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车水马龙     
汉章帝即位后,尊明帝之后马氏为皇太后.公元76年,一些趋炎附势的大臣奏请章帝,给皇太后的兄弟封爵,马太后坚决阻止了这件事.第二年夏天,各地闹起旱灾,有的大臣又借机上书,说旱灾是因为不封外戚造成的,要求立即封爵.  相似文献   

2.
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太后六十寿诞的万寿恩科,殿试结束后,主考官照例将前10名考生的试卷上呈皇帝,等待钦点状元.评卷大臣们一致推秦大士为-甲一名,但最终结果还得由皇帝亲自定夺.  相似文献   

3.
狗尾续貂     
貂,是一种珍贵的动物,古代常以貂尾来装饰重要大臣的帽子。赵王司马伦是晋宣帝司马懿的第九子。晋惠帝时,赵王与大臣孙秀合谋。废了惠帝,篡位当了皇帝。接着司马伦便滥施赏赐。对曾为他篡权出力的人一律加官封爵,一时间出现了“每朝会,貂蝉盈座”的局面。后来封的大官实在太多了,貂尾不够用。只得用狗尾巴来代替,  相似文献   

4.
说古道今     
乾隆十七年,皇太后60寿诞的万寿恩科,殿试结束后,主考官照例将前十名考生的试卷上呈皇帝,等待钦点状元。评卷大臣们一致雅秦大士为一甲一名,但最终结果还得由皇帝亲自定夺。秦大士是南京士子,自幼聪明好学,10岁便能写诗作文,23岁考中举人,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的确才华横溢。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精彩的比喻,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常常是变生疏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化平庸为神奇,化难以捕捉为比较确定。曾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时京都洛阳发生日食,当权的皇太后要大臣黄琼禀报日食的情况。黄琼写道:“京城洛阳一带,日食很厉害……”皇太后看了非常生气,责备黄琼对日食的情况写得不明确,要他重写。黄琼听说太后生了气,心中非常焦急。年幼的孙子黄琬  相似文献   

6.
小丑与老师     
多年前,我看到这样一则叫《公主和月亮》的童话:从前,有个可爱的小公主想要月亮,国王找来满朝大臣商议,大臣们七嘴八舌地说:"这太难了。"有的大臣说:"月亮离王宫很远,要走5000年才能到达。"有的大臣说:"月亮很大,整个王宫都装不下的。"  相似文献   

7.
蜀汉封爵在授予方面沿袭汉制较多。皇帝掌握最高封爵权,大鸿胪、宗正、光禄勋等负责具体封爵事务,封授仪式遵从特定程序。蜀汉袭爵者并未真正担负起护国重任,相反其中部分人在存亡之际与益州集团士人一起背叛政权。蜀汉亡国后封爵者多数被剥夺爵位。蜀汉封爵政策的某些失误应引起我们充分思考。  相似文献   

8.
五等封爵作为中国古代封爵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经历了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封爵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金熙宗天眷元年“定封国制”,五等封爵作为封爵制度的重要内容得以确立,《金史·百官志》对金代的封爵制度有较清晰的记载,但并不准确,其中关于金代五等爵爵称的记载就有阚失,未能真实反映出金代五等封爵体系的全貌《金史》除了对国公封爵有较多记载,其他五等爵封史料较少,有的爵封甚至根本无载。查阅碑刻资料,发现了较多关于金代五等爵封的信息,由此得出金代五等封爵先后共有十一个爵称,六个等级。  相似文献   

9.
西晋宗室始受封爵位以王爵为主要方面,西晋封授宗室爵位阶段性特征较为显著,始受封者由前期以大功亲以上宗室为主转为后期以小功亲以下宗室为主,由功而王始终是一重要封爵原则,始受封爵年龄较小,始封王封国等第并非固定不变,存在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始封爵与前朝旧爵也有一定联系。东晋宗室始受封爵者人数较西晋大大减少,始封王爵者更是寥若晨星,宗室因亲获封概率降低。由西晋而东晋,宗室封爵经历了由皇帝主导、到宗王主导、再到门阀主导的的历程,王爵分封范围由泰始初年由授予小功亲以上到咸宁三年确立非皇子不得为王原则、再到惠帝时期王爵分封延展到缌麻亲,及至东晋,王爵分封的范围又收缩到周亲。  相似文献   

10.
正乾隆17年,皇太后60寿诞的万寿恩科,殿试结束后,主考官照例将前十名考生的试卷上呈皇帝,等待钦点状元。评卷大臣们一致推秦大士为一甲一名,但最终结果还得由皇帝亲自定夺。秦大士是南京士子,自幼聪明好学,10岁便能写诗作文,23岁考中举人,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的确才华横溢。看到秦大士的文章,乾隆当即折服,论真才实学,新科状元非此人莫属。但是,当乾隆看到秦大士的籍贯时,不由得犹豫起来,他想起  相似文献   

11.
让思维转弯,是一种大智慧。 一位国王有洁癖,他最害怕自己的鞋底会沾上泥土,于是命令大臣,把整个国家的道路都用布覆盖上。大臣开始组织人力丈量全国的道路,之后他做了计算,把全国所有的路都覆盖布。需要20万工匠不停地工作50年,而全国的人口也不过50万。大臣心急如焚,向国王痛陈利弊,说弄不好会亡国。国王一怒,将大臣处死。  相似文献   

12.
卧薪尝胆     
十一 《红领巾》2010,(3):48-49
公元前494年,越国与吴国作战,越国大败。 大臣文种对越王勾践说:“我们还是求和吧。吴王夫差宠幸的大臣伯嚭,是个贪婪的人,我们可以收买他,让他说服昊王。”于是,  相似文献   

13.
黑幕沉沉的皇宫之中,曾发生过无数血淋淋的惨案,西汉宫廷自然也不会例外。汉高祖刘邦特别宠爱嫔妃戚夫人,并想废掉皇后吕雉的儿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皇太子,却因遭到文武大臣的普遍反对而未能如愿。刘邦死后,刘盈登基,是为汉惠帝。吕雉也由皇后变成了实权在握的皇太后,她自然恨死了那个丈夫生前最宠爱、差一点使自己的儿子失去太子之位的戚夫人,便将她囚禁于永巷之中。  相似文献   

14.
姜钦峰 《华章》2011,(6):53-53
明朝万历皇帝9岁登基。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因此,皇太后经过慎重考虑,把教育小皇帝的重任托付给了张居正。  相似文献   

15.
孙寅生 《历史学习》2005,(12):23-23
在笔者接触到的中国近代史专著和高校、中学中国近代史教材中,对清末成立的“皇族内阁”中的皇族所占人数说法不一,有5人说和7人说。如中华书局版(第四版)李侃等著的高校教材《中国近代史》:“1911年5月,载沣颁布新内阁官制,撤军机处、旧内阁和会议政务处,由内阁总理、协理大臣和各部大臣充任国务大臣,总揽政务,组成所谓‘责任内阁’。国务大臣共13人……(皇族)占了5人。这届内阁于是被称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人教版高中统一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对“皇族内阁”(阅读课)形成表述如下:“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一再要求下…  相似文献   

16.
一位国王有洁癖,他最害怕自己的鞋底会沾上泥土,于是命令大臣,把整个国家的道路都用布覆盖上。大臣开始组织人力丈量全国的道路,之后他做了计算,把全国所有的路都覆盖布,需要20万工匠不停地工作50年,而全国的人口也不过50万。大臣心急如焚,向国王痛陈利弊,说弄不好会亡国。国王一怒,将大臣处死。国王又派另一个大臣来办此事,结果这个大臣很容易就解决了此事——用布给国王做了一副鞋套。  相似文献   

17.
明朝万历皇帝九岁登极。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因此,皇太后经过慎重考虑,把教育小皇帝的重任托付给了张居正。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国王有洁癖,他最害怕自己的鞋底沾上泥土。于是,他命令一位大臣把整个国家的道路都用布铺上。这位大臣开始组织人丈量全国的道路,并得出结论:用布铺上全国所有的路,需要20万名工匠不停地工作50年,而全国的人口也不过50万。大臣心急如焚,向国王痛陈利弊,说可能会亡国。  相似文献   

19.
我曾在《孙吴奉邑制考略》一拙文中指出:“关于奉邑制度实行的年代问题,综观前述十二例证,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时间规律:除徐盛一人获得奉邑的时间可能在孙权黄武初年外,其余十一人获得奉邑的时间均在建安时期。……这一事实告诉我们:自黄武元年(221年)以后,奉邑制已经不存在了。反之,自黄武元年以后,封爵之名出现了……而黄武元年之前的建安时期,却无一人有封爵者。奉邑制的结束与封爵制的实行,在时间界限上如此前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国王有洁癖,他最害怕自己的鞋底沾上泥土。于是,他命令一位大臣把整个国家的道路都用布铺上。这位大臣开始组织人丈量全国的道路,并得出结论:用布铺上全国所有的路,需要20万名工匠不停地工作50年,而全国的人口也不过50万。大臣心急如焚,向国王痛陈利弊,说可能会亡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