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北京,一般家庭的电视能收到30个频道左右,每天下午4:30-6:30是播动画片的黄金时间,约有15个频道播动画片。一天我在电视机前做了一个粗略统计:正在放的动画片日本6部、美国4部、中国4部、其他国家的1部,真可以说是“三国大战”了。这在90年代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迪士尼动画受3—10岁孩子的青睐,10-18岁的孩子更沉溺于日本的青春动画。这种局面随着中央电视台动画  相似文献   

2.
2005年3月25日至9月25日,日本成功地举办了爱知世博会,展期为185天。展馆面积173公顷,有121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参展,观众达2200多万人次。 爱知世博会的主题为“自然的智慧”,副主题是“宇宙、生命和信息”、“人生的‘手艺’和智慧”、“循环型社会”,副主题和主题紧密配合,是对主题的进一步阐释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2019年年初,一部动画片《白蛇:缘起》与观众见面,该片脱胎于家喻户晓的经典民间传说,讲述了白素贞与许仙五百年前相识相知的原创爱情故事。虽已是被各种艺术形式演绎过的经典民间传说,但是在这部动画片中却体现出不同的光芒。《白蛇:缘起》无论是从故事情节的架构、人物角色的设定、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糅合,又或是动画片中多种元素的大胆应用,都可谓一部融合与创新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4.
身处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如何恰当地塑造相对独立的思维方式、营造较为舒适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阅读对于人的生命成长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阅读经典书籍将极大地拓展自己的生命宽度与深度。因此,是否意识到“阅读力”的存在,厘清其基本内涵和特质,并自觉有效地增强自己的“阅读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成长,是人类个体生命的重要体验,也是人生的必然阶段,成长小说在文学史上自然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当代小说家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我国北大教授曹文轩的《根鸟》都被誉为"成长小说的现代经典"。本文从成长模式入手,找出两部作品在不同文化下的相同之处,展示青少年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为个人的成长探寻出路。  相似文献   

6.
如果你家有娇儿,当然是一件的快乐的事;如果你希望娇儿跟全家一样快乐,动画 大概必不可少。这是从自己儿子成长的经历中得出的结论,儿子差不多就是看着动画片长大的。很多时候,一到电视里放动画片的时间,儿子就钉子一般钉在沙发上,这个时候,他的四肢连带面部五官基本上都不属于自己了,手舞足蹈,张牙舞爪,或喜或忧,连喊带叫,所有的热烈或温情的反应无不在动画片剧情的控制之下——在儿子长大的过  相似文献   

7.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拥有恒久艺术魅力,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生命体在少年阶段面对自然及社会文化语境时,存在的永恒困境:童真生命迈向成人世界时的迷茫、恐惧、无奈和执着。这一困境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永恒且无解的主题,所以才能超越时代,拥有恒久的焦虑、沉思与寻觅。当然,永恒经典能超越时代,自然也能对当下青少年群体有所指点关怀,因而研究这一经典书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老子》思想中,“仁”可分为“自然之仁”和“非自然之仁”。“自然之仁”即是“无名之仁”,“非自然之仁”就是“有名之仁”。“仁”本是自然所流露出的一部分,一旦被“仁”之“名”所拘,就很容易流为一种形式。所以,《老子》强调“仁”的自然性,亦是在自然的话语体系当中,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一种超越“仁”而达到“不仁”的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该文通过对《老子》文本中“仁”的梳理,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超越“仁”之后的“不仁”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  相似文献   

9.
李明珠 《文化学刊》2009,(1):153-153
李明珠在《文章》2008年第5期《我们离经典有多远》撰文指出:当我们提出“离经典有多远”的问题时,关键是要问:我们离经典的精神有多远?提出“重读经典”,根本在于整个社会要有经典的精神。什么是经典的精神?经典的精神包括正义、公正、民主、平等、诚信、良知、独立、自由、真理、理想、和谐、包容、创新等等,这些才是我们最需要“重读”、守护和践行的。如果仅仅把经典当作研究对象,而在研究中缺乏经典那种“介入”社会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现实问题无动于衰,不发一言,那么经典研究就成了象牙塔中的自吟自唱。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和鲁迅都出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相似的时代环境、相似的成长历程、相似的精神气质,让他们在创作思想上出现许多相似之处。在信仰缺失的时代,面对社会的动荡和纷扰,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拿起手中的笔书写死亡,并在面对死亡和对死亡的思考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本文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共同的创作主题:死亡,二是直面死亡,向死而生,对鲁迅和卡夫卡二者创作思想中的死亡主题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杨晓轩 《职业圈》2013,(10):94-95
2011年,全国自主完成了435部国产电视动画片,总长约26.12万分钟,比2010年增长18.5%。2012年,自主完成了395部国产电视动画片,总长约22.29万分钟,两年的动画产量连续突破20万分钟。  相似文献   

12.
观树     
对树进行观察,那是植物学家、园艺师们的事,是“内行看门道”。咱观察树,是一种消遣,是“外行看热闹”。树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命类别,其历史要比人类久远得多。由此,我想,对于生命的解读,树恐怕也要比我们人类深刻得多了。树懂得,生命的最佳状态是造化赋予它的自然状  相似文献   

13.
正从小挚爱动漫的杭州女孩徐文,放弃在美高薪工作回国创业,最终梦想成真——北京时间4月12日凌晨,中日合制的动画片《Butlers~千年百年物语~》(以下简称《物语》),在日本六大电视台以及爱奇艺和芒果TV同步播出日语版。评论里是不少网友兴奋的声音:从小到大看了这么多日本动画片,这次终于可以让日本小朋友追一部我们原创的爆款动画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旅游部门将1999年确定为生态环境游,主题为“走向自然、认识自然、保护环境”。森林旅游是'99生态环境游主题年的一个重头戏。在中国,可以前去旅游的森林公园已经有874处,其中属于国家级森林公园有292处。1992年至1997  相似文献   

15.
沙舟 《文化交流》2009,(6):70-72
“美猴”“熊猫”闹盛会4N28日,第五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州I华彩开幕,一对舞动的天使翅膀,营造出十足的动漫气息,内地港台明星竞相献演,“乐乐…喜羊羊”“功夫熊猫”等各路动漫明星粉墨登场,动漫大赛“美猴奖”隆重开奖。由中国动画学会会长余培侠、世界动画协会主席木下小叶子、世界动画协会秘书长芙丝娜·多尼科维奇、  相似文献   

16.
该文延续前人关于英语学习焦虑研究的综述,对2011—2021年在知网、万方等主要中文学术网站上所收录的以英语学习焦虑为主题相关的447篇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和数据分析。展示近十年的研究发展趋势,主要是研究英语学习焦虑论文数量自2012年之后逐渐减少,至2018年基本达到饱和状态,自2019年起开始走向更为创新而多元的主题和方法。并且根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英语学习”“教学模式”“焦虑心理”3种研究类别,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时间,包括自然时间与人文时间,是生命线的向度,是人类永远探寻的重大哲学主题。独秀作家群的成员梁潮对时间的把握是横向的,是在客观时间之外,从探究历史时间和调控心理时间,乃至超越自然时间这三个层面,对自我生命的主观情感体验,这决定他的生命形式和心理状态,触发其审美体验和诗性直觉。他在诗作中,融注自己对时间的体验和感悟,形成独特的诗歌时间意识,转化为特定的诗歌叙事,从而让心理时间超越客观时间。与此相应,他拓展自身的生命层次,使自然生命诗意地转化和飞跃,提升社会生命的品位,实现精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精神生命的生活方式,张开理想的翅膀,飞向心灵上空更加高远的方向,达到无限自由和畅适的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18.
蒋凯丽 《职业圈》2007,(2S):144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对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经典的美术馆观众(艺术观众)研究,围绕着“阶级”“性别”“种族”等人之属性,探讨文化艺术实践。文化资本理论为准确把握美术馆观众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近年来关于美术馆观众行为的研究呈现出几个特征,一是较多为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艺术教育的跨学科领域,比如考察摄影对观展记忆的影响研究、摄影动机研究等;二是多立足于西方文化艺术实践语境,且经验性研究较少。最为重要的是,数字时代下,美术馆观众的文化实践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现象,比如线下摄影打卡、线上社交媒体传播等。该研究综述从经典的“艺术观众”相关研究切入,继而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美术馆观众行为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该领域研究概貌、研究走向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生态世界观是后现代世界观。后现代世界观是西方社会现代化晚期阶段兴起的文化批判思潮。它以反现代性的方式,发挥着优化现代性结构、拓展现代性边界的作用。生态世界观对自然“内在价值”的鼓吹,与对同性恋、女性、儿童、少数族裔、殖民地等“边缘”权利的鼓吹一样,联系着后现代思潮解构现代性社会结构所造成的压抑和专制的努力。儒家价值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由于“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思维方式的影响,儒家的人类中心主义又表现出和西方现代性思维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就是不同于现代性思维的无限发展观,儒家认为应该对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活动作出必要的限制;不同于现代性思维的机械论自然观,儒家坚持自然和人的生命世界的亲缘关系,并据此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起伦理性义务。这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使儒家和后现代生态世界观之间具有了相互呼应之处,并为我们从生态世界观的视角诠释儒家思想提供了基本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