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汶川大地震中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被媒体称为"最有情有义的男人",曾经感动了无数人.然而近日却被网友爆料其"人品差"、"人缘差","和前妻感情不好","其背亡妻回家的行为是被逼而非出于自愿"、"不肯赡养亲生父亲"等等,多家媒体纷纷跟进采访报道.一时间,对吴加芳的质疑和批评如潮水般涌来,这个"最有情有义的男人"瞬间又被称为了"薄情男"和"伪君子".一时冰火两重天,大众感觉受到欺骗,媒体也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这样的报道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反思呢?  相似文献   

2.
吴加芳的遭遇再次表明,媒体情绪化的的确确不是好东西。 2008年5月14日,吴加芳用旧摩托载妻子尸体回家,被法新社记者拍摄下来,取名为《给妻子最后的尊严》。这张照片广为流传。这个四川男人,被称为“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嫁人就嫁吴加芳”的口号也到处流传。他的那辆摩托车也进了博物馆收藏。对吴加芳,不仅网络媒体关注,大大小小各级各地的各类传统媒体也争相报道,其中当然不乏所谓权威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3.
四川男子吴加芳因为在去年"5·12地震"后背亡妻回家的举动.被广大网友称为"最有情意的丈夫",半年后吴与成都姑娘刘如蓉结婚,再度引起网友议论.在近期一采访节目中,吴家乡的村民却指吴是薄情之人,背亡妻是被逼的,之前一直和前妻闹离婚,而且他不赡养父亲.  相似文献   

4.
从“情义男”到“薄情汉”——兼论典型报道的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汶川大地震"背妻男"事件回顾 2008年5月15日,在汶川地震过去的第三天,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报刊之一<每日邮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张题为<给妻子最后的尊严>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美籍华裔摄影师沈淇徕于2008年5月14日在四川省绵竹汉旺镇的地震灾区拍摄的,照片上一个叫做吴加芳的中年男子将妻子石琼华和自己绑在一起骑在一辆摩托车上.  相似文献   

5.
媒体的嘴就是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加芳的遭遇再次表明,媒体情绪化的的确确不是好东西. 2008年5月14日,吴加芳用旧摩托截妻子尸体回家,被法新社记者拍摄下来,取名为<给妻子最后的尊严>.  相似文献   

6.
"背妻男"事件回顾 汶川大地震期间,一张<给妻子最后的尊严>的新闻照片,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被国内众多媒体称为"一个中国农民的爱情",并被广为传播,四川农民吴加芳开始为世人所知.然而,在那场大地震发生半年之后,他与一名认识仅9天的成都姑娘重新走进婚姻殿堂.他的再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人祝福,有人质疑,在一些人的眼里,他也从一名深情的丈夫变成了喜欢作秀的伪君子,"背妻男"变成了"背弃男".  相似文献   

7.
王佑镁  魏奇 《声屏世界》2001,(11):25-26
互联网一般被看做是继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从已有的媒体结构与功能来看,“第四媒体”这种沿袭的说法有些不妥。作为传播媒体意义上的互联网,在本质上与其前辈截然不同。因此,本更倾向于把互联网看做一种媒体综合平台。若要把其归结为某一代媒体,似乎把其看做新一代媒体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8.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路已为更多的办报人所接受,近些年又有了“读图时代”的说法。读者对图片新闻的读解需求,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比过去更高了。电视和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在这种情形下,报纸对图片新闻的处理,如果仍然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仅仅满足于“有大照片”或“多用照片”,  相似文献   

9.
王蕾 《新闻知识》2002,(5):32-32,24
一、对网络传媒一些基本概念的辨析与阐释。网络是第四媒体吗?什么是网络新闻?这是目前众说纷纭的话题。网络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成立。“第四媒体”相对应的英文是“the Fourth Medium”,“media”或“medium”虽然可以译为“媒体”,但更精确的译法应该是“媒介”。  相似文献   

10.
赵薇穿着日本军旗服拍照,被媒体长枪短炮炸了个焦头烂额,而发表照片的某杂志虽说推脱不了主要责任,却只闻到了些许“硝烟味”,远没有赵薇那么“惨”;李连杰的座车肇事,还没弄清其本人在不在现  相似文献   

11.
如今,人们的阅报习惯已经从仔细阅读变成了快速浏览,因此,一幅大照片就成了吸引人“眼球”的最好方式。特别是题材好、画面精美的照片更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撼,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受到读者的欢迎,也广为新闻媒体采用。然而,本是“以图为证”、“眼见为实”不该被怀疑的新闻照片的真实性正在遭遇信任危机,假新闻照片正在走进人们生活,人们津津乐道的照片说不定就是一幅被“改头换面”的虚假照片,它直接危害新闻的真实性,危及媒体公信力。假新闻照片的出现,除了怀有政治目的和有意误导外,主要是个人名利的诱惑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是中国新闻界非同寻常的一年,有媒体将它称为中国的“公共事件元年”,以五大事件为佐证:最牛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济南红钻帝国事件、华南虎事件和厦门PX事件。此种说法一出,其他媒体的评论也纷纷表示认同,紧跟着提出了类似名称,比如“网络公共事件元年”、“互联网的公共元年”甚至“民意年”等等。各种说法虽有细微差别,但都被赋予了同一含义,那就是2007年是中国公共事件和民意表达的一个重要年份。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媒体形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体最早被称为“第四媒体”。这是一个简洁明了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很快被大家接受。但是,第四媒体的说法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即不专业。所以很快便有了一个更流行、更确切的说法:网络媒体。网络两个字,恰当地表现了网站作为新的传媒,同报刊、广播、电视最本质的区别。但是,这个概念不便于探讨同传  相似文献   

14.
近期以来,印度媒体不断炒作中国军队对印度边界入侵。虽然印度国防部多次出面澄清,但仍然不能制止媒体的热炒,甚至印度上下已充斥着中国进攻已迫在眉睫的预测。有人更具体地称中国将在2012年攻打印度,这一说法迅速被印度媒体大肆报道。中国媒体认为,“中国将攻打印度”的说法只是印度向边界增兵的一个借口。  相似文献   

15.
最近,法国总统萨尔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吻”成为媒体、尤其是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海外媒体大多把它作为外交新闻加以报道,德国《世界报》照片的标题是:GipfelderHarmonie“达到和谐顶点”,意大利《晚邮报》照片标题是:“外交上的顶点”。国内媒体大都把它作为“娱乐新闻”加以传播,甚至标题制作都极具娱乐性:“法国总统狼吻德国总理”。文章说,2007年9月10日,两人在默茨堡进行非正式会晤期间,萨尔科齐对初次谋面的默克尔本该进行常规的“吻手礼”,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竞像多年好友一样将默克尔拥抱在怀中并亲吻其脸颊。文章对“故事情节”作了很“火辣”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深”在哪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力丹 《新闻与写作》2004,(4):10-11,17
有人称,目前,媒体已进入品牌营销时代,新闻报道则进入了观点时代。不管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在传媒业被看作影响力经济,真知灼见成为构成媒体影响力重要因素的今天,具有高品质信息“附加值”的深度报道,受到广泛关注和厚爱势在必然。然而,尽管“深度报道”被众多的媒体当作竞争的“重武器”,但真正让读者感受到有深度的报道却并不多见。深度报道应“深”在哪儿?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期刊登此组文章,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我们要说的这张照片,想必大家郝从近日的媒体上看到不止一遍了,这就是女明星刘嘉玲十几年前被强迫拍下的裸照,近日最先被香港的《东周刊》当作吸引读者眼球的猛料抖露出来,一时间香港纸贵,万众争睹为快。但不堪媒体骚扰的香港艺人们以此为导火索,一举掀翻了这家因此已名声大噪起来的周刊。但传媒业不乏前仆后继者,又一家媒体《3周刊》接过“赤裸”的大旗,重新刊登这张早已“著名”了的照片,在一期的杂志中对同一张照片刊登了4次(创了传媒业的纪录),并不再做技术上的遮掩处理,旋即脱销并加印,但也招来了更加激烈的责斥之声。  相似文献   

18.
<正>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开始出现,传统的播音员逐渐被主持人所取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开始出现,传统的播音员逐渐被主持人所取代。如今的传播界有“主持人媒体”这样一种说法,由此可见主持人在媒体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主持人究竟是什么?笔者将主持人作为“人”来研究;并  相似文献   

19.
童雯霞 《传媒》2009,(3):76-76
“帕帕拉齐”出自意大利影片《滴露牡丹开》中一个专门偷拍明星照片的摄影师的名字“Paparazzo”,意大利语中其复数形式“Paparazzi”后被作为这一类人的统称,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帕帕拉齐”是其音义结合的中文译法,在港台地区也被人们俗称为“狗仔队”。在追求眼球经济的媒体时代,娱乐新闻成为网络、电视、广播、报纸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娱乐新闻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娱乐报道“帕帕拉齐”化的现象也愈渐突出。  相似文献   

20.
柯皓  薛婷 《新闻前哨》2022,(22):15-16
<正>融媒体时代,摄影记者来到新闻现场,是先拍照片还是先拍视频?亦或是如何既拍照片又拍视频?这是大多数媒体摄影记者无法回避的问题。照片与视频并不能混为一谈,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简单来说,照片偏于“静”,视频偏于“动”,照片是将时间定格,记录事件发展变化的典型瞬间,而视频则是记录事件发展变化的动态。在日常操作中,摄影记者在同一时段拍照和拍视频,很容易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本文结合湖北日报摄影记者采访实践,从“技术”、“战术”相结合运用的维度,探讨融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实战技巧,提供一些冲破“困境”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