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日趋流行,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句式的产生,是历史地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吸收英语“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结果,这种句式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是其得以流行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也谈“动宾式动词+宾语”句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宾式动词 +宾语”句式日趋流行 ,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句式的产生 ,是历史地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动宾式动词 +宾语”句式 ,吸收英语“动宾式动词 +宾语”句式 ,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结果。这种句式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 ,是其得以流行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动宾式动词+宾语"曾被邢公畹认为是"说汉语的人应尽量避开的句式",然而近几年来,这种句式却在新闻报刊中频繁出现,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其实这一句式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都是有理据可寻的。本文就以上三个层面展开了相关论述,试对"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流行给予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动词带宾语"被"字句可分为两类.文章从动词带保留宾语"被"字句和动词带非保留宾语"被"字句两类不同句式分别探讨,认为这两类句式各有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对动宾动词加宾语流行的语用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为动宾动词加宾语起了外部引进作用 ,报纸等传媒语言的时效性为动宾动词加宾语提供了语用场合 ;动宾动词加宾语自身简明经济 ,能突显主要信息 ,音节上均衡匀称 ,它与不带宾语构成同义表达手段 ,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外部的语用环境和其自身的语用价值共同促成了动宾动词加宾语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的词江中,动宾式动词数量较少,普遍的看法是:动宾式动词在句法上一般不带宾语。但是作为动词,与宾语的关系始终是密切的,而且,现实语言生活也表明,动宾式动词带宾语日渐趋多。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动宾式动词与宾语的相互选择、相互制约所构成句法形式,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动宾结构作动词,其后边不能再带宾语,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从语言现象看,为数不少的动宾式动词是自动词,后边不能再带宾语;从理论上说,动宾式动词的前一个语素在意义上已经支配过它后边的语素,因而整个动宾式动词就无力量再支配其他宾语了.可是,如果我们对这种语言现象再作深入具体的研究,就会发现这个说法不够全面.首先,一个动词能否带宾语,不能单从形式上看,而应着重于意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吕志敏 《现代语文》2007,(11):21-22
重动句指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再重复动词后带上补语的一种单句,在现代汉语口语和口语色彩较浓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比如"他看书看入迷了""我们等你等得不耐烦了"等.重动句是一种结构固定的句式,即"动宾 动补"的形式,可以用"SV OV C"来表示,其中S表示主语,V表示原动词,V表示重复的动词,O表示宾语,C表示补语,V与O构成动宾短语V O,V与C构成动补短语V C,该短语有时带上宾语.重动句核心就是由这两个动词短语构成的.  相似文献   

9.
试用拉波夫变异理论分析“动宾式动词 宾语”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语言学界展开了对流行句式“动宾式动词+宾语”的讨论,见仁见智。木文试图从共时中变异的角度,用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的变异规则来勾画“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发展过程,分析其形成原因,并预测它的未来。以期通过对与这一句法变异相关的语言、社会诸因素的考察,为总结汉语变异的普遍规律作些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0.
宾语结构形式的规约机制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中,动宾结构中宾语的出现形式有三种情况:既可以是简单形式又可以是复杂形式;只能是简单形式;只能是复杂形式.本文重点分析了后两种情况的规约机制,第二种情况中的宾语多为动词的非常规宾语,动宾结构有词汇化或熟语化倾向;第三种情况受到句式、动词、宾语、韵律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信息量原则是决定宾语结构形式的语用动因.  相似文献   

11.
重动句的选择性与强制性取决于:补语的语义指向;动词对宾语是否有处置性;宾语是否处于补语所描述的状态中;动宾结构的性质;具体语境的需要等.从重动句的选择性与强制性来考察其句式形成机制发现:动词与宾语和补语的语法融合度、"VO"与"VC"的逻辑顺序以及语用因素是重动句产生的重要条件.重动句的句式功能使其在言语交际中能更贴切地传达说话人的意思,与选择性相比,重动句在使用过程中带有更大的强制性.  相似文献   

12.
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的句式与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的句式有两个相互对立的特点1.前者的"之"必不可少而后者的"之"不是非有不可;2.前者的动词性词语另有一个确定的主语而后者的谓语部分没有也不必有另一个主语.据此,"句读之不知"不是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的句式,而是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的句式.  相似文献   

13.
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是讨论认知上的有界在被动结构中的句法表现形式。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在句法结构上对其组成成分述语和宾语有语义选择上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中的宾语是有界的,同时它还应具有下列语义之一:施事、受事、处所、材料、工具,而充任动宾式被动有界结构述语的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应具有[+及物][±促变/移]的语义特征,而真正的有界受事宾语充任被动有界结构中光杆动词的宾语要受很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汉语中有一种结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就是“动宾式动词 宾语”。例如:  相似文献   

15.
“动宾动词 宾语”已在报刊上广为流行,但语法界仍然有对这种句式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本文从修辞的需要决定语法结构这一角度出发,从信息表达、句式变换两方面探讨“动宾词 宾语”流行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中,当动词(或活用作动词的其它词)和名词(或代词、词组)紧密搭配组成动宾式时,从结构形式上看,两者似乎构成了动宾关系,但从意念上看,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关系.严格说来,一个动宾式词组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词直接支配后面的宾语,宾语直接受前面的动词支配时,它们才是真正的动宾关系.而在古代汉语中,动宾式词组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就是说从意念上看不是真正的动宾关系,而是别的其它的关系.为示区别,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一、四种句式的辨析(一)连动句和动宾宾语句容易混同,要加以辨析。例如:(1)他去划船。(2)他看划船。例(1)和例(2)都各用了两个动词,但例(1)是连动句,例(2)是动宾宾语句。要辨析这两种句式,需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连动句两个动词共同陈述一个主语,动宾宾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中有一种相连的两个动词合用一个宾语的句式,我们不妨称之为共用宾语句。这种句式,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其例,如:“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句中“受”、“藏”两个动词谓语分别支配宾语“之”,即“受之”、“藏之”。这种句式使语言简练,文句紧凑,然而,由于这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从而使这种动宾之间有着复杂的  相似文献   

19.
动宾型动词带宾语的类型及特点福建宁德师范学校施茂枝动宾式动词较之于其他方式构成的动词,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显著的特殊性。结构上,动宾动词与动宾短语没有明显的界限,据笔者统计,《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收动宾动词5000条左右,其中词典视为离合...  相似文献   

20.
<正>所谓"把"字句就是句子中的谓语由带把字的词句连接动词来充当,它是现代汉语文学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也就是由"把"构成的句式,是汉语中的一种主动式动词谓语句。这种句式又称为"处置式",因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宾语作出了"处置"。例如,使其位置或状态改变。基本的结构为:主语+"把"+宾语+动作。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