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之为"君子"在于"德"。"君子"的内涵包含内外两个方面:一是"仁",一是"礼"。"仁"是"君子"的内在根源——"情理"。追溯历史痕迹,"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仁"、"礼"统一于"君子""文质彬彬"风范之中。于"君子""文质彬彬"的风范中,孔子解决了生民的"安身立命"问题。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35-137
陶渊明远离了当时舆论与风尚的激流与漩涡,而过起一种"闲居"或"隐居"生活,所以"闲"是他生活的常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有常闲"。"闲"自然指生存时间的"闲暇",更多是指生活心态意义上的"悠闲"。虽然他很"悠闲",但是也时时流露出"闲居寡欢"的几分"寂寞"。但是陶渊明的"寂寞"是一种"风流",反过来也可以说,陶渊明的"风流"是一种"寂寞"。也可以说"寂寞"是"风流"的土壤,而"风流"是"寂寞"的花朵。陶渊明"寂寞"与"风流"的内核是"逍遥自闲",而"逍遥自闲"是一种"傲然自足"的诗意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3.
构建"骑车带母"的"象"承载"责任"之"意"——内容独特。用"车技高超"反衬"骑车带母""觉得沉重"——凸显"责任"之"重"。此文还需要升格:集中揭示"责任"之旨,不分散到"感情"上去;如果涉及,务必理清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从"怕出事"的层面说"责任",境界不是很高;应构建"积极孝顺母亲"的"象",从"进取"的层面说"责任"。  相似文献   

4.
孟子"浩然之气"是通过"诚"联结"德性",他认为"德性"是由"思诚"进而"明乎善"所显现出来的。同时,"德性"也是"性之至诚"的体现。孟子把对"诚"的追求,作为体现"浩然之气"内化的仁义功用的本质,并最终显现为"德性"。这个过程既是"浩然之气"内化为"德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德性"显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无非是八个字: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本上也只有"材"和"序"两个字而已。"材"的理解是很宽泛的,学生是"材"、教师是"材"、多媒体是"材"、文字是"材",等等。至于"序"呢,事实上怎么安排都有个"序"。"材"本身也蕴含着"序"。本文试以"用  相似文献   

6.
"计算",先"计"再"算","计"即"计划""谋划""筹划"。有"计划"、有"筹划"才能"算"。实际教学中,重"算"忽略了"计"。主要从"计"的方法培养,探讨计算能力提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增长"从属于"发展"的范畴,"发展"蕴含"增长"的词性内涵;"发展"涵盖"增长"的价值论域,"增长"仅具工具性功能,而"发展"则具有目的性价值。"发展"和"增长"两者是有机辩证的关系,"发展"是财富"增长"的目的,财富"增长"是"发展"的手段。明确财富"增长"和"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将《音乐欣赏》课学习划分为"感知——体验——理解"三个层次,通过"听"、"视"、"动"指导"感知"层次的学习。运用"想"、"唱"、"念"、"舞"、"奏"指导情感体验层次的学习。用"说"、"评"、"作"指导理解层次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考务"是一项系统工程。确立系统"考务"观念,才能实现"考务"系统管理。系统"考务"观念应该是与"考风"、"学风"和"教风"所体现的"思想"、"精神"相联系的观念。"考务"的系统管理应该是在"风气"上着眼,在"制度"上着手和在"过程"上落实。  相似文献   

10.
庄子对"知"之问题有着特别的关注与思考。庄子认为,"知"的对象应由"物"转而为"道","知"的主体应从"形"、"智"转而为"心神"。经由"知止"与"心斋"的工夫,在心灵"向道而思"的过程中,"知"升化而至"心与道合"的"真知"之境。"真知"实际上是对个体之生命意义的守护与生存价值的开启,生命之意义落实于"心",生存之价值维系于"道"。庄子的"真知",正是一种"生命觉解"或"存在智慧"。  相似文献   

11.
《艺概》是晚清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刘氏"奇正"理论以"正"为主,以"奇"为辅。"正"强调"尚义故正",具有与"真"和"稳"意义相近的特点。"奇"具有强调"缥缈"和雄放的情感等特点。"稳"与"正"、"奇"与"变"是相似的审美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解读,采用典型例证勾勒了西方文学中"火"的多维意象。其中,典型的意象包括"圣灵"、"毁灭"、"救赎"、"复仇"、"激情"和"人性"。此外,还从"宇宙观"、"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等方面进一步剖析了西方文学中"火"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3.
<正>对成语的理解要灵活运用,因此,绝不能望文生义。下面就举成语中最易被误解的三个字:不名一钱。这个"名"与"不可名状"的"名"讲法是不一样的。"不名一钱"的"名"是"占有"的意思,形容穷到极点,连一文钱也没有。王充《论衡·骨相》:"(邓)通亡,寄死人家,不名一钱。"而"不可名状"的"名",是"用语言说出"的意思。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克勤克俭。这个成语的"克"与"克敌制胜"、"克己奉公"的"克"的讲法不一样。"克勤克俭"与"克尽厥职"的"克"都是"能够"的意思。"克勤克  相似文献   

14.
元散曲中"黄花"意象主要分为"隐逸"黄花、"色彩"黄花和"瘦"黄花。"黄花"意象的使用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文人"自娱娱人"的心理密切相关。"黄花"作为"隐逸"黄花和"瘦"黄花时,译为"菊花",作为"色彩"黄花时,译为"黄色小花"。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副词性"完全"和"根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发现"完全"可以根据主观性分成"完全1"和"完全2"。"完全2"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替换"根本",但是二者在主观期待或预设方面有细微的差别。而"完全1"跟"根本"不能互换。最后还分析了"完全2"能跟"根本"基本互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古代"承尘"是置于室内顶棚的重要建筑部件。在"承尘"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尘"、"━"、"筄"、"屋笮"、"承尘"、"平橑"、"平棊"、"平起"、"平闇"、"天花板"、"藻井"、"绮井"、"覆海"、"斗八"、"罳顶"、"圆渊"、"方井"等诸多名称,形制和用材各不相同。"尘筵"、"平橑"、"藻井"往往被误释。"平机"之名系误引,不可为据。"平棊"和"方井"是承尘中的豪华型。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53-59
"端"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副词,最初因与"专"通假而出现"特意"义副词用法。东汉时由"端正"义形容词"端"发展出表"适值"义的情状副词"端2"。南北朝时期,表"果真"义的"端3"和"究竟"义的"端4"均已萌芽,到了宋代使用广泛。元明之后,"端"的所有副词用法均逐渐减少。副词"端"各类用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显示了汉语语义发展的某些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18.
"格物致知补传",由朱熹结合程子的意思补充完善。"格物致知"的主体是倡导回归道德本性的学者们。"格物致知"是修习大学的第一步。其对象是"天下万物",同样也包括"心"。"心"在"格物致知"中起到认知和涵养的作用。在"格物致知"前,学者们做好"居敬涵养"的准备;在"格物致知"过程中,进行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致知"。"格物致知"后留存"诚意",向着澄明本性回归。  相似文献   

19.
"物种近视"是导致当前主导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哲学方案不合法的根本原因。围绕该方案"人类物种优越"的核心,沿着"中心地位捍卫"和"主体范围扩展"两条主线,展开"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道德哲学"和"实践"五个维度的"人类中心"不合法性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当代"价值孤岛"版本存在循环论证。确立"人类是自然的长子"的健康环境观,禁止"进化优势"的滥用和"物种霸权",通过制订民主的生态竞争规则,"物种民主"提供了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哲学方案。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郭锡良等所编《古代汉语》中的一些注释进行了探讨,认为:从话语内容和句式性质上看,"毋吾以也"属否定命令句。从字形、词义引申规律、句意和修辞看,"捲"属动词。从句法看,"形格势禁"是两个并列的状中结构。注释古体字"敖"、"厉"、"冯"、"大"、"县"等时应该用"是……的古体"或"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的格式,注释"强"等通假字时应该用"通"这个术语。"擣"是"搗"的异体字,注解时应该用"同"。"霸"是"伯"的通假字,而不是本字。"闵然不敏"中的"闵"应视为通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