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一语如何解释,近年来聚讼纷纭。《古代散文选》上册注:“轼,车前的横木。人立在轼后,可以把手靠在轼上。轼较高,登轼可以望远。”①这条注释可以说代表了传统的看法,即认为“轼”是名词,在句中作动词“登”的宾语。但前几年有人著文反驳,说“轼”仅是“手握的一根木棍,不可以站脚”,这“轼”是名词用如动词,是“凭轼”的意思,而原句的标点错了,应改为“登,轼而望之”才对。②新近出  相似文献   

2.
“登轼而望之”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一文中有“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几句.今人对其中“登轼而望之”解释不同,一种认为此句中的“轼”是名词,作“登”的宾语,“登轼”是登上车前横木的意思.另一种认为“轼”是动词,“登轼”是连动关系,即“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郭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一版)在“登”后专门加了标点.哪一种更符合情理呢?我认为“登轼”解作动宾关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更准确.首先,从古战车的规格看,“轼”是能够登的.《中华大字典》解释“轼”为;“古代车厢前面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术,有三面,其形如半框,也作式.”清人戴震在《考工记图》中说:“式中较皆车栏上之木,周于舆外,非横在舆中.较有两在两旁,式中有三面.”《周礼·考工记》上说:“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叁如一,谓之叁称.叁分车广去一以为遂.叁分其遂,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其下郑注:“兵车之式,深尺四寸三分寸之二.”据此可知古代兵车的式,车厢前面的长六尺六寸,两旁的各长一尺四寸多.(均为古代木工尺)车轼的高,《周礼  相似文献   

3.
“登轼而望之”的“轼”怎么讲?所有的字典、词典、古文选本、大中学教材都解释为“车前的横木”。其实不是。本文认为,轼是车前的曲木.呈圈椅形。这是一。“室如悬磬”的正确释义应该是什么?磐是怎么个悬法?是横悬还是直悬?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横悬。本文则认为是直悬。这是二。  相似文献   

4.
《山西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载苏耘同志的文章《曹刿是否下车》,认为《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一句,表明曹刿没有下车。理由有二:一,战场形势紧张,不便下车。二,前一个动词“下”表示的是后一个动词“视”的情态,而不是连动式。我认为曹刿肯定得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曹刿当时的动作。如果曹刿只是在车上往下看辙印,“登轼”就必然是曹刿登上战车的车前横木了。而这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直是这样翻译的:(曹刿)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  相似文献   

6.
古时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读起来很费力,甚至误解。所以读古文得先学会断句,断句也不容易,有些句子的断法至今仍值得商榷。如中学语文课本《曹刿论战》有个句子“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就有疑问。“轼”是车上的横木,打仗那么紧张,曹刿站在横木上观风景吗?显然该句应断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一句的意思是上车后,扶着横木望齐军败退。可见古人读书很费劲。到了汉代,才发明“句读符号”,即语意完整的一个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小段为“读”(音dòu),宋朝始用“,”“。”来表示句读。明朝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  相似文献   

7.
苏洵在给两个儿子取名时颇费了一番苦心。为这取名事,他还特地写过一篇《名二子说》。他在文中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轼”,车前横木之谓,作凭靠瞭望用,论重要性,自然不比车轮、车辐、车身,但缺少它,就不是一辆完整好看的车子。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只能作“外饰”,要当个有用的人。“辙”,车轮子在地上碾过的痕迹,久之即成车道。论车之功劳,自然不会联系到辙,然而发生了车仆马毙的祸事时,同样不会牵连到辙。以“辙”为名,就是希望儿子将来既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又不会惹祸。瞧,长辈对后嗣期望之切、考虑之详,全融…  相似文献   

8.
对《曹刿论战》一文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的解释,不少人说是(曹刿)“向下看了看齐军败退后留下的车印,又登上战车前最高处的横木上,远远眺望溃退了的齐军”.我颇怀疑。按照事理推断,(曹刿)向下看看齐军败退后留下的车印,尚合于事理;但站在战车前最高处供乘车人扶手用的横木上,就大不合事理了,因为要站在供  相似文献   

9.
《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以下简称《春译》)于在春先生翻译,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已出四编,每编印行二十余万册,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春译》之撰,不同于一般的古文今译,因为它“译文语言用普通话,尽量做到口语化规范化”,“是一个新品种,是一种新工艺”(见该书“出版说明”)。它不但有助于一般读者学习文言散文,而且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考,于先生希望该书“经受社会的检验,接纳群众的批评”,所以笔者仅就浅见所及,提出几例与译者、读者共同讨论,以求得正确的理解。 一、“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春译》:“他下车去察看了齐国战车的车辙,又爬上车杠了望了敌人的队形”(第3页)。句中“下”字不是动词“视”的状语,本身也是动词,译为“下车”是正确的。下车子后,自然还要上车才能追逐齐师,故“登”字,应译为“上车”才对。“轼”字是车箱前扶手的横木,译为“车杠”,不确。“爬上”轼木察看,真是悬乎的耍杂技动作了。 二、“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春译》:“把它扔到渤海的尽头去。”(21页)何谓“渤海的尽头”?是此岸还是彼岸?以“尽头”释“尾”字,不当。郝懿行《尔雅义疏·第十二释水》:“尾犹底也。”渤海之尾,应是渤海海底。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本《曹刿论战》一文中有这么一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与之配套的参考书以及其它教学参考资料,甚至是不少辞书,都是这样翻译的:“(他)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的战车滚过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遥望齐军撤退的情况。”笔者认为这样翻译可能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我们还可以这样翻译:“(他)向下看了看地上齐军的战车滚过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遥望齐军撤退的情况。”理由有二。  相似文献   

11.
苏轼(1037-1101)作为北宋时期一位博学多才的大文豪,雅号特别多,在古代文人中堪称第一。了解这些名号,对于了解他的生平思想、学习他的诗文不无裨益。 名--轼。"轼"乃古代车辆设在车厢前凭倚的横木。少了轼,车就不能发挥"凭轼而观"的作用。他的父亲苏洵给他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忠于职责的人。  相似文献   

12.
文言词“以”作其他词用时都比较容易辨认,最难辨认的是“以”字在一个句子里究竟是作动词还是作介词。究其容易混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字不论作动词用还是作介词用,它后面都可以带宾语,形式相同。但是,只要我们弄清“以”字作动词用和作介词用的不同意义与各自的特点,便可以正确地辨认它们了。下面试作略析。“以”字作动词用,主要有两种情形。一、“以”字在句子中作唯一的动词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认为”“用”等,可以作谓语,并有宾语。如: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课本对蒲松龄《狼》中的“隧”一词作了这样的注释:“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初语一册237页)显然,课本把“隧”看作是“名词用如动词”了。笔者认为,这个“隧”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而是名词作状语。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八年下半年起在全国各地试用的部编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中有《曹刿论战》篇。由于对其中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句理解不同,标点就各异,在运用电化教育时所画的有关场景自然也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准确性。怎样正确标点“登轼”句?我们认为,既应正确理解古代“轼”的含义,又应细玩“登轼”句上下文的文义,还应根据《左传》作者在使用动词“下”、“登”时的行文习惯。前两点,《中国语文》一九七九年第一期陈富槐、彭延铭同志已有所论述。本文打算着重分析《左传》  相似文献   

15.
文言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现代汉语时有着固定的公式。这种名词作动词用的现象,可分为作一般动词用和作特殊动词用两大类,作特殊用,又可分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对动用法、为动用法、给动用法。用法不同,译为现代汉语的公式也不同。第一、名词作一般动词用译为现代汉语的公式一、物名词和器官名词作动词用,兼表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时,译为现代汉语的公式是名词“用” 名词 动词。如: 1、“驴不胜怒,蹄之。”——蹄,器官名词,作动词用,兼表“驴”的战斗工具,“用蹄子踢”。 2、“范增数目项王”——目,器官名词,作动词用,兼表范增用的工具,“用眼看”。 3、“尉果笞广”——笞,板子,作动词用,兼表“尉”对付“广”使用的工具,“用  相似文献   

16.
郭锡良先生主持编写的《古代汉语》所选《左传》庄公十年长勺之战“登轼而望之”作“登,轼而望之”这样读似不无可商之处。此处,“登轼”实不能拆开读,“轼”不但可以登,而且必须登。据《周礼·考工记·舆人》载,“轼”是镶在车厢前部墙板上的木条,(参见戴震《考工记图》)一般供人凭扶,作战则成为登高望远的凭借。(见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吕氏春秋》中即有“登轼”的例子:“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杀,吴王患之。要离曰:‘臣  相似文献   

17.
动词“be”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词,它具有与其它动词不同的特殊的变化形式,并且在英语中用得非常广泛。“be”动词特殊的八种变化形式决定了它特殊的语法作用。be用作助动词,be用作半助动词,be用作联系动词以及be用作实意动词四个方面不同的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一、“以”字用法索源。“以”(),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作ued”,像把形。金文作像人用。《说文》:“以,用也。”《玉篇》:“用也,意也。”因此,它的本义是“用”和“认为”的意思,动词。在古汉语中,“以”的常见用法是作介词,使用频率高,仅次于“于”。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虚化来的。当句子中的“以”带有宾语(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并且它的后面又有谓语Z心词(主要是动词)时,它便与所带宾语组成介宾词组作谓语中心词的状语,有时用在谓语中心词后作补语。这时,它就退居为句子的次要成分,由动词虚化成了介词。“以”…  相似文献   

19.
在《易经》中,“用”是一个用法比较特殊的词。《易经》中的“用”共出现58次,分别用作助动词、动词、介词和连词。其中作动词的“用”,有“使用”、“任用”之义。从配价结构的角度对《易经》动词“用”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探索了“用”的发展演变轨迹,也以此来见证《易经》在语言运用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围绕“登轼”即“凭轼”这一新解之辨正,首先着重考明往昔对古轼制的误解以及古轼真形,论定古轼之可登与易登;接着说明“凭轼”即“伏轼”,与文中叙写远眺的“登轼而望”相互矛盾;之后,否定了“曹刿是坐乘于车”与“手扶轼木观望”之说,从而辨明了“登轼”即是“登履轼上”的意思。最后连带说到上句:“下视”又指“下车观看”;下句“轼”词动用特指“伏轼致敬”,“登轼”无此用意,不能点开释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