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读者对国际新闻的需求日益增多。十几年前,中国人看国际新闻大多抱着长知识、开眼界的心态,而今则带着对切身利益和国家命运的关注。读者的需求带动了国际新闻报刊的发展。1993年《环球时报》前身《环球文萃》创刊时,全国专门刊载国际新闻的报刊不多,当时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也比较少。现在,不仅专门做国际新闻的报刊多了,党报、都市报也普遍加大了国际新闻报道的篇幅和力度。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新闻报道领域,《环球时报》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厚爱?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在《环球时报》创刊10周年会…  相似文献   

2.
梁素文 《传媒》2015,(24):35-37
《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创刊于2009年4月20日,它是继1981年《China Daily》之后的又一份面向全球的英文类报纸.与《China Daily》独立创办运营不同,《Global Times》依托于中文版《环球时报》,共用一个报纸名称.它的出现标志着《环球时报》形成报网结合,中英文并举,内外新闻兼顾的事业新格局,在《环球时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月20日,《环球时报》英文版正式创刊。这标志着《环球时报》形成了平面网络结合、中文英文并举、内外新闻兼顾的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创刊11年,期发行量达到200万,年广告额过亿,环球时报在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这些成绩,来自读者的厚爱、主办方人民日报社的支持,也来自内部一支能战斗的队伍。环球时报创刊之初只有七八个人,随着事业的发展,现已有员工150余人。在办报实践中,环球时报不断摸索,形成了一套特色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钟家斌  赵鹏 《青年记者》2007,(12):50-51
现在,谁也不能否认图片在纸媒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读图时代,《环球时报》仍然坚持了内容定位策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发展历程及其成就《环球时报》创刊于1993年,其前身是《环球文萃》,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现已发展为中国的一份权威新闻报纸。《环球时报》副总编辑段静涛说,当时创办这份报纸的目的很简单,  相似文献   

6.
《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于2009年4月20日,是我国继China Daily、21st Century之后第三份综合类英语报纸.《环球时报》英文版和中文版同本同源,保持一致的传播口径,都是代表中国就国际问题向世界发声.自英文版创刊以来,《环球时报》形成了中、英文版和环球网并存的“三位一体” “网报结合”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当前,报纸的生存不仅面临传统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还须应对来自新兴网络媒体的严峻挑战。报纸要赢得市场、赢得读者,就必须办出自己的鲜明特色。人民日报主办的环球时报,是一份个性鲜明,深受读者喜爱的报纸,目前发行量已突破130万份。该报在国际新闻报道上的权威性、丰富性和生动性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报道手法、版面编排也都有独到之处。本文仅对其标题风格作一番分析,因为别具一格的标题风格也是构成该报鲜明个性的重要因素。标题是报纸的门面。自费订阅比例达95%的环球时报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要让读者在一瞥间激发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8.
如口今纸媒行情一路走跌,时不时会传出消息:××报纸停刊了.但有些纸媒似乎不受大行情的影响,甚至活得很滋润,《环球时报》即是一例. 在媒体圈,《环球时报》是一家存有争议的媒体,正如其总编辑胡锡进一样.但争议归争议,丝毫不影响它“洛阳纸贵”.《环球时报》能在纸媒“寒冬”中“傲霜斗雪”,有很多独家优势同侪难以望其项背.《环球时报》是能把政治正确和市场正确结合得特别好的纸媒,这是它在纸媒寒冬中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 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如今日渐凋零的城市报摊上,你不难看到《环球时报》,而且在全国大中型城市的报摊上,几乎都能见到《环球时报》,这说明了《环球时报》的市场影响力.说及市场影响力,曾经,都市报一直是媒体市场的大户,但近些年,处境最为惨淡者就是都市报了.《环球时报》同属纸媒,为什么能成为“例外”?  相似文献   

9.
胡锡进微博受攻事件实为《环球时报》的遭遇,可作三方面解析:从维系国家利益上看,《环球时报》传承了发展新闻学的特征,但却是不完备和分裂的;从新闻伦理上看,《环球时报》的市场追求更胜于其新闻专业主义气质;从国家和社会的对立上看,《环球时报》和受众在爱国语境上的差异使其成为政治怨恨的放矢之的。本文通过以上解析意在对为什么而新闻提出追问。本文认为,新闻可以是维系国家的,但必须平衡处理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新闻的成功不应以市场为尺度,而应获得专业尊重;新闻必须反映社会。  相似文献   

10.
《青年记者》2013,(6):23
《环球时报》2月20日起正式推出美国版,成为首家在美国同时推出中英文版日报的中国媒体。《环球时报》美国版的中文版有16版,英文版有24版。美国版延续在中国发行的《环球时报》的特色,即以尖锐创新的报道、独特深刻的分析,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向世界报道一个真实、复杂和变化的中国,传递  相似文献   

11.
《环球时报》立足于国际新闻的报道,快捷翔实地提供全球热点新闻,准确及时地评论重大国际事件,生动活泼地及时反映多彩世界。该报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视角、深度地解读等鲜明特点,为广大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了解世界的大门,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如果说《环球时报》是  相似文献   

12.
《军事记者》2013,(6):64-64
《环球时报》近日起正式推出美国版.成为首家在美国同时推出中英文版日报的中国媒体。《环球时报》美国版的中文版有16版,英文版有24版。美国版延续在中国发行的《环球时报》的特色,即以尖锐创新的报道、独特深刻的分析,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向世界报道一个真实、变化的中国.传递中国民间的声音.反映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诉求和公众舆论。同时.美国版将逐步增加美国社区内容.力争逐渐为美国读者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13.
环球时报2006年初改为日报,很多人认为是逆势而上,风险较大。现在,一年过去了,您能否介绍一下环球时报改日报以来的经营状况?改日报是一步“险棋”。改日报前,很多专家包括我们自己都曾担心过,环球时报由一周3期改为一周5期,发行模式变动很大,发行量会不会减少?实际情况比较令人欣慰,环球时报单期的发行量不降反升,再加上每周增加了两期报纸,周发行量比上年增长了70%。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记者谭介辉、沈寅报道:10月29日上午,“环球时报现象”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由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举办,来自中宣部、中央党校、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部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近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环球时报奖学金”启动仪式4月20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4所名校的学生,将有机会因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获得奖学金。从2005年至2007年,环球时报社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设立“环球时报奖学金”,每年分别向4所院校捐赠2.6万元人民币。其中每所院校设特等奖1名,奖励人民币1万元;优秀奖4名,每人奖励人民币4000元。上述4所高校的学生以提交论文、文章的形式申请“环球时报奖学金”,最终结果由各院校评审委员会与环球时…  相似文献   

16.
《环球时报》,创刊于1993年1月3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是中国权威性的国际新闻报纸,《环球时报》在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驻有350多位特派、特约记者,刊发的文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环球时报》是中国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新闻类报纸,其权威性与认可性不容置疑。本文选取2007年上半年的《环球时报》,结合平时的阅读理解,随机抽取22份样本,对这些报纸的头版版式进行分析,并试图对其他报纸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有批评者指出,《环球时报》只是一味地给政府抬轿子,说好话。其实不然。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不遇的特大暴雨,首都北京的排水系统在这场暴雨面前变得不堪一击。《环球时报》发表社论,称这场暴雨"冲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原形,以及北京作为发展中国家首都的本色"。"这场大暴雨……  相似文献   

19.
《环球时报》,是一份以报道读者关注的国际新闻事件为主的新闻周报,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人民日报国际部主办。据中央电视台最近一次调查,在北京地区读者最喜爱的十大报纸中,《环球时报》位居第二,同时被评为“全国读者喜爱的38家报纸”之一。目前,其发行量已突破4...  相似文献   

20.
《环球时报》在当今中国媒介体制下,是极富争议又极其特殊的一个媒体.本文就力图通过对《环球时报》社评主题、话语表达的分析,勾勒出《环球时报》如何在中国政治现实中利用特定的话语和表达策略,同时在官方和市场两方面都获得认可.这种特点反应了中国政治国家话语和民间话语无法对接的现实,也可以看出一家媒体在政治宣传体制、商业利益和专业主义之间的挣扎与撕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