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风又绿江南岸”系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传说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仔细斟酌才确定下来。首先用“到”,后来改为“入”、“过”、“满”等字,都认为不好,改了十几个字,才最后定为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选编了王安石脍炙人口的作品《泊船瓜洲》。《泊船瓜洲》被千古传诵,其中的“绿”字功不可没。 据传,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他从“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出”这句诗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绿”字成了锤词炼句的典范,也被称为全诗的“诗眼”。  相似文献   

3.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文章的传统经验。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将《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先后改为“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定为“绿”字,被传为修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写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人们常提及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好在生动、形象,把春风吹拂、草绿花香、一派生机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绿”字中蕴含着诗人对春天来到的欣赏之情。如用“来”“到”等词,只是叙述不能收到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效果,也难以勾起人们的联想。  相似文献   

5.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为表达他对钟山的怀念之情,曾写了一首《泊船瓜州》的绝句。诗中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本来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是“使之变绿”之意。一个“绿”字,就把春风带来的景象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了。“绿”字之妙,不言而喻。而据记载,王安石开始并不是用的“绿”字,而是先用“到”字,又用“过”字,再经过几十次的改动,最后从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诗句中得到启发,才用了这个“绿”字。这首诗流传至今,不能不说和“绿”字的锤炼运用有极大的关系。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凡不朽的名作,都做到了…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之妙,可谓是人人皆知了。“绿”字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它借助于颜色,把本来看不见也极难捕捉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南,一片新绿,使我们  相似文献   

7.
提到炼字的典故 ,人们往往联想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比“到”、“入”、“满”等字妙 ,妙在何处?究其根底 ,用“绿”字是一种超常规思维 ,蕴涵了“到、入、满”等字的含义 ,并且直指春风吹遍江南所带来的结果———绿 ,创造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意境。这也是一种创新。同一种种子埋到土壤里 ,结果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可能长成大树 ,有的可能长出嫩芽而后夭折 ,有的也可能因为缺水或人为的破坏不能发芽。但同一种种子的生长机理却是一样的需要水份和养料。一堂课如何判断上得成功与否?有人会从教师是否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去评…  相似文献   

8.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写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据有关资料记载,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最初作“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最后才选定“绿”字。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尔。此意学人  相似文献   

9.
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相似文献   

10.
《泊船瓜洲》这首诗,作者王安石因“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几易其字,而传为美谈。教学时,我想试试学生是否能体会到“绿”字用得巧妙。师:在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个字或哪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生:我认为“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用得好。从京口到钟山隔了几座大山,路  相似文献   

11.
讲授诗歌要注重赏析字句。诗歌讲究“炼字” ,古有“吟成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之说。人们常提及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 ,好在形象、生动 :把春风吹拂、草绿花开、一派生机的景象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绿”字中含蕴着诗人对春天来到的欣喜之情。如用“来”“到”“吹”等词 ,只是叙述 ,仅仅是把春天到来这一现象客观地叙述出来 ,不能收到以情动人 ,以形象感染人的效果 ,也难以勾起人们的想象与联想。作者用“绿”字是经过了反复推敲、锤炼的 ,这就是“炼字”。“炼句”即锤炼句子 ,古有“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之说 ,…  相似文献   

12.
【教学片断】师:“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曾改过多次,同学们大胆地想想看,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吹”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到”字。生:作者可能用过“满”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入”字。师:据传,诗人先用“到”字,又改为“过”字,再改为“入”“满”字,经过十多次修改,最后才决定用“绿”字。大家仔细品味品味,这些字各有什么好处?同学们可以前后桌商量商量。(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相似文献   

13.
李军 《广西教育》2011,(29):47-48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表现了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  相似文献   

14.
浅谈通感     
文学作品以形象诉之于人的感官而发生感染力量.形象愈逼真、愈鲜明、愈丰满,它的感染力量也愈大.“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古今传诵的名句,“绿”字之所以比“到”、“过”等字好.就是因为“绿”,字除了使人感到春风骀荡和煦之外.还使人看到鲜艳的颜色,一片嫩绿,耀人眼目.“僧敲月下门”的“敲”字之所以胜于“推”字,也是因为它不仅使人看到幽居门前,明月之下,携杖而来的身影,而且在寂静的夜中,听到了清脆的敲击声.这种声音,响彻郊野,是能给人极深刻的印象的.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名满天下。“绿”字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炼字的典范。据南宋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绿”字是改了十几次才选定的。但选定“绿”字时,王安石自己得意吗?  相似文献   

16.
修辞活动同话语信息量有什么关系?还是从一则修辞老例谈起吧。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向为世人所称道。据洪迈《容斋续笔》透露,用“绿”字之前,曾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绿”。足见诗人炼字的匠心!后来各家讲到词语锤炼,几乎都要援用此例。有人认为,这儿的“绿”同“到、过、入、满”虽不是同义词,但却构成了同义关系  相似文献   

17.
历代论诗,讲到“诗眼”、“炼字”,几乎都要例举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以为句中的“绿”字用得极好,堪称妙绝。宋人洪迈在他的《容斋续笔》卷八中说:此句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今人周振甫在他的《诗词例论》专著中也引用了洪迈的评说,且称道不已,说“又绿”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能“唤起我们的联想”。一般语文教师也认为句中的“绿”字是王安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句子中,能使全句皆奇的画龙点睛的字就是句眼。例如宋祁的《玉楼春》写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不仅使读者获得视觉的感受,而且还使读者得听觉的感受,“闹”字便是这句的句眼。又如宋朝王安石的一句名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绿”字,不仅写出了春风的行踪,而且还写出了江南的神韵,“绿”字便是  相似文献   

19.
查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15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并引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8“诗词改字”条下所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改字情况:“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自古以来,这条笔记成为王安石作诗精于炼字的范例。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又”字,最早应为“自”。  相似文献   

20.
汝伟斌 《学周刊C版》2010,(11):204-204
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起初诗人把它同“到、过、人、满”等词作过比较,经过反复推敲才定为“绿”。原因就在于“绿”是反映色彩的,具有色彩美,能使读者产生联想,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片江南春色,意味无穷。其他几个词语无色彩感,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