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损”是春秋道家以“道”修身达到“无为”境界的重要途径。“清静”是一种做人和治人的原则,也是为道以“道”治国的最高境界。统治若能清康恬淡以自守,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真正为“民之父母”,天下才能安定,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2.
博览     
老子教育思想阐释 老子的教育思想散见于《道德经》各章中,是以“道”为统率的,“道”就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自然是最和谐、最美满、最长久、最安乐的。它生养了万物,又是万物最后的归宿。老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1.三个教育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正面教育。老子反复强调要“以正治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如静而民自静”。老师诚实谦逊,学生自然诚实端正。第二个原则是立足于当下。也就是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三个原则是“有名知止”。知  相似文献   

3.
老子、庄子生态伦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和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人等万物产生的根源,存在的依据,道的本性又是“自然”的,所以,他们认为万物应该顺应自然而不违背自然,即“无为”,这实际上就是要遵循天人和谐的原则.老庄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从“道法自然”出发,主张“知常”、“知止”,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重要思想主张,也是《老子》的核心概念,其根本认识就是要人们承认客观规律的真实存在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遵守这一规律。老子所谓的知常、知和、知足、知止等思想认识,就是遵循这一规律的伦理价值观体现,与其反“伎巧”、倡“无为”的社会实践观相结合,其结果必然是对自然无为、和谐共生社会的美好憧憬,即所谓“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从而最终完成了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逻辑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5.
一、课堂无为管理的特点“无为”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和处世策略,它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体现了老子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周王室日益衰弱,诸侯争雄,战乱不休,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变革之中。面对诸侯暴虐、强权纷争、民不聊生的景象,老子认为社会上的一切纷扰祸乱都是由统治者“有为”造成的。因此他提出“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主张。老子提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事物发展态势,尊重自然规律,其目的是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立身处世的态度,“无不为”是不…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治道是以自然道德之质与社会仁礼之文的对立为理论根据,本文也以质与文的对立为切入点,探讨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基本涵义和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老子认为社会仁礼之文是对自然道德之质的破坏与消减,因此主张尚质去文,以法自然、不妄为和清静简政、不扰民为“无为”的根本准则。统治者和管理者的“无为”是整个社会全体“无不为”的前提。老子治道虽有将自然之质与社会之文绝对对立的局限性,但“无为而治”、尚质去文的思想中蕴含着君民平等、民众自治和统治者与管理者应遵循社会自然之质,尊重自然秩序,强调治道的客观规律性等对现代社会仍富有启发性的积极意义,以及与现代化系统论相通的系统管理观念。  相似文献   

7.
一老子的救世方略,其自本精神就是通过实践“无为政治”使社会达到一种理想状态,即“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小国富民”是老子的政治理想,在老干眼中,就是所谓“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虽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除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江八十章,下引此书只注篇名)的社会状态。这就是说,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是一幅废弃一切物质文明的单调图画,在这幅画面里,标志着物质文明的“什伯…  相似文献   

8.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一所学校,只有和谐才能发展,也只有和谐才能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楼向红 《文教资料》2005,(36):83-84
胡适撰文指出:中国人总是生活在子虚乌有的歌舞升平和福禄梦幻之中,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他们只有乐观主义,没有悲观主义,只有喜剧,没有悲剧。而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君王思想导致了文化的悲剧意识。“发乎情,止乎礼”。在这样的“天理下”,知识分子只能用佛教的“空灵”来超脱, 用山水来寄情,用春秋来咏叹,然后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用“先天下之忧而  相似文献   

11.
民本思想≠民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金萍 《历史学习》2004,(10):17-17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代,民本思想就已经出现。《尚书·五子之歌》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把人民与社稷联系在一起。到春秋末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发展了三代以来的民本思想,提出仁政、德治的政治哲学体系,要求统治者应爱民、养民、利民、富民,他在《论语·为政》中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荀子曾引用孔子的话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名言,认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君、大臣要施仁政于民,要…  相似文献   

12.
郭象的政治哲学可称为无为论,他把无为解释成自为和不为,即自尔而为、无心而为。落在人事政治上,就是“各当其分”,各在其位,位称其能,能尽其职。他主张君道无类则臣道有为。 君主重在用人而不在于亲事,贵在能用天下之才而不求自己必是天下之才,不应以一己正天下而应任物自得,同时应保护农本。“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即克服了矛盾冲突的最高和谐,是郭象玄学的终极价值理想。郭象以“独化”说论证无为政治,认为事务各自独立的变化发展构成了世界的原始和谐,政治的运作因循独化之理,就能复归于和谐。  相似文献   

13.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一个专有名词,不能照字面直译作“没有作为”,或误解为“无所谓”。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是有机联系、互动共进的。和谐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发展”,而“和谐”是为了发展营造良好的主客观条件;和谐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科学、协调地发展;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全面地兼顾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发展。只有兼顾其它方面,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使中国社会达到一个和谐、健康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5.
<正>"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并提出无为才能无不为,即按事物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就会取得成功。这里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管理者不过多地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创造力,以自我实现。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接受学习知识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在清末把西方社会同中国三代盛世相比附说和西学源出中国说是两种类似的流行看法.前说为后起,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尚等方面,是要求变法的早期改良派提出的,反映了对西方强盛原因认识的深化.具体说来,在议会制和民主方面,认为“西国以公议堂为政事根本,既有议院,君不得虐民,而民自忠于奉上,猗欤休哉!此三代以上之遗风也”(郑观应).薛福成更明确地肯定“中国唐虞以前皆民主也”,舜之时拥戴有德者为君的做法“皆今之民主规模也”.  相似文献   

17.
从系统的整体性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可知:“知行合一”是一个由目的、手段和根据构成的有机整体;知行的本来体段就是合一的,而语言的遮蔽、私欲阻碍和析心理为二的剧场假相,使得知行分离,这三者都背离了“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的要求;个体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在事亲事君、交友治民等具体实践中,通过致良知的努力,体认知行合一的真谛,为善去恶,成就个人的德性,这样才能实现安天下之民的目的。从系统的层次性审视阳明哲学可见,阳明虽然看到了个体的知和行、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心的社会性和个性、道德的自觉和自愿、为学和生活等两两之间,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受时代所限,其伦理学说系统仍然只有社会关系和伦理政治两个层次,缺少了物质生产这个根本层次,故其知行合一说的深度和说服力不够。  相似文献   

18.
有论者认为,孟子仁政思想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一切为人民而政治,统治者的利益从属于人民利益之下,是君服侍民。其实,孟子提倡实行仁政,其目的是为了君王能够保有自己的国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提出要让民有基本生存的条件,能够活下去,首先要让民有足够的土地可以耕作。其仁政措施主要体现在征税政策上。但他明确表示,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统治者的根本利益要得到保证。孟子认为,亲亲是比仁民更高层次的关系和原则,当两者冲突时,仁民让位于亲亲。孟子所反对的诸侯间为争夺土地而进行的战争,与他所倡导的仁政并不一定是对立和矛盾的,其目的都是维护统治者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孙膑战国时杰出军事家。齐国人,是春秋时期著名兵法家孙武的后代,原名孙宾。少时,曾与魏人庞涓同从鬼谷子先生王栩学习兵法。庞涓任魏国将军后,忌其才能,把他骗至魏国,构陷罪名,处以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又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臣淳于髡秘密救回齐国,齐威王用为军师。孙膑认为“举兵绳之”、“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是战争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目的。孙膑对孙武的“知彼知己百战百胜”的军事思想作了补充和发挥。他强调在战争中,要具体分析敌我双方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做到“知天”“知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其敌之情”。在战术上,他主张“营而…  相似文献   

20.
每月作文题     
《语文教学之友》2014,(1):F0004-F0004
近来社会上发生的恶性事件,使和谐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社会安定和谐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旨在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老子更是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关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古人所设计的大同社会理想,带有乌托邦的性质,但它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境界,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追求以人际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目标。人们始终相信和谐的局面是美丽的,和谐的力量是无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