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萍 《内江科技》2005,(1):38-38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地提出了开发创造力的教育方法,主张实行“六大解放”:第一,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思;第二,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能看,观察大自然、社会;第三,解放儿童双手,我们要在头脑指挥下用手使用机器制造,使用仪器从事发明;第四,解放儿童的嘴,使他有问题能问,敢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增进他们的认识能力;第五,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第六,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先生对创造教育的开拓性贡献是极为巨大的,他不愧为我国创造教育的先行者。那么,如何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才干呢?下面我以  相似文献   

3.
在一年级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所采用的策略不能远离儿童最本真的生命特征,不能违背规律去实施教育。教师可以基于儿童特征,采用儿童喜爱的认知方法,通过迁移游戏、改编故事等方式,找到养成教育的切入点,让儿童了解、熟识习惯养成教育规则,并且规范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明使他们被迫远离了自然,远离了科学的土壤.我们创造的科学文明要让儿童过这样的“文明”生活吗?他们真的喜欢这样的文明生活吗?他们可以选择吗?孩子们有权利选择,不应该被禁锢,我们有责任还给儿童游戏、田野、连环画、泥巴、小动物、地平线,还有自由的空气……科学课上,孩子们的专注、有序让我动容,动手做小船、捏橡皮泥时的兴奋、快乐感染了我,对实验台上的仪器、教具的好奇让我欣喜,实验成功时的欢呼雀跃让我满足;采摘一片树叶、捉来一只甲壳虫问我“这是什么”、“为什么”时让我备感欣慰;有时,学生竟故意犯点小错,留下来接受“惩罚”——打扫实验室,就是为了多在实验室待会儿,这令我深受感动……我看到了真正的儿童,活生生的儿童,求知的儿童,向往大自然、崇尚科学的儿童.  相似文献   

5.
脏是一种生理反应从公园经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小的孩子在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的看护下在草坪上游戏玩耍。世界对小孩来说是新奇的,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什么都想咬一咬。当小孩把从地上捡起来的东西往嘴里放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听到家长发出惊慌的叫声:别动,脏!而孩子则会一脸茫然地停止自己的动作,因为他并不明白  相似文献   

6.
幼儿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与低幼儿童打交道,照顾他们的生活、学习、娱乐。而这之中最重要的是把握他们的心理,尤其是需要引导和梳理的心理。"自我中心"心理是低幼儿童相当典型且表现相当集中的一种心理,它本身具有复杂的两面性,因此必须本着引导的理念,比如通过特殊语言和行为的交往和协调,让低幼儿童能够摆脱这种心理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在起点上塑造良好的心理雏形。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不去加强并发扬儿童的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们的道德面貌."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关键.中学阶段,七年级学生还没有摆脱小学生那种对老师言听计从的特征.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年的初中生涯做基础,此时他们半成人、半儿童的特征尤为突出.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很敏感,特别是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更为敏感.他们想摆脱成人对自己的束缚,但又渴望与人沟通,他们是矛盾的个体.所以,这一时期是中学阶段管理最困难的时期.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主要是对由于儿童双亲或单亲外出打工而造成的部分儿童处于一种亲子离异的现象的一种描绘。他们不等同于问题学生、后进生,其所产生的原因不都是由于监护人引起的。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要从学校、社会、家庭以及社区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拼音教学,学生机械地记,枯燥地读。教师的指导仅仅体现在领读上。教学多年来,我总结出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创造,我是这样做的:
  一、多彩活动--兴趣之来源
  低年级学生往往能一连几个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教室里听。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注意力只能维持15分钟左右。在教室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变的方法来学习,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上,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复习汉语拼音(声母23个、韵母24个、整体认读音节16个)。如果让学生背,再默写,他们会厌烦的,怎么办?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声母,若不完整,补充,再按顺序读、打乱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如果韵母也这样做,那多枯燥呀,顿时,我想到--让一个学生念,我和学生们比赛,其中四人上来板演,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相似文献   

10.
胡明 《科教文汇》2008,(4):109-109
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这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想象能力。儿童想象画是孩子最喜欢的绘画形式。也是想象与创造力的最佳表现方式。在他们的绘画世界里,苹果会做梦,书包会旅行,有浪漫的色彩,荒诞的内容,孩子们的思想奇妙而微妙得组合在一起,正是因为儿童想象画的天真,率直,使矛盾与冲突单一化,整体化,想象画独具魅力的形体和艳丽的色彩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这正是儿童想象画它独特的地方,也是孩子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那么,想象画教学,应尽可能的把孩子这些特有的想象给激发出来,在具体的辅导中应根据学生各个年龄段的不同来加以引导。年龄的不同,决定着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要求也不同。对此,我想结合我校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课的几个教学实例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汤靓亮 《科教文汇》2011,(17):99-100
笔者在儿童习作教学中,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匡正了教师的儿童习作观,建构了儿童习作教学的策略体系,让儿童在习作的广阔天地里张扬个性,收获美满童年。  相似文献   

12.
朱国洁 《科教文汇》2011,(29):58-59
儿童的生活是在其独特的儿童文化背景下展开的,与成人超自然的规范化的生活不同的是,儿童的生活是清新动人的自然的生活,是充满自由与乐趣的游戏的生活。成人热爱儿童,就要理解与欣赏儿童本真的生活,给予儿童自我生活、自由成长的空间,保护儿童当下特有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万锦玉 《科教文汇》2014,(17):208-209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占最主要的地位。因为,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建议尽早着手,以便让幼儿融入家庭和集体,与其家长和幼儿教师及其他幼儿更好地交流,来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开阔他们的思维面,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  相似文献   

14.
姚春琪 《科教文汇》2011,(29):177-177,192
在低年级音乐课的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头饰",可以将儿童对形象事物的认识和对抽象事物的想象统一结合起来,既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又具有儿童心理和生理上的依据,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和老师一同进行音乐课教学,对提高学生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的能力,表达他们内心的音乐美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黎雪 《科教文汇》2012,(28):207-208
游戏是儿童的重要生活方式.而儿童的文化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并在游戏中展开。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儿童正是依靠着想象.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中转化和保持平衡发展.通过在游戏中社会角色的建构中获得自主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冯金娣 《科教文汇》2012,(32):56-57
优秀的幼儿散文,那溢满童趣的内容,优美清新的意境,明快活泼的语言,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对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的想象,丰富他们的语言,有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素芳 《科教文汇》2014,(14):202-202
"儿童画"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是他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绘画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幼儿为主体,关注孩子的情感和感受,并调动幼儿多种感官,通过看、听、想、画、说等方式,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主观能动地用画笔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18.
李雪  胡杰 《科教文汇》2014,(18):148-148,155
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亲身体验和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的,并且非常丰富。他对儿童教育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纵观他整个儿童教育思想,均体现了他尊重儿童、赏识儿童的现代科学眼光,只有尊重儿童、赏识儿童,儿童的个性才不至于被抹杀,儿童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他的这些思想对于今天进行儿童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19.
鲁凤华 《科教文汇》2012,(14):176-177
为了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从儿童开始进行创新型人格的培养是大势所趋。而儿童美术教学一直都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为根本任务的。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对儿童创新型人格的培养,也是体现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杨春睿  王冰 《科教文汇》2014,(1):115-115,123
为什么我们与孩子在一起时就能感觉很快乐,很开心,而与成年人在一起时,却不能全然真实地表现自己?这是因为,我们对孩子“不批判”。因为当我们不批判的时候,我们能够很快乐,很真实,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做到不唯上、不唯书,而这些都是童真所给予我们的。童真可以让我们真实地表达自己,没有否定的阴影或是随便的认同。它可以跨越二元对立的范畴,从制约中解脱出来,是一种用心去体会的直觉。在我们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也应该大力倡导童真课堂的实施,因为童真课堂才是真正以人为本、充分张扬孩子个性的课堂.不会泯灭和剥夺孩子的快乐,能够充分发挥孩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