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父亲喂上那边月台”的情景,特别是那一连串蹒跚动作的描写,把父亲“怜子”的感情全部凝结在苍老、笨拙的“背影”之中,令人动容;  相似文献   

2.
<正>为什么一提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去为"我"买橘子的父亲的形象?为什么一提到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我们就会立刻想到"站着喝酒而穿着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排出九文大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的孔乙己的形象?那是因为朱自清与鲁迅对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成功运用了细节描写。作家李准说:"一个准确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亚于一场戏对人物刻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人物小传,是记叙文中一种简略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小传因篇幅所限,一般不能详尽地写出人物的一生,只能选取重要细节来展示他(她)的主要思想性格特征,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从作文角度来说,通常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材料选择: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比如大家都熟知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的《背影》共有四次描写父亲的"背影",最重要的一次是父亲车站买橘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5.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珊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相似文献   

6.
父亲印象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有一幕经典的父亲印象:(父亲为“我”去那边月台买橘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文曾使多少人产生过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7.
【片断】我说道 :“爸爸 ,我走吧。”他在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  相似文献   

8.
五四以来,现代散文以"真实"为主要特征,追求叙事的"真"和感情的"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对朱自清的散文有时令人稍感着意为文,注重文章行文的华丽和感情宣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真情实感的"虚升"或"夸张",存在散文情感"失真"现象,这对散文来说是另一种偏差。本文主要以散文需真情实感这一文体本质为基点,分析朱自清散文中出现的"失真"现象,以此对散文的情感真实性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相似文献   

10.
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时,注意把传统的情感表述与现代幻灯投影技术结合在一起,根据文章的特点和直观的原则,从投影“背影”画面入手,凝聚学生视点,由形到神,由“背影”逐步联想,深入地进行引导教学,创造了感人的形象和玄妙的意境,既突出了重点,又紧扣了主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背影》中,最能打动朱自清之心的瞬间是父亲那艰难地爬车站月台的“背影”。这也是本文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并能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激起感情的共鸣,我根据课文描绘的文字,设计了一幅父亲艰难地爬月台替儿子买橘子的“背…  相似文献   

11.
为哥哥祈祷     
车窗外哥哥向我使劲挥着手,渐渐地,连同月台一起消失了。哥哥拎着一个大大的塑料包,从月台那边  相似文献   

12.
生:老师一再强调写作文要写好细节。师:是啊。写细节很重要——比如,朱自清先生通过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细节感动了数以亿计的读者: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相似文献   

13.
不久之前,我参加了当地一位语文教师的公开课,这位教师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这位教师用了十八分钟的时间,让两名学生来摹拟表演"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这一部分内容。具体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两张学生课桌作道具。一张课桌代表"铁道",另一张课桌代表"月台"。课上由一名体形较胖的学生扮演文章中的"父亲",先爬过这"铁道"和"月台",然后再去为"儿子"买橘子。买上之后再由原路返回。课堂上,由于这名学生不慎,在返回时差点从"月台"上(即学生课桌)摔下来,于是,引发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时教师并未对这一"意外"情况作任何处理)。紧接着,  相似文献   

14.
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艺术形象:朱自清的《背影》和都德的《最后一课》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震撼人心、令人难忘的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塑造了一个有浓厚、真挚亲子之情的父亲形象,在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时,作者没有采用正面的人物肖像描写,也没有音容笑貌的勾勒,而是着力写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特征——背影,那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的肥胖身躯,蹒跚地越过铁道,尤其是爬那边月台的镜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境”后,颓唐潦倒、饱经忧患…  相似文献   

15.
关于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的线索,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以“时间先后”为线索:有的认为是以“我的行踪”为线索;更多的却认为是以“背影”时隐时现贯穿全文为线索。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背影”一词曾四次在文中出现,每次听包含的内涵都有所不同。表现父子之情的高潮则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父亲为远去的儿子买橘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爸爸     
<正>记得很小的时候,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讲述了作者的父亲到火车站为他送行,列车临行前,不辞辛劳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帮他买水果的小事,当看到作者描述他父亲"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又讲述自己"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深深  相似文献   

17.
我们写文章刻画人物时,为了让读者看到鲜明具体、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总要运用"描写"这种手段。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写父亲买橘子的情景,就运用了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  相似文献   

18.
人们通常习惯上把散文称作“抒情散文”,主要是因为“情”乃散文的命脉和灵魂。散文所表现的主要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叙事、写景、记人,无不是在写作者的主观感情,文字之中无不浸润着感情的分子。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最具中国散文传统的美学风范,堪称感情美的典范。他总是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个性倾泻在清新的文字里,渗透在优美的画面中。写于1924年的《绿》,便以“惊诧”为感情触发点,抓住梅雨潭的绿大做文章,抒写了作者喜出望外之情、异乎寻常之爱,让我们充分领略到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和感情美。  相似文献   

19.
王冬梅 《课外阅读》2011,(8):130-130
一、到底是学生情感缺失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经典名篇,文中父亲为儿子爬月台买橘的背影,感动了几代人,它已成为最精彩最动情的定格,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在作者、读者的心中。因为它是感情的浓缩与展现。  相似文献   

20.
《背影》是朱自清影响最大的抒情名篇之一,语言虽朴实平淡,字里行间却饱含着真挚感情,吸引、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选取张培基先生英译的朱自清散文《背影》为文本素材,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对译文进行分析。总的来说,该译文遵循了目的论"三大法则",即"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很好地传递了原文完整的意义,实现了译文的"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