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中复读”就一直与之相伴相随。“高中复读”实际上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之后因名落孙山而做出的选择。近年来,农村地区出现了高中复读升温的趋势,被人们称为“高中复读现象”。研究这种独特的教育现象,分析其形成的政策背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政策决策者因势利导地解决其中不利于农村教育发展、不利于考生发展、不利于社会公平的种种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复读,这一现象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经常出现,主要是由于考生成绩不理想,为提高成绩所采取的一种方法。但是近年来,这一现象更加普遍了。甚至于许多高分的考生在上线甚至是收到通知单的情况下选择了复读。以往考上大学就被人称为天之骄子,就会心满意足,但是现在却是非名校不上,不喜欢的专业不上。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复读已不再是“争上线”而是“冲名校”了。一、“高分复读”现象现状统计部分省市教育厅、教育局高考复读情况统计结果如下表在老师家长均感到满意的情况下,选择复读的考生一般都存在以下几种心态:要上自己喜欢的大学…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高考复读群体已处于一种异态.这种异态现象涉及高考制度的改革、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涉及社会人才消费观和考生职业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也涉及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保护、公立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二者的关系等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和基本关系.妥善解决高考复读这一问题,需要综合治理,采取渐进和减量式的解决方式,使高考复读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回归常态.  相似文献   

4.
透过高考复读生社会群体可以洞察我国高考制度的问题及改革方向。高考复读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科学的高考制度催生的社会弱势群体,高考复读是考生规避考试风险,追求受教育机会的一种策略。将高考复读视为侵占和浪费教育资源的应试教育病症,采用简单的封堵政策是不可行的;人性化的社会应该将通过不懈努力取得成功的机会平等慷慨地给予每一个公民。  相似文献   

5.
李卫龙 《江西教育》2012,(31):16-18
"如果你爱她就送她去复读,她也许可以走进梦想中的清华、北大;如果你恨她就送她去复读,她可能比上一次摔得还要惨。"这是一名高考高分复读女生写在日记中的一段话。高考复读班原本应该是为高考落榜生举办的,但多年来,很多已上本科分数线的考生,尤其是一些上了重点分数线的高分考生也加入了复读大军。通过复读以圆自己的名牌大学梦或名牌专业梦,原本无可厚非,因为选择接受何种  相似文献   

6.
高考成绩公布后,多数考生在焦急等待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有部分考生却在思考着复读的问题,其中有的还是高分考生。可他们在考虑复读时也存在着许多的担心和疑虑。复读到底值不值得?哪些情况适合复读?选择复读应注意哪些问题?笔者想就这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供准备复读的同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教育瞭望     
《教育》2006,(8):6-6
“复读产业”崛起之忧 高考分数刚刚公布,高考复读又成一大热门。虽然一些教育部门表示不提倡学生盲目复读,但“复读大军”仍然不断壮大。有关人士预测,今年北京复读人数将增至2万人左右,高分复读的考生也会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8.
问题一:高考两超600分,为何复读再复读? 例如:高分考生魏赫两次踏入了"同一条河流",在他熟悉的中学里"复"读. 2006年高考624分、2007年高考618分、少数民族地区考生、2006年高考时为省级三好学生,这一切,让魏赫在高考的竞争中很有优势,而落榜、复读却偏偏两次"眷顾"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复读生大量涌现,复读生已成为重要的高考人群,全国高考复读人数已约占当年考生人数15%的比例。复读现象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研究旨在剖析当前愈演愈烈的复读现象,探究复读生群体数量不断上升的深层原因,查找复读生群体所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复读培训机构举办策略和复读行为的“生存空间”,为教育行政领导部门提供适宜的改革思路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0.
要刊速览     
《教育》2006,(15)
高考分数刚刚公布,高考复读又成一大热门。虽然一些教育部门表示不提倡学生盲目复读,但“复读大军”仍然不断壮大。有关人士预测,今年北京复读人数将增至2万人左右,高分复读的考生也会相应增加。步入复读之门者以落榜生居多,但近年来增加了一定比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学角度看,"高考移民"现象并不只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集合了观念、利益及价值冲突于一身的社会问题。运用社会学冲突理论对"高考移民"现象成因进行深度追问与分析,可以认清各级政府、地方考生群体、"高考移民"群体之间存在的观念、利益、价值冲突,并通过转变观念、均衡利益、明确价值来缓解和降低冲突,达到防治"高考移民"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研究》2007,(7):130-130
据高考专家分析。北京今年约有1.5万人选择复读.这个数字与去年基本持平.但高分复读生将减少。今年考生的选择更加多元化,非北大、清华不上的高分复读生少了。更多的家长了解到,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并非教育的结束。另外,由于职业教育更受重视,许多考生不再只关注普通高考复渎,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水平.选择普通高考、单招单考、艺术类高考等多种形式复渎。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加入复读队伍的考生有增无减,并且有大规模扩大的趋势.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各地上线考生近一半是复读生.无论是因成绩不上线而没被录取,还是因为没有进入理想大学而高分复读的考生,都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2009年高考结束了,许多同学即将踏上复读之路,要在2010年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复读生就必须战胜自卑与尴尬心理.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重新树立起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1977年高考匆忙恢复,当年超过50%的考生不是应届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高考考生才以应届为主。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复读便逐渐成为一种“气候”,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早在2002年教育部便发布通知叫停公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在江西、海南、广东、福建等省公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已被叫停,但事实上,“复读”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复读生已成为重要的高考人群。  相似文献   

15.
高分考生魏赫两次踏入了“同一条河流”,在他熟悉的中学里“复”读。 2006年高考624分、2007年高考618分、少数民族地区考生、2006年高考时为省级三好学生,这一切,让魏赫在高考的竞争中很有优势,而落榜、复读却偏偏两次“眷顾”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高考中出现了一种现象,不少被高校录取的高分考生选择复读.有人称这种现象为“考高现象”.有专家指出,大量“考高”生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也给应届毕业生带来了冲击.这一情况,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正高考复读现象是伴随高考制度产生的,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三十余年。高考复读教育不属于我国正规学历教育体系行列,是在我国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催生出的,因此天生具有边缘化的特点。由于其边缘化的特点,长期以来缺乏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加之复读生固然存在的学习或心理等方面的不足,使得复读生成为了社会中一类"尴尬的弱势群体"。2007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禁止公立学校开办高考复读补习班。至此,复读教育的"存废"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记者日前从江西省教育厅获悉,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江西所有的公办高中将不再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据统计,今年该省预计有19万名高考考生,其中包括1万多名去年高考高分复读生,他们为了上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主动放弃已经到手的高校录取通知书,重新到高中复读。目前,江西正  相似文献   

19.
报考点津     
《中国高校招生》2011,(10):21-21
今年高考我的分数不理想,所以选择了复读,请问明年高考是否会出台对复读生限制的某些政策呢? 如果你是被某所高校录取了,不满意选择弃学参加复读,那么就要关注你所在地是否出台有对被录取考生弃学参加复读的考生有所限制了。目前,有些省(区、市)对此类考生有所限制,例如甘肃省规定:“凡按考生志愿录取的考生。如果没有报到入学,下一年...  相似文献   

20.
当许多考生为自己走过了高考独木桥、取得了高校通行证欢呼雀跃时,当许多考生为考试失利、理想破灭黯然神伤时,有一群人却揣着高考的高分成绩单走进了复读班的大门,再一次加入了高考冲刺的队伍。是什么驱使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在他们做出这个选择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