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国民党终于放弃了“剿共”政策,实现了与中共的抗日合作。但抗战时期国民党的联共抗日政策却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一 1936年12月,西安发生了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对蒋介石的兵谏——“西安事变”。该  相似文献   

2.
<正> 杨虎城将军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我国著名的爱国将军。他领导的十七路军与张学良将军领导的东北军,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挽救民族危机,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联共抗日、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他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支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扭转了时局,把中国由内战推向了抗战的道路,为中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3.
受党的委派,作为与张学良的东北军相联系的中国共产党人刘鼎,为促成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的形成.西安事变的爆发,以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中共随即开展了同地方实力派杨虎城、东北军张学良等的统战关系,谋求建立红军、西北军和东北军"反蒋抗日"合作格局,推动和领导抗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依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提出"逼蒋抗日"方针,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二二事变",导致东北军内讧。中共尽力维护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方合作关系,共同应对蒋介石国民党政治、军事压力,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实现"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组织领导的西安事变是多种因素促成。本文认为1936年11月份的绥远抗战取得举世瞩目的胜利则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动力。绥远抗战不仅是西安事变的契机,而且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正是从绥远抗战的胜利,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找到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出路,因此毅然进行兵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全民族抗战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一) 要明确皖南事变新四军失败的责任问题,首先应该了解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的原因及性质。 蒋介石联共抗日并非真心诚意,而是迫不得已,他想利用抗战之机,削弱甚至消灭共产党的力量,所以,当他实行联共抗日时,内心里就盘算着如何利用抗战之机在适当的时期削弱和消灭共产党的力量,对此,陈诚深有感触地说:“从前,我们在黄埔军校的时候,蒋委员长每次讲  相似文献   

7.
高福源是原东北军著名的爱国将领。“西安事变”前,他多次往返于红军和东北军之间,进行联共抗日的联络工作,为沟通红军和东北军的联系,促成周恩来和张学良肤施(延安)会谈,实现大西北“三位一体”联合抗日新局而作出了贡献。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曾当面赞扬过他。彭德怀、罗瑞卿、吕正操、王炳南等同志在自己的著作中也予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全民族的抗战,雪国仇家恨之耻,张学良不计个人荣辱,实现了从“剿共”“拥蒋”到“联共”“逼蒋”抗日的转变,最终用“兵谏”的方式,发动了西安事变,又使事变和平解决,从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成为人们千古称颂的一位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9.
郭文深 《华章》2007,1(5):9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经历了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妥协退让,到"华北事变"的强硬、"七七事变"的联共抗日,再到相持阶段的避战自保、消极抗战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12月7日至10日在西安举行。现将会议提出的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关于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1.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张梅玲指出:毛泽东把西安事变誉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其主要意义在于,西安事变是国民党由“安内攘外”向联共抗日的转折点,是中国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转折点,是国共两党由兵戎相见向联合抗日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内部纷争向团结抗战的转折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扭转乾坤的意义。 2.西安事变改写了世界历史。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唐德刚论文写道,中国之所以能在1937年奋起抗战,西安事变实为契机。西安事变引起中国国内政局的一个重大变动,就是全国军民、男女老幼、朝野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开始了为期14年的抗日救亡运动。杨靖宇将军领导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进入本溪地区后,开辟了本溪、桓仁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起密营。密营的建立对于抗联进行战略转移、抵抗日军的扫荡、进行后勤补给和安置伤员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密营的定义、种类和建立的特点、本溪地区的主要密营以及密营在东北抗战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东北军高级将领王以哲在促进国共抗日统一战线的实现中作出过特殊重要的贡献,因此被毛泽东同志称誉为“国家民族之干城”。①作为一个曾在内战战场上与红军对垒的东北军将领,王以哲是怎样走上联共抗日的正确道路的呢?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对王以哲将军正确全面的评价,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背景。王以哲,字鼎芳,1896年生于黑龙江省宾县。1916年于宾县第一中学毕业,并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学习,于1922年毕业。在1922年至1925年期间,王以哲在东三省陆军军士教导队中历任排长、连长等职。1925年11月间,郭松龄反奉时,东三省陆军以教导队第四期的干部和学兵为基础,编成第二十七补充旅,王以哲升任该旅第三十  相似文献   

13.
山西抗日战场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重大作用。抗战初期,山西抗日战略支点的形成,开创了全国抗战的新局面;抗战中期,山西战场的发展和扩大,对坚持全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山西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抗战的坚强堡垒;抗战后期,山西战场主动出击,实施反攻,加速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同时,山西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具有先导和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主要部队密切合作,积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团结东北军共同抗日,在东北军中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并为营救张学良做出努力。在鲁南、晋西北、冀中等敌后战场上,八路军与东北军并肩作战,共同对敌。面对蒋介石发起的反共磨擦,东北军主要将领予以坚决抵制,部分官兵由此走上新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5.
从义勇军到抗联 (东北)有3000余万民众,200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最后之决斗。宁教白山黑水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 这是1931年11月,哈尔滨市各界联合会宣言中的一段话,充分表达了东北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不畏日本侵略者强暴的英勇气概。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东北,东北人民遭到野蛮的屠杀和蹂躏。国民党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几十万东北军几乎未经抵抗就退入关内。但是,被侵占家园的东北人民和一部分没有撤退的东北军,在民族危亡之际,奋起抗击日军,决心“以满腔热血,溅于白山黑水之间,以灌溉中华民族自由之花”。在抗日斗争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青年党与“九·一八”后的抗日民主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年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特殊历史时期 ,较早提出了停止内争、武装抗日和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组织国防政府的主张 ,积极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右翼政治态度的重大变化。但其阶级本性及对中共的敌视 ,使其抗日民主活动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是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方针的根本对立.本文分析了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介绍了两种思想的实锐斗争,评价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的作用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叶剑英从政治上对东北军进行抗日宣传工作,为友军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官兵们的信任,为促成西北地区形成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局面作出重要贡献,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后盾。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滇军第60军、第58军、新3军及以滇军为主力的老3军等部队,驰骋在华东、华中及华北抗日前线打击日军,滇缅战场中滇西军民在敌后战场抗击敌人和在滇西反攻战中的鼎力支持,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仰不愧天的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诗篇,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为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永远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中华民族的各种政治势力只有团结起来 ,才能进步 ,才能救国。中国共产党与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中的合作 ,对十九路军走上联共、抗日、反蒋的道路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