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二十八、“即”与“及” “即”,意为“靠近,接触”。如“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 “及”,意为“达到”。如“波及”“普及”“及格”。  相似文献   

2.
“是”与“此”同义。“同”与“通”同义。“风” ,古作“凤”。“信”与“诚”同义。  相似文献   

3.
王弼哲学的基本范畴是“无”和“有”。“有”必须“由乎”“无”,此之谓“崇本”;“无”则应“因乎”“有”,此之谓“举末”,合起来即是“崇本举末”。“本”与“末”、“无”和“有”如何贯通联结,其关键在于“自然”这一范畴。王弼的“自然”哲学观念对于魏晋玄学、魏晋时代的思想文化均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部分词语进行了补释:“缩酒”中的“缩”是■的假借字。“左右以君贱之也”中的“以”作“认为”解。“传不习乎”中的“传”作“传授于人者”解。“昼寝”作“画寝”解。“兼人”作“胆大勇为”解。“洵”是“恂”的假借字。“离离”中的“离”字是■的假借字。“以”可作“能”解。  相似文献   

5.
笔者发现有的人写文章常把“涉及”“波及”“提及”“谈及”写成“涉及到”“波及到”“提及到”“谈及到”。此外,把“必须”写成“必须要”的也屡见不鲜。还有的把“是否”写成了“是否是”。我以为,这些词后分别所用的“到”字、“要”字和“是”字,实属画蛇添足。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写错别字,如把“威胁”写“危胁”或“危协”,把“统治”写成“统制”,把“袁世凯”写成“袁土墩”,把“片面”写成“偏面”,把“资政新篇”写成“资政新编”,把“黄宗羲”、“王羲之”写成“黄宗曦”、“王曦之”,把“辛亥革命”写成“新亥革命”,把“洪仁歼”写成“洪仁轩”,把“镇压”写成“振压”,把“导致”写成“导制”或“导至”,把“遵义”写成“尊义”、“尊议”,把耦犁、曲辕犁、伊犁的“犁”写成“梨”,等等。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社会,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流行语都是从网络上流行开来的。譬如,早已家喻户晓的就有:“被”“雷”“圆”“宅男”“宅女”“菜鸟”“山寨”“秒杀”“蜗居”“杯具”“餐具”“洗具”“偶稀饭”“打酱油”“躲猫猫”“俯卧撑”“不差钱”……网络热词热语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么,这些网络语词何以能够热行呢?  相似文献   

8.
《儿女英雄传》中的“颇”类副词有“颇”、“颇颇”和“颇为”。“颇”可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颇1”和“颇2”。程度达到“很”级别的为“颇。”;未达到“很”级别的为“颇2”。“颇2”的数量远高于“颇。”的数量。“颇颇”也可分为“颇颇1”与“颇颇2”,程度方面,“颇颇”的程度与“颇”相比呈两极增高的态势。“颇为”意义与“颇”相同,程度方面,不同情况对应“颇”的不同程度义。本文从“颇”类程度副词的产生年代、程度等级、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等方面对“颇”类程度副词进行计量研究。以探求“颇”类程度副词在清代后期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盾”是汉语常用字之一。甲骨文有■,似盾形作“毌”字,其为“盾”之初文。甲骨文又有■,象人持戈盾之形,隶定后作“”。■金文也作■,与“旱”形近,故■也作“”。后因世人不识“”而以“”为“瞂”,“盾”亦作“瞂”,读如“犮”声。“”同时又借作“干”。“干”本指“捕猎工具”,引申出“犯”义,而“扞”义实为假借义源于“”,故“干”也借指“盾”。“毌”“”“干”同属古音见母。“”属匣母,音近义通。经过字形演变,金文中有■似人持盾之形,为后世“盾”的直接来源。“盾”属定母而非见、匣,一方面■等后起形声字也作舌音;另一方面初文“毌”后表“贯穿”义,而不再作“盾牌”义了。  相似文献   

10.
《氓》之“垝垣”初被释为“毁坏的墙”,沿用至今。有学者曾提出质疑,以为“垝垣”应作“高墙”解。通过对“垝”“危”通假现象的梳理、“垝”“垣”等相关字形的分解、“垝”“垣”等文献词义辨析,文章论证“垝”表“毁坏”义,“垣”指矮墙,即“女垣”。  相似文献   

11.
“禁不住”“不由得”“由不得”具有情态特征。“禁不住”表示“不能制止”“不能承受”“不由自主地”,“不由得”“由不得”表示“不能任由”“不由自主地”。道义情态出现早于动力情态,前者因果关系强于后者。“不由得”“由不得”的二者情态功能互补。三者主观性程度依次渐高,这与情态类别及其比例、施动者被动性强弱、叙说者强迫性强弱有关。“禁不住”句法独立性较强,可单独做谓语。“由不得”25%用于对话,表强烈的劝阻;“不由得”“禁不住”则几乎不用于对话。  相似文献   

12.
房产类契约涉及房产的计量情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常用不同的房产类量词。福建畲族文书契约房产类量词主要有“间”“?”“橺”“堵”“植”“透”“所”“座”“号”“位”“栋”“块”“爿”“撇”“僻”“进”“扇”等,经考证,“间”“?”“橺”“堵”“植”是表示房屋局部的量词,犹“间”,但它们出现的地域有差异;“透”“所”“座”“号”“位”“栋”“块”是表示房屋整体的量词,犹“座、幢”;“透”除用于房屋整体,还可用于表示房屋局部;“爿”是表示半的量词;“撇”“僻”是表示附属建筑的量词;“进”“扇”是间接表示房屋的量词。房产类量词考释,可以反映契约的地域性、复杂性,也有助于补充词典释义和促进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稍懂数学的人都知道,“+”、“-”、“〉”、“〈”、“=”、“∵”、“∴”一类记号,乃是约定俗成的运算符号,分别表示“加”、“减”、“大于”、“小于”、“等于”、“因为”、“所以”的意思。此外,似乎别无他用。  相似文献   

14.
“做”“作”之间的区别很多人查过字典,但是人们仍然常常混淆。现辨析如下:“作”“做”的本义不相同。“作”的本义是“起来”,“日出而作”是说太阳出来就起身,“日落而息”是太阳落山就休息。“作”从“起来”引申为“发难”“兴起”。“做”的基本义是“制造”,表示制造具体东西时,用“做”。例如:做饭、做家具等。  相似文献   

15.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阻险”宜解“阻于险地”、“被危险的山路所阻”。 2、“早为之所”宜解“早点给他作出处置”。 3、“完聚”宜解“修好城墙聚集民众”。 4、“以为质”宜解“因有诚信(的声誉)”。 5、“共止”宜解“一同休息”。 6、“先王”宜解“指鲁国先君”;“东蒙主”宜解“东蒙山神祭祀的主持人”。  相似文献   

17.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月,国内语言文字专家评选出了“2009年十大流行语”,分别为:“不差钱”“躲猫猫”“低碳”“被就业”“裸”“纠结”“钓鱼”“秒杀”“蜗居”“蚁族”。  相似文献   

19.
范也冉 《辅导员》2010,(9):26-26
“图形王国”里的成员越来越多了,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等,其中“三角形”里又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边形”里又有“平行四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他们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呢?这不,他们正聚在一起开大会,“图形国王”也参加了。  相似文献   

20.
当下,与“环境”并立的词汇非“生态”与“资源”莫属。但是要谈“环境问题”,必是与“可吸入颗粒物”、“固体废弃物”、“噪声”、“光污染”、“电磁辐射”为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