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教育》2010,(17):30-30
各州、市教育局,一级高完中:为充分发挥一级高完中的辐射、示范作用,提高薄弱高中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决定开展一级高完中对口帮扶薄弱高中工作。为认真做好对口帮扶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2.
为了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结合万荣县城乡教育的现状与实情,早在2005年秋季学期,我们就启动了城区学校对口帮扶乡村薄弱学校的试点工作。在上级《关于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下发后,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帮扶的力度。几年来,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对口帮扶工作,以此推动对口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相似文献   

3.
截至 1999年底,全国 80%人口地区实现“两基”中共中央国务院推动东西部学校对口支援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决定在中央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启动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通知》指出,对口支援的学校之间要结成对子,受援学校应是义务教育阶段相对薄弱的学校。实施“两个工程”,要以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到贫困地区任教、任职,帮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  相似文献   

4.
《云南教育》2011,(6):34-35
各州、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省属中小学、幼儿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根据《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10年“三生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云高工[2010]11号)和《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评选“三生教育”示范学校和优秀学校的通知》(云高工[2010]26号)的要求,2010年省委高校工委、  相似文献   

5.
潘小本 《江苏教育》2011,(11):48-4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把优质均衡作为义务教育近十年发展目标.义务教育均衡化已是人心所向,势在必行。几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这方面已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采取了集团办学、建立校际联盟、撤并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教师对口交流等多项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虽然均衡化不是搞削峰填谷式的简单平均主义,但从近几年我校(江苏省金坛市第二中学)并入两所薄弱初中的情况来看,学校已在诸多方面面临严峻挑战。生源由原来的有选择(择优、择校)地录取学生,到现在的就近入学,划区招生;师资由过去的选调教师,到现在的轮岗、撤并教师大量流人,不但补充不到优秀教师,还不可避免地进来部分“问题”教师。  相似文献   

6.
近期,河南省教育厅下发通知,就教育部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以下简称《专业目录》),提出具体贯彻意见,要求我省中职学校2010年秋季开学按照《专业目录》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  相似文献   

7.
短波     
刘茜 《湖南教育》2009,(10):33-33
本刊讯 今年10月初,双牌县严江涛、邓红艳这对青年教师夫妇双双申请到边远山区学校支教,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夫唱妇随”,成了该县实施对口帮扶薄弱学校工程中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8.
资讯     
《教育科学论坛》2013,(7):80-80
教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素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现场会上强调,教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素。要通过改善待遇、培养培训。加强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要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健全城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的制度,加大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的力度。要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多策并举.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长期从教,真正让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从根本上消除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深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3日)  相似文献   

9.
渝教动态     
《今日教育》2014,(10):5-5
重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捆绑发展 重庆市教委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捆绑发展工作的试行意见》。按照“对口支援、校校牵手、合作共进,以城带乡、点面结合、整体提高”的基本思路。在全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捆绑发展,充分发挥相对发达地区、优质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调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发展积极性,积极帮扶与主动发展相结合,不断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到2017年,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达到办学标准、教育质量标准和“百姓身边好学校”要求,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  相似文献   

10.
张惟祎 《云南教育》2010,(14):39-39
云南省教育厅近日发出《关于深入开展“三生教育”巡回报告会的通知》(云教德[201]38号)(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2010年至2011年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新一轮“三生教育”巡回报告会。  相似文献   

11.
近日,上级部门组织“百校千村助成才”活动,要求县城学校都要与最边远的、最薄弱的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派数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到该校支教。我们学校自然也参加了这样的活动,由我去送一位老师到对口学校“走马上任”。在参观对口学校的过程中,我看见有些班级的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把优质均衡作为义务教育近十年发展目标,义务教育均衡化已是人心所向,势在必行。几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这方面已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采取了集团办学、建立校际联盟、撤并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教师对口交流等多项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虽然均衡化不是搞削峰填谷式的简单平均主义,但从近几年我校(江苏省金坛市第二中  相似文献   

13.
目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底线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全面改薄”20项底线要求,指出要用3至5年间,消除D级危房,确保学生1人l桌l倚。  相似文献   

14.
薄弱学校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优势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捆绑帮扶也是形式多样的。但目前多数帮扶方式仍是外在输血而非提升其内在造血功能。因此,在优势学校帮扶下实现薄弱学校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办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关键是从薄弱学校内部进行改革,从而激活薄弱学校的内驱力,实现帮扶工作质的转变。重庆市朝阳中学立足于激活  相似文献   

15.
赵银善  郑丽 《职业技术》2021,(1):104-1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示范性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南疆中职学校的工作重点是学校内涵建设,其中教学诊断与改进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的有力抓手。在对口帮扶机制下,充分发挥帮扶学校和帮扶干部的优势,结合被帮扶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选取可操作的诊断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西安、汉中、安康、商洛、延安市教育局: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通知》(教师厅函[2010]7号)精神,省教育厅决定在今年暑期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简称“国培计划——农远培训项目”)。现将实施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办公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的通知》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天津市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学校己受到党中央及各级部门的重视。2005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2006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教发[2006]3号);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教育部通知精神和要求,2006年4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实施意见》(京教勤[2006]8号);  相似文献   

19.
《青海教育》2014,(7):9-9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教育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全面改薄”)要求,我省“全面改薄”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以县为单位启动。  相似文献   

20.
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步伐,我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六部委《关于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在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最近正式启动实施首期“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对口支援本省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下简称“两个工程”)。按照中央的安排,辽宁省为对口支援我省的省份。自1996年两省开展对口协作以来,辽宁对我省14个国家贫困县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给予了积极支持,先后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