湾意识,”进而异化为国家分裂主义思潮,在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的掩盖下,以“去中国化”为内核,通过断绝、割裂海峡两岸的历史传承和交融,从民族精神、国家意识和民众灵魂等方面,悄然影响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理念的认同和统独心态,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祖国的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4.
苏州在"光复"前,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光复"后,社会力量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维护社会安定。绅商成立民团、巷团,轮流出巡;学校成立学团,在夜间巡街;苏州商会下属的苏州商团,协助军警维持治安。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些社会力量配合政府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保证了变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教师作为变革主体在教学变革中的"破"与"立"对当前教育变革的成败具有直接影响。具体而言,这些"破"与"立"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变革心态、对教学价值观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变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语言哲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异化"与"归化"实际上是"二元对立"现象的反映。文章试图利用语言哲学作为科学手段研究"异化"、"归化"的理论本质,克服翻译中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摆脱二元对立的束缚,树立翻译研究的辩证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7.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在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掀起一场“皇民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一些台湾人对祖国的文化产生了隔膜,还使某些台湾人产生了“皇民”心理。一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叫好,并借此叫嚣台独。历史的贻害,不能不使人们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8.
“二二八”事变与省籍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 7年 2月 2 8日 ,在台湾爆发了反抗国民党残暴统治的全岛民众起义 ,史称“二二八”事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今天 ,一些企图分裂祖国之人 ,说什么“二二八”事件是外省人镇压本省人 ,把此作为台湾必须独立的借口。而半个多世纪以来 ,台湾国民党当局对“二二八”事件又一直讳莫如深。那么 ,“二二八”事件真的是本省人和外省人之争吗 ?本文试图对此作些探讨。  一、省籍情结在台湾光复前的确存在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秦始皇时代的海外求仙史籍记载不详 ,但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卫温去台 ,隋朝炀帝派兵到台都是有…  相似文献   

19.
蔡培瑜 《教育与考试》2012,(3):63-67,91
日据时期台湾高等学校的创立具有浓厚的殖民目的,主要是日本人统治经营、经济开发和军事需求的考虑,台北帝国大学的成立即是如此。台湾人进入台北帝国大学的机会受限,高等教育多由日本人垄断,但其办学规划、讲座学制、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的体现,对光复后台湾的大学教育深具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台湾当代散文理论的发展,相对其他文体理论迟缓,"五四"散文传统的压抑是其沉重的历史负担,突破因袭重负的呼声在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主义风潮中传出。从文体界说、散文分类、名称确定等基础理论的建构中,可以探视其独特的传承与创新之路;而"现代散文"名称渐成共识,则凸显了台湾散文现代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