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11年11月26~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影响力节目样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c这是一次产学研紧密联手共同举办的高端广播节目样态会议,来自中央电台以及13所全国知名大学的广播研究青年学者围绕广播节目样态及实践、广播生产规律研究及创新手段、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等相关议题进行广泛研讨,探寻广播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
上海青年记者协会最近举行“许锦根新闻评论作品研讨会”。会上,一位中年评论工作者不无感慨地说:“为一个青年记者召开这样的研讨会这  相似文献   

3.
对于兴趣广泛的青年朋友来说,广播,是很熟悉的,又是相当陌生的.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无论城乡,广播是很普及的了.家用收音机,随身携带的小半导体,有线广播喇叭头……各种收听器让人们从早到晚可以听到新闻广播,听到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文艺节目.青年们比喻广播是"朝夕相处的不见面的朋友",可见,是很熟悉的.然而,人们对广播又确实比较陌生.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外出,常常会遇到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你在什么地方工作?""人民广播电台.""啊,你是播音员吗?""不.我是广播记者"."咦,广播电台不是由播音员念念报纸、讲讲节目、放放磁带就行了吗?怎么也有记者?""现在广播电台主要靠自己采编、制作节目,除了播音员,还有记者、编辑、录音员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播》2013,(2):92-F0004
用心倾听,用心诉说,是广播人始终不变的真诚诺言。无锡广播电视台江南之声频率作为无锡广播一员跻身全国广播媒体第一方阵。一批又一批的江南之声广播人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创新节目形式,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创办了一批名牌栏目,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涌现了一批群众喜爱的主持人、记者;  相似文献   

5.
我和通州人民广播电台张国梁同志采写的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获得了1997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同主题、同内容的广播专题节目《图案里面也有“法”》也获得了1997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回顾这两篇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我觉得,立足于唯物辩证法“联系”与“矛盾”的观点,对基层记者和通讯员来说,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抓住亮点新闻的“指南针”。采写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和广播专题《图案里面也有“法”》,可以说是我将“把握联系,找准矛盾”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过程的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6.
一个记者的文化求索──麦天枢谈话录1994年4月,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青年学者麦天枢先生到广播学院就电视片《东方》作了一次学术报告,现将报告内容整理如下。好几年没有来大学了,八九年之前我在大学谈得比较多,但那个时候和现在想谈的不一样。当然,这个不一样的首...  相似文献   

7.
沈季谐 《新闻实践》2009,(12):41-41
本刊讯 10月26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等联合主办的"雪莉广播作品研讨会"在宁波举行。来自北京、杭州等地的专家学者从策划创作、播音主持、社会传播、学术积累等角度,对雪莉近年来的优秀作品进行专业化的研讨,也为新时期广播的进一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献策建言。  相似文献   

8.
1987年2月,我写了篇反映青年矿工爱情生活的稿子,被县广播站采用后,不想惹了一场麻烦. 我矿井下采煤工郭某与一位干部之女相爱,并幸福地结合了,我采访后将稿子寄给县广播站。谁知女方的母亲听了广播十分恼火,说她女儿是被人拐骗成婚,为此大闹广播站。编辑部一方面通知我核定稿子,一方面派记者调查。记者见到了当事人和矿领导,认定稿子属实后,通知这位女青年的母  相似文献   

9.
去年3月在《青年记者》发表的《新闻领域弄虚作假现象探析》,获得了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论文三等奖。责任编辑来电话让谈体会,我欣然接受。作为一名从业近30年的老新闻工作者,获中国新闻奖不是第一次,但是,新闻论文获奖却是第一次。我由衷地感谢《青年记者》给我提供了发表见解的机会,让我在新闻领域探索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纪事     
本刊讯据四川《新闻界》杂志记者报道:第六届全国好新闻定评会议,于5月21日在成都结束。经过四天的定评工作,从全国报纸、通讯社、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广播、电视复评入选的优秀作品中,评出了1984年获奖新闻作品二百零八篇(组、幅)。其中包括我区第一次获得等级奖的三篇作品。定评会由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会长胡绩伟主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听众,同时又是广播电视宣传管理者,这些年我与中国之声接触过程中的一些小事值得思考,小故事中有大道理。故事一:前不久我在一次研讨会上说“最近我不听广播了”。  相似文献   

12.
感谢广播     
在1986年我第一次走进电台大楼坐在话筒前的时候,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有这样一个研讨会,让我可以如此近距离地面对这么多我敬仰已久的领导、前辈和大师们,对我来说近乎诚惶诚恐了。非常感谢中国广播电  相似文献   

13.
广播人心中的“记者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获得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首先要感谢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培养,感谢10多年来不断深入的广播改革给予我的机会。广播新闻是集体配合的结果,荣誉归于广播的发展,归于大家的同心努力。 我以为“范长江新闻奖”提倡的是一种“记者精神”。对于“范长江新闻奖”,自己未曾想获此殊荣;对于“记者精神”,却心向往之。广播要在媒体激烈竞争中走出新路,需要这样一种职业精神。我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对“记者精神”有以下的感悟:永远站在时代航船的瞭望台上 记者的职业魅力在于,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初干广播,知道了二次大战…  相似文献   

14.
1997年4月21日至30日,我作为首都新闻采访团的一员,到正在建设的陕京输气管道工程工地进行采访。在10天的时间里。我们途经三省一市。翻峻岭,上高原,跨黄河,穿沙漠,驱车2800余公里,详尽采访了全线的施工情况。通过这次采访,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青年记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是深入采访写出优秀作品的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15.
广播记者如何提高新闻质量、搞好新闻报道,直接关系到广播的发展。作为一名广播记者,我觉得要搞好新闻报道,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何光一次充满探索精神的研讨会为期三天的“中国广播改革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已按预定计划完成任务,今天下午就要结束了。这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是:总结以珠江经济台为主的我国广播改革的经验,分析我国广播业面临的挑战,探讨广播改革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7.
记得一次去采访一个劳模,谁知竟出师不利。这个劳模,听说记者来了,便立即托辞“逃遁”。何故?那个单位的领导说,她最怕记者。记者又非洪水猛兽,何怕之有? 最近我采访另一名青年劳模时,这个疑团才顿时冰释。这次是去了解这个青年劳模为什么在评劳模中落选。  相似文献   

18.
1997年度中国广播文艺奖、中国广播剧奖颁奖会暨研讨会于1月7日在沈阳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级广播电台的150多名获奖代表出席了这次盛会。1997年,是中国广播文艺和广播剧创作获得丰收的一年。广播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作了一大批主题健康向上,弘扬时代精神,展示中华文化,揭示真善美,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优秀作品,在以文艺形式配合社会重大事件宣传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较好地完成了广播文艺、广播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次受到表彰的131个文艺节目(其中一等奖24个,二等奖40个,三等奖6…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经济多元化的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高新技术的运用,广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把广播做强做大,是广播从业人员正在认真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11月 28日,由江西省广播学专业委员会在南昌举办了“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如何把广播做强做大”理论研讨会,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和设区市台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和技术人员50多人参加研讨会并提交论文52篇。 为了开好这次研讨会,广播学专业委员会于九月初发出通知,要求各成员单位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省电台和设区市台积极行动,不少台领导和部室负责人带头写论文,…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2011年11月26~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广播影响力节目样态研讨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忠颖、副总编辑杨文延出席。会上,来自13所知名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注于研究广播的青年学者作了精彩发言。这些发言围绕"广播节目形态与未来趋势、广播与新媒体、广播节目与主持人、广播的延伸"等四个主题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