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辽宁省拳击后备人才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法对辽宁省拳击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如下:①辽宁省拳击后备人才培养单位主要集中在11个市的体校和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校,后备人才培养的梯队建设整体较好,但各市运动员的数量及训练年限差别较大;②辽宁省拳击后备人才的级别布局缺少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考虑,存在着选材难和选不到好材等问题;③运动员的训练动机主要来自主体兴趣需要,每年参加比赛次数偏少;④培养单位领导及运动员家长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都比较重视,但运动员对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2.
远航 《体育世界》2011,(6):48-49
本文从广西游泳后备人才训练具体情况调查入手,对广西游泳后备人才参加训练的动因进行分析,了解广西游泳后备人才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情况,进而对运动员家长对子女参训问题的调查。根据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划分训练阶段、抓紧对各个生理敏感期、打好耐力基础、注意训练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解决好学训矛盾。对游泳后备人才的训练做到"以人为本",培养运动员主动学习、积极训练的态度,提高游泳后备人才的成材率。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单位仍以各级各类体校为主,后备人才队伍规模太小,是当前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中2个最明显的特点。造成这种现状的症结在于培养目标单一,法规制度不健全,资金来源不足,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障欠缺等。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为:培养单位学校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机构协会化。对策为: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有计划分步骤推进体制转轨,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完善运动员人才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播种希望,期待飞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0月21日至11月5日,排球运动管理中心训练部首次组织了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女排训练营活动,来自北京、天津、沈阳等省、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十二支队伍141名运动员和24名教练员云集秦皇岛体育训练基地,共同度过了半个月的时光。通过训练、比赛和交流,这些肩负着中国女排未来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经受了一次难得的锻炼和提高。举办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贯彻落实排球项目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促进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训练质量,为国家输送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 另一方面,本次活动也是对中国女排后备人才的一次检阅。除4个基地因故未能参加外,16个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中有12支队伍参加,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女排后备力量的现状。通过对参加这次活动的每个运动员身体素质及技战术水平的测试,让人们看到中国女排在2012乃至2016年奥运会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上海游泳项目后备队伍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全市12所游泳学校运动员、教练员及训练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存在低年级运动员训练时间偏多、运动量偏大;高年级运动员训练普遍不足地;二、三线全面技术、耐力等基础训练抓得不够;竞赛制度有缺陷,训练与文化学习的有矛盾、人才流失等现象,影响了上海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笔者对此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英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从英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机制、培养机制以及后备人才保障机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现阶段英国政府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机制主要为以英国运动理事会和英格兰运动理事会为主导,各单项协会、学校以及俱乐部等共同管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有学校化和社会化两种模式,呈金字塔形,逐级向上输送。在后备人才保障机制中,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彩票基金以及社会赞助;教练员的培养主要有《训练指导认证计划》(UKCC)职业教练员认证计划的保障;在培养精英运动员的过程中,与训练相平衡的文化教育以及完善的职业规划体系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指导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参加2012年8月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训练营活动18支高水平后备队伍223名运动员的年龄、训练年限及部分身体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其身体形态的现状与发展规律,为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的训练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年龄小,训练时间短;不同专位的后备人才身体形态符合一般意义上排球运动员的专位身体形态特征。因此要抓住排球训练的"黄金定律",紧密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的生长发育特点,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向更高层次的运动队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转项训练现象作为选材的一种特殊形式已经逐渐存在于运动训练过程之中.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相关研究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即教练员的绩效与利益分配,数据分析系统的构建,多元统计技术的运用,后备人才匮乏与转项的关系.为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科学选材,提高运动员人才流动的效率,优化运动员的人力资源配置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起了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三级训练网”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即以“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为指导方针,包括以体育传统学校和中小学运动队为代表的初级训练形式,以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运动体校为代表的中级训练形式,以国家集训队和各省专业队为代表的高级训练形式,建立的一种层层衔接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这种体制以独特的资源整合优势确保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超常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广东省市级体育运动学校、县级业余体校、省级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广东省篮球单项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的篮球教练员和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广东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培养单位、教练员、运动员的现状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市场交流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市场学、社会学等理论,从实地调查着手对上海市竞技排球部分二线、三线运动员的交流现状,交流动机、择业意向及后备人才参与市场交流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针对上海市竞技排球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在政府宏观调控前提下,排球后备人才从半市场交流逐步向市场交流 过渡、最终实现人才流动和配置以市场为基础的目标模式,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竞技排球或其它体育项目后备人才的交流提供相关参照。  相似文献   

12.
金小岳 《游泳》2009,(1):33-35
跳水运动员选材的正确与否与将来运动员能否成才,或成为优秀的跳水选手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运动员的选材是运动训练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必要课题,也是培养优秀后备人材及训练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关键课题和关键环节。本文拟从分析跳水项目的特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要求、心理素质要求入手,探讨运动员选材方法及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3.
6周浅水跑训练对有氧能力及1500 m跑成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晖 《中国体育科技》2012,48(5):87-91,115
水中跑是水中有氧训练的主要方式,目前常见的形式包括深水跑、浅水跑和水中跑步机跑.通过对18名大学生运动员为期6周的浅水跑与陆上跑有氧训练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浅水跑训练是一种低冲击有氧训练方式,与陆上跑动作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产生与陆上训练相媲美的心肺反应,改善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维持其陆上跑成绩.对于运动员来说,水中跑有氧训练不是一种附加的训练刺激,而是以恢复或预防受伤为目的,既可避免过度训练或损伤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可作为日常训练的辅助/交叉训练,弥补陆上有氧训练的不足,为健康运动员及进行康复性训练的运动员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少年体育训练》2014,(1):132-133
<正>2103年8月1日~10日,全国中长跑项目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训练营在河北秦皇岛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基地举办,随后2013年8月15日~26日,2013年全国竞走项目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及后备人才训练营在沈阳体育学院举行。两次训练营旨在加强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强化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基础训练,抓好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技战术、心理、意识和作风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各队队员进一步建立了正确的田径技术概念、提高了自身的田径素养;年轻的教练员提升了执教水平;同时发现选拔了一篇有培养潜质的优秀田径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目前湖北省小轮车运动员的现状及选材进行调查与分析,拟初步构建湖北省小轮车运动后备人才的选材体系,形成系统的小轮车运动的选材理论,为优化选材提供科学有效建议。采用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测试法,以湖北省小轮车运动员个案研究分析为基础,依据运动员训练的实践经验与运动成绩相结合,对运动员从哪选、如何选、怎样选的问题进行深入探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得出结论:1.湖北省小轮车运动员甄选模式有待改进;2.湖北省小轮车运动员的后备生源渠道狭窄;3.湖北省小轮车运动员的选材训练形式单一。  相似文献   

16.
林伟 《体育科技》2011,32(3):41-43,69
影响我国竞技田径运动发展的制约因素有七个方面:优势项目不突出、缺乏集团优势;男女运动员成绩的不均衡现象;我国田径运动员培养体系不完善;后备人才贡献不足;宝贵训练经验缺乏科学验证和交流;教练员队伍建设现状不佳以及对竞技体育理解的偏差。  相似文献   

17.
花样滑冰是我国参加冬奥会的优势项目,随着老运动员的退役,后备人才培养不足的矛盾凸显.现役国家花样滑冰队一线的运动员70%是黑龙江省培养的运动员,黑龙江省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花样滑冰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花样滑冰项目后备人才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花样滑冰运动员储备在减少,2014年度黑龙江省全国花样滑冰项目注册运动员比2013年度减少了8.9%;黑龙江省花样滑冰13岁以下运动员后备梯队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提示低龄儿童花样滑冰运动员有减少的发展趋势;教练员队伍具有年龄小、执教时间短、职称低的特点,教练员队伍出现年龄断档;运动员平均每天冰上训练时间过短,参加比赛机会少等.建议花样滑冰后备人才培养应与大众体育、体育经济相结合,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加强俱乐部的多区域建设;花样滑冰运动项目发展和基础训练阶段必须与学校相结合,保证后备人才资源库输出充足和运动选材的质量;增加业余体校的经费投入,加强教练员的学习与交流,促进黑龙江省花样滑冰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2013年女子冰壶世锦赛的比赛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子冰壶队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竞赛心理不成熟,后备人才严重匮乏等因素,是致使技战术水平下降和成绩下滑的主要因素。认为科学、系统的训练是掌握技战术的基础,加强冰壶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提高竞技运动成绩的有力保障。建议政府加大投资,提高专业冰壶运动人才水平和加强后备人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了解冰壶最新动态,进行科学训练;增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竞赛心理承受力,为我国冰壶运动员发挥良好的技、战术风格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运动训练是人们有目的地控制运动员的训练以争取运动能力按预期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千百年来,人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近四十年来,一方面,由于全人类范围内信息交流的大发展,使实践经验的筛选、提炼工作的效益性有了很大的进展:另一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和运动训练工作的实际需要,从将综合素质教育思想融入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重要性入手,论述了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动训练与德育、智育、心理教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的辩证关系。在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运动训练中,必须激发青少年运动员刻苦训练、攀登运动技术高峰的内在思想动机并化为自觉行动;必须启发青少年运动员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智力运用,培养具有智力教育支持的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不仅要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具有过硬的运动技能,更要培养其具有出色的心理能力;引入美育,促进青少年运动员身体机能协调发展,激发青少年运动员创造美好事物的热情和力量;通过劳动教育,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学会发展等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高水平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