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简短的儿童诗,介绍了小作者自己从书籍中了解到的精彩故事和认识的多样人物,表达了作者爱读书、爱生活的情感.全诗清新自然,语句琅琅上口.诗歌内容与单元主题"多读书、勤学习"相切合,是调动学生读书兴趣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简短的儿童诗,介绍了小作者自己从书籍中了解到的精彩故事和认识的多样人物,表达了作者爱读书、爱生活的情感。全诗清新自然,语句琅琅上口。诗歌内容与单元主题“多读书、勤学习”相切合,是调动学生读书兴趣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快乐读书屋五《父母心》。教材分析:《父母心》是第五单元“快乐读书屋”中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围绕本单元主题“同情弱者”提供的补充阅读.是本单元主体课文的延伸和拓展。故事叙述的是被生活所迫的一对穷困夫妻把孩子送给贵夫人后的三次反悔,最终一个孩子也没舍得送走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深情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从作者的编排意图看,目的是要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做到“我爱我家,我爱我亲人”。  相似文献   

4.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在教学中,可通过读书这一感悟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运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感悟爱、体会爱、升华爱。  相似文献   

5.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本单元的专题是“我爱读书”,课文以“如果你独立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开篇,阐述作者的读书观点,告诉我们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善于读书,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  相似文献   

6.
自编校本教材《胖豆豆读书喽》第五册“我爱读书”单元中的一首晨诵儿童诗《爱读书的树叶》和一个绘本故事《图书馆老鼠》。[设计意图]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是学生幸福、健康成长的最佳路径。本课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图书馆,爱上那份高雅、神圣、安静与心灵的富足,实现读与写的自然沟通。让学生相信书籍的力量,打通阅读与写作的通道。[教材解读]儿童诗《爱读书的树叶》中,作者想象奇特,把随风摆动的小树叶比作摇头晃脑读书的孩子,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童趣与天真,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小树叶白天捧着阳光、夜晚捧着月光读书的情景,传达出勤奋、执著与认真的精神,暗示同学们也要像小树叶一样热爱读书。  相似文献   

7.
孙世梅 《小学语文》2009,(7):116-119
【设计说明】“开展系列活动,感受读书之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综合性学习内容。这一内容的编排,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书相伴,亲近阅读,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善读书、常读书”的能力与习惯。  相似文献   

8.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城市小学生之间存在的明显差距,本文作者在不断地探索并实践着。作者尝试对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城市小学生之间产生差距进行原因分析,并针对原因,提出了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相关对策,即“爱语文”、“爱读书”、“爱生活”。  相似文献   

9.
(上接2005年第7、8期第31页)四、主体单元教材介绍:本册教材共设有五个主题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第一单元“爱学校”;第二单元“爱家庭”;第三单元“秋天”;第四单元“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五单元“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主题单元分为“阅读”、“你说我说”、“语文七色光”三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课文10篇(每单元2篇);“快乐读书屋”阅读材料7篇(前三单元各1篇,后两单元各2篇),总计阅读篇数17篇;“你说我说”部分设有5次口语交际;各单元均设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七色光”。(一)阅读1.选文:本册教材阅读部分选文最突出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10.
朱春涛 《考试周刊》2012,(39):27-27
作者围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语文素养的主题,从“激发阅读兴趣,激活学习思维”,“激发想象能力,拓展阅读思维”,“传授读书方法.发展延伸阅读”等五个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11.
《书的世界》是一个开放性的单元,在设计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紧紧围绕“书”精心设计了———“说书”、“借书”、“读书”、“分书”、“读名著”、“赠书”等一系列有效活动,让学生在“书的世界”里汲取“知识”,品味“精彩”的世界。一、说书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兴趣;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课外阅读;渗透性识字。过程:1.分组交流。4人为一组,相互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包括书名、内容及最喜欢的片段。交流完后,将书举起向全班展示。2.小组选出发言人,介绍本组内最精彩的书。3.小结(注意树立爱看书的小榜样)。〔评析〕:这…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三篇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和《第一次抱母亲》,这三篇文章都是着重歌颂人间真情的. 虽然三篇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但这篇文章更倾向于对爱的反思,它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这件事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母亲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母亲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对于爱的反思.此文是当前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典型素材.  相似文献   

13.
中高年级的学生已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对读书读报已有一定的经验。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也有相关读书方法指导的课文,如《“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读书莫放“拦路虎”》等,但是,如何整合这些方法和经验,对学生读书、读报进行系统的、具体的指导呢?基于以上想法,我执教了这节阅读指导课。一、读书交流师: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看书,有许多的小书迷。爱读书的你,最近读了什么书?能用简洁的话语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一本好书吗(?可以结合书的作者、出版社、主要内容等)生《:英雄恺撒》这本书主要写的是罗马英雄恺撒拯救国家的故事。鲍勃…  相似文献   

14.
上海初三新编语文课本新添了个单元"爱情如歌",面对青春期的初中生,这样的内容合适吗?作者站在语文教师的角度,从人文教育、爱的启蒙教育、建立爱的精神家园等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5.
读书与习惯     
某日与研究生谈读书。有研究生问我读书有什么经验、心得。我说了一句话十个字:“养成好习惯,受益一辈子。”我这里说的“好习惯”不是指要养成爱读书、喜欢书的习惯。作为读书人,爱书、爱读书这是他(她)的本性使然,习惯成自然,因而用不着再说;我所说的“好习惯”,是指在读书过  相似文献   

16.
商友敬先生说自己“爱读书,爱写作,爱旅游.爱交友”。在朋友们的印象里,他也确实是这样的“四爱”之人。其核心是“爱读书”。他是一个有着传统气息的现代读书人。这是他的人生之路。也是他为师之道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7.
程宝平 《中国德育》2007,2(6):52-53
作家布罗茨基说过:“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最近一次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仅为42.2%,这个数字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校长爱读书,教师就爱读书;教师爱读书,学生就爱读书;学生爱读书,就会影响到家庭和社会。可见,读书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8.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是一首关于悦读的诗,作者形象地描绘了读书人对读书的爱、恋、迷、痴,令人击节莞尔。但是,  相似文献   

19.
11月30日,"2009中国作家富豪榜"名单揭榜,名单依旧延续前三届的方式,公布了前25位作家名单及版税.有意思的是前三名作者的读者群都是青少年,显示出青少年似乎比成年人更爱读书.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在教学中,我着力用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