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读了《语文建设》2013年第8期上徐江先生的系列文章《“完璧归赵”逻辑思维批判——(廉颇蔺相如列传)另类教学思考》(以下简称《思考》)、((教学生认识蔺相如是冒险主义者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解读》(以下简称《解读》)和《培养学生珍贵的另类辨别力——(廉颇蔺相如列传)反思性教学实录》(简称《实录》),获益良多。但对于他的假设的某些具体分析,我们还是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2.
高中单元课文知识点比较与课外配套阅读训练安徽/莫家泉高一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记王忠肃公翱事》。(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体裁比较。《廉》是“列传”,是传记体史书,...  相似文献   

3.
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中,有学生提出:课文主要写蔺相如,为何标题中廉颇却放在蔺相如前面?这个问题问得好。《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法上确实是与众不同。《史记》中,合记的列传不少,如《管婴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一般是按照标题顺序,前者为先,后者排后,分别介绍。列在前面的,其历史地位往往要高于后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却别出心裁,在文章开始对廉蔺同时介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在这些介绍中,廉详而蔺略,透…  相似文献   

4.
《木兰诗》: ——扑朔迷离扑朔:跳跃的样子。迷离:模糊不清的样子。《邹忌讽齐王纳谏》: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现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现在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劝学》: ——青出于蓝青:靛青。蓝:蓼蓝,可作蓝色染料。意思是靛青是从蓼蓝提炼而成的,但是靛色比蓼(?)更深。比喻学生超(?)老师或  相似文献   

5.
<正>一、根据《将相和》片断,完成练习。1.蔺相如避开廉颇是为了什么?2.蔺相如手下的人看廉颇不顺眼是因为什么?3.蔺相如拿秦王和廉颇比,是为了什么?4.蔺相如的推理过程是:秦王比廉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中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学生畅所欲言的气氛,借此来激活课堂,发掘学生潜能。可有些课例并不如执教者所愿,常给人一些困惑和反思。一、师生关系应民主平等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负荆请罪》时,讨论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的特点。师: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向谁学习?生1:我认为蔺相如能想到赵国的安危,处处避让廉颇的挑衅,顾全大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生2:我觉得蔺相如深明大义、心胸宽广,就连处处刁难他的廉颇也不得不佩服说:“你真是个深明大义…  相似文献   

7.
<正>一、见贤思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垫底"在教学《将相和》时,当学生们学完《将相和》的内容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从课文中我知道,他并不是怕廉颇,而是担心自己如果和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这样秦国会趁机攻打他们赵国,从而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爱国的人"、"我喜欢蔺相如,我觉得他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我喜欢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大胆勇  相似文献   

8.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不少学生对廉颇讥议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的言辞很是认同,他们认为蔺相如没什么了不起,只是会耍嘴皮子罢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蔺相如历经千载而被后人追慕不已,他到底有何出众之处?  相似文献   

9.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的经典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众多版本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选文。人教课标版(下同)高中语文(必修)共选司马迁两篇文章,一篇是《鸿门宴》(第一册第六课),另一篇便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册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课标课本节选部分,下同)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故事,以事写人,成功塑造了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阅读《廉颇  相似文献   

10.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右,.,.…~””,……刘备,天下袅雄《赤壁之战》二女已‘J,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我组织学生针对“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跟他过不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初读课文,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智斗秦王,两次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所以要跟蔺相如过不去。这样的回答与课文内容是基本吻合的,但没有触及到廉颇的思想。我觉得有  相似文献   

12.
自学目的认识蔺相如的爱国精神和廉颇知错即改的品质,学习通过故事描写人物的方法。自学引导1、了解有关背景《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共有十一个文言文单元,竟然没有一个单元设置写作训练。当然,我们不可能还去要求现在的学生去胡诌一些“之、乎、者、也”;但是,我们可以发挥文言文教材特有的德育作用和语言示范作用,紧扣课文内容,科学地设置一些训练,将文言文的学习与现代文的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且以高语第一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共有文言文四篇,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记王忠肃公翱事》三篇是以人物为题的,人物的刻画可圈可点之处颇多。《赤壁之战》虽是记历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但文中对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  相似文献   

14.
邓慧 《教育与职业》2005,(29):66-67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原为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舍人”,地位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后因功官至上卿。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记载看,蔺相如的成功,正是因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素养,即忠诚诚信、机敏稳重、冷静自制。这也是文秘专业学生应当学习培养的。  相似文献   

15.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是后人加的.邹忌,是齐国的大夫.齐王,这里是指齐威王,据《史记·六国表》,当于公元前三七八年至公元前三五○年在位;据《竹书纪年》,当于公元前三五七年至公元前三二○年在位.讽,即讽谕,规劝,就是用暗示或者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说明道理,使别人接受.谏,下级劝上级称谏.纳谏,就是君王接受巨下的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法结构是兼语式,其中“齐王”是兼语,如果分成两句话讲的话,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相似文献   

16.
初中是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的阶段,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体系,是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所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本文将尝试就《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探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17.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之一,文中的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性格鲜明,血肉丰满.那么,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主题思想的分析,过去大都着眼于节选《廉颇蔺相如列传》,强调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歌颂了蔺相如对秦斗争的机智勇敢,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质;赞扬廉颇忠于祖国,勇于改过的精神。从局部看,这样的分析是正确的,从全篇看,就不够全面了。《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多人合传,全篇写了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五个人物。通过这五个人物的传略,反映了赵国从赵惠文王到赵王迁七十年间的兴亡史,反映了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强调君主善于举贤授能,知人善任,国家就强盛;君主良莠不分,忠奸不辨,国家就败亡。  相似文献   

19.
[设计思想]《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章语言浅显,但文言知识集中典型,是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好素材.同时,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说理委婉而富有鼓动性,充分体现了《战国策》的行文特色,又是感受史传文学艺术魅力的范本.因此,本课力求言文并重,兼顾文言知识的学习与文本的鉴赏,并尝试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体验,力求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0.
何平同学问:《纳谏与止谤》中作者明明提到“小时候”在《古文释义》里读过的两篇古文,为什么本文的副题只是“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呢? 《纳谏与止谤》是一篇以读后感的方式来写的议论文。所以文章从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写起,并概括地认为“六十年后,再读一篇,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为什么“重读”此文会感到“格外亲切”呢?下文中作者剖析了这样五层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