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消费,从其本质上说是人为了实现人的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而进行的对消费对象的消耗活动。无论是节俭主义还是消费主义都是对消费本质的异化,消费主义更是给自然及人的精神带来重重危机。通过对消费本质、人的本质及人的需要、物的多重价值和二重纬度的分析表明,低碳消费是一种反映消费及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消费方式,能够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玛阿特是古埃及伦理的基本观念,古埃及和谐观念包含在玛阿特观念之中。本文试从人与神、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加以探究。人与神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是神的影像、人对神的崇敬及人与神的互惠关系。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利益上的均衡、关爱弱者及对他人生命及尊严的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万物同处玛阿特秩序之中及人类与自然的互惠。然而古时之和谐并非今日之和谐,但二者却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3.
色彩既是一种物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色彩能唤起人的不同心理感受,甚至会对人的生理及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例如红色、绿色、蓝色、黄色、橙色、紫色及白色等都会对人的心理及情绪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作用,进而影响到人的生理及健康。  相似文献   

4.
评价是人的一种主观行为,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因此在自然语言中研究评价往往立足于语用平面,结合评价主体、客体及评价标准所构成的语境。通过对评价句的初步研究可以证实语用、语义、句法及语势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管理是建立在人与人及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之上的。人与人,人与财,人与物,人与时间,人与空间,人与信息之间有着普遍的联系,其间就存在着人对与之相联系对象的管理问题。人要管理人,人也要管理财、物、事、时、空、信息。人对人的管理是主要的管理活动,但人对财、物、事等也存在管理活动。管理活动有主体客体双方,如上述人是主体,他所管理的对象是客体。在主体自身也有管理活动,即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对自己的时间、工作等做出安排。己不正焉能正人?所以古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管理,不过是不同层次的管理活动而已。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48):21-22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地人民来往日益频繁,特别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在中西方人交往中,由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中西方人对事物的看法存在差异,导致各自价值观不同。中国人受封建统治的影响,对个人利益看得较轻;而西方人受革命运动的影响,更加看重自由、人权及个的利益。本文对中西方价值观的核心差异、目标的差异及价值观实现的差异进行了描述及分析。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人学思想的本质含义就是尊重人、重视人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突出特点:一是对社会底层命运的特别关注和对社会公平的执著追求;二是对主体观念的改造与重建的极度重视;三是对集体利益的极端强调和推崇。当前,从人权和人道、人的价值、人的利益及人的自由和解放等方面探索毛泽东的人学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以人为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是世间的最高存在,是自然(人化)、社会及其自身的主体。以人为本是对人在宇宙间独特地位、作用的肯定,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一个岛国,对于生死的看法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自从佛教传入日本之后,它所宣扬的"无常观"、"生死一如"等思想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及变容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佛教的葬礼、日本人生死观中的佛教色彩及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生死观三个方面阐述了佛教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渗透及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  相似文献   

11.
社会化是人们社会牛话中普遍存在的过程和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继承、传播和社会教育中的重要领域及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从一个牛物人到自然人.再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亦或说是人对社会不断适J上、改造及再适应、再改造的过程。f-t会化可培养:①人的基本生活技能;二教导人们掌握一定的社会规范;j指点人的生活目标;④培养一定的社会角色;⑤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化对任何个体而言,都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它是通过不同类型的社会化来完成的。自学考试具有一定的社会化功能,是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均效途径之一,在人的…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出现正在全面地改变着人的生活,虚拟世界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明显的。本在阐述了网络作为心理空间的基本特征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网络对人认知、情感、人格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人对客观呈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一种内心体验。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所谓情感积累,就是这些情绪在人的大脑中的积淀。情感积累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  相似文献   

14.
人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从科学综合化发展、社会明进步、个人成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及目前理工科学生人素质状况两个方面出发,阐明了在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加强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差异法的价值是以法与人的关系作为基础的,是法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法的价值的主体是人,法的价值的客体是法。法的价值是法对人的意义,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法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第二,是人对法的期望、追求、信仰。法的价值是一种总是高于现实状态的法的理想状态,是人的相关思想与行为的目标。法的价值在指导人类的同时,又评价着人类关注的法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及人类的相关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16.
当代教育哲学思想的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的主体性指的是人对自身认识及实践行为、能力的自由把握与驾驭,是对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的超越,是人类自身实践的产物,是人性发展的较高境界。主体性教育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将教育过程的主体性视为教育实践的本质特征之一。它与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客体,否定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李强 《考试周刊》2011,(9):31-31
社区合唱现在已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是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持。本文运用社会学及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就文明社区建设如何能够不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及人自身的和谐程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家毛姆说过,"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自尊心是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态度,是要求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的一种积极情感。自尊作为人的自我系统的核心成份之一,是健康人格发展的必备要素之一,它对人的认知、动机、情感及社会行为均有重要影响。因此,自尊心对儿童心理正常  相似文献   

19.
赵盈 《中国德育》2014,(2):11-15
狭义的德育环境是指专门为德育实践活动和人的道德发展而创设的积极环境。针对不同作用对象,德育环境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对人及人的道德塑造主要有传导、熏染和净化作用机制,对德育及德育实践活动主要有支持、调控和反馈作用机制,对其所归属的社会环境主要有过滤、优化、导向作用机制。摘要  相似文献   

20.
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个人身心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