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议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模拟联合国”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联合国"活动使学生在真实和自然的英语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英语。在这项活动中,青年人扮演联合国各成员国外交官的角色,针对各种问题依照议程进行讨论。通过此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初步系统地学习英语.在刚开始接触陌生的语言时,学生免不了有畏难和抵触情绪.因此,英语教师要善于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通过编演剧本、妙设游戏及社会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培养其"说"英语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让学生真正爱上英语,爱"说"英语.  相似文献   

3.
"英语小组"活动的理念是合作学习.在"英语小组"活动中,学生往往会树立一种团队精神.这种团队精神与合作学习的意识能促进"英语小组"活动的互动.促进性互动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信任,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援,大大地降低学生的焦虑感.而形式多样的"英语小组"活动即增强了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又促进了他们面对面的互动."英语小组"活动不但使学生们的英语口语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有了同步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英语小组"活动也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模拟联合国活动(MUN)在我国各高校开始发展并逐步壮大.模拟联合国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培养世界公民素质,还能锻炼领袖气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旨在以模拟联合国活动为切入点,结合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内容,分析其作为第二课堂活动在深化高校教学成果、提升人文素质及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辅助作用,探寻其对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模拟联合国活动作为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它以真实的社会活动事件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人参与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语言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模拟联合国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模拟联合国是一种新颖的实践教学模式,它代表了语言教学的先进理念,优化了英语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开辟了交际性语言学习最理想的实践途径,解决了英语实践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模拟联合国是非常理想的英语实践教学活动,它为英语实践教学活动开辟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也是高等学校进行跨学科合作,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创新人才大有作为的活动大舞台。  相似文献   

7.
正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由于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所以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设计各种具有新奇感的课堂教学活动,力求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从而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保持其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最终使学生学会英语,热爱英语.一、模拟情境活动,创设生活课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言语情境或模拟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境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触景生情,激发表达思想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情景模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转变教学观念,认真设置有关情景,建立一定的评估机制和奖惩机制,并遵循一定的程序,按照模拟前的工作、模拟中的工作、模拟后的工作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为学生提供内容健康、情趣高尚的语言材料和设计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近几年来,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尝试形成了初中英语"提纲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定的教学法往往适合于一定的学科教学,英语是中学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英语是一门需要学生大量时间练习的课程,学生只有在语言真实、语境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的认知谈些感受: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瑾 《江苏高教》2007,(5):76-77
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已普遍运用.但现今的"大学英语"课堂仍以教师为主角,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未能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缺少信息交流和反馈.根据语言输出理论和中介作用理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观察反馈者.  相似文献   

12.
也谈"用英语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英语思维"不是一种学习英语的方法或英语学习的最高境界,而是长期学习英语、熟练掌握英语之后的结果.教学中应重视母语的使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和思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13.
英语新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展示+评价"小组合作高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形成了"四步赛效"模式教学,把整个课堂设计为四个环节的比赛,即"才艺展示赛""新课预习赛""课堂活动赛""新知巩固赛",通过组际比赛、男女PK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实现学生学习活动的全员参与,不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相似文献   

14.
晚会是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在全校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有效地促进第一课堂教学.英语主题晚会--"感恩的心"是特色晚会,集思想、教学、娱乐于一体,起到活跃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希 《现代英语》2021,(8):23-25
本研究探讨了在特定的英语媒介教学语境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学习给养的感知,承认了语言生态视角在洞察语境因素和感知给养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的益处.它增加了对一个研究不足的问题的实证理解:学生如何感知教师的教学语言使用和课堂活动有益于中国文化英语学习.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为"推动式"和自主输出创造大量机会的活动中...  相似文献   

16.
职业中学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在提高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和能力的过程中,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活动,正是实现英语学习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本文浅谈了支持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的理论依据、具体形式以及实施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是每个大学生必不可少且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同时对于理科院系学生更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结合理科院系学生在专业上的特点,阐述了其大学英语学习的问题.并透过这些问题提出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真正把学习者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把英语学习从"纸加笔"转变成"一种快乐的游戏",从而让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改变目前理科学生语言能力较差的现象.通过这种探讨,更加明确教师的责任,使其认识不断学习、提高自我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8.
英语阅读不仅仅包括课内阅读,也包括课外阅读.嫁接"绘本"与"教材",实施融合式的英语教学,能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助力学生的英语学习延伸、拓展.作为教师,要主动融入绘本、应用绘本,用绘本驱动、补充、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融合式"英语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在听、说、读、写交际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由此可见,英语新课程强调语言的实践性与活动性."活"就是培养学生把文字活化为有声有色的新话语,把教材内容活化为生活实际,把学习活化为交际;"动"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强调身体各个部位参与运动或活动,这点对于生性好动的小学生来说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20.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诸多因素中,课前预热活动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英语课堂而言,在一节课的开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上课开始思维就处于一种亢奋状态,无疑是给学生创造了一种最佳的课堂氛围,使一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