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潮以御外、强国、改革、进步为主旋律,经历了四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新的时代特色和阶级特征,形成了结构复杂、层次繁多的近代爱国主义思潮,并从一个浪潮走向第一个浪潮。鸦片战争后的经世、洋务、维新、革命等社会思潮,无不首先作为蕴藏着爱国主题的社会思潮出现。  相似文献   

2.
晚清经世思潮兴起于晚清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重要时期,经世思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为民族的生存危机所决定,该思潮具有启蒙性、实用功利性和批判性;在近代中国转型历程中,开创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先河,启动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走出中世纪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洋务思潮与王船山政治思想在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一脉相承。洋务思潮汲取了船山经世致用论、西学中源说、体用论、变法观、尊王攘夷论的思想精华,摈弃了船山政治思想的一些糟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近代资产阶级色彩的启蒙思潮。  相似文献   

4.
简论洋务思潮孙少艾洋务思潮是十九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股历时三十余年的全国范围的学习西方,谋求中国近代化的思潮。它上承鸦片战争时期的经世思潮,下接戊戌维新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仅就洋务思潮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趋向作一粗浅的论...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的重商主义思潮是在有识之士探索民族自强之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地主阶级经世派、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活动中萌生重商意识;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明确提出“商战”主张,其“以商立国”、“商战固本”的思想大大丰富了重商主义的内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定为工国”及清末新政时期的经济改革举措。标志着重商主义思潮的形成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派思想的关系,学术界意见很不一致。在19世纪60至90年代初,中国社会出现和存在一种新思潮,这就是洋务思潮,早期维新思想和洋务派思想构成了这个思潮的左右翼。  相似文献   

7.
国民性改造思潮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人对于国民性改造的思想,萌芽于鸦片战争前后,到20世纪初成为富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并一直延续至今。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显示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本文所考察的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背景与思想渊源、以及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戊戌维新作为一次爱国救亡、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席卷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思想、观念的层面上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一面启蒙之窗。作为具有中国现代意义的“启蒙思潮”,其来源极其广泛。经世致用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及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等多种社会思潮集结性的涌现对维新变法思潮的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思潮自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西方传入中国,揭开了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序幕。由此迄于20世纪初年,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社会主义”的中文译名,是这一思潮在中国社会展开的初始时期。社会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有一个突出特点:它是作为求强致富、维新改良、社会革命的附属物被传入中国的,其时它虽不能等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但又包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若干内容。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展开,不仅刷新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面貌,而且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方向增添了新的内容,尤其是在文化上突出了中国社会处于近代阶段与水平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年兴起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新途径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在国外思想影响和19世纪下半叶一些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思想启蒙家们批判了存在于国人身上的种种劣根性,大力提倡新的国民意识,积极探讨了“新民”的途径与方法,并把理论探索付诸实践。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表明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感",作为社会上的广义的"仁人志士"通常所抱有的庞大的"社会责任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意义,其整体上的思想质地,既有现代性与传统的贯通,又有西学特色与民族文化要素的结合,属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种新气象。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进步知识分子群体中,胡适是最有清醒的、自觉的和鲜明的"文化使命感"的一位,他对于"文化使命感"的反复提出(从"为国造因"到"再造文明")及其践行,实质乃是一种"文化报国",即从深沉的爱国主义立场出发,本着对世界文化潮流的把握,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包括文化国情),而立志以个体的社会文化活动,报效于民族和国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整体的思想文化建设,又集中表现为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质)的一种可贵的努力。如果说有什么"胡适思想"的话,此即"胡适思想"的精髓;如果说有什么"胡适精神"的话,这同样是"胡适精神"的最具光彩、也最具深刻文化价值内涵的一面。其实际的社会影响,已经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从‘五四’开始形成的新文化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包括立场、观点、方法和具体学说两个层面的内容。前者是相对稳定的实质性内容,后者则是不断发展的时代性内容。在多元文化激烈冲突、多样化社会思潮泛滥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有“坚持真理标准”的理论勇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实践勇气,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3.
很多研究者在进行现代文学研究的过程中,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分析外国文学思潮所产生的影响上,于是,便忽视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个源头———民间文学。对于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以往的研究也主要是以社会剖析法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但是,如果将研究目光重新回到文本,可以发现,在这部作品的阶级斗争线索外,还潜伏着另外一层来自民间文学传统的结构,这个潜藏在政治话语"外套"下的民间叙事结构,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于当时倡导的左翼"文学大众化"一种自觉的响应,另一方面则是将作品表面上的那种枯燥的意识形态因素弱化,扩大了作品的接受范围,增加了作品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大众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重要的发展脉络。“五四”时期诞生的平民文学观念开启了一条对平民社会“启蒙 认同”的思想认知传统;1928年创办的《大众文艺》表现出“左翼”文化阵营内部对“大众化”问题的歧见;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众化”趋势加速向“左”转,“大众化”被等同于“普罗化”,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失。因此,五四至抗战期间现代文学“大众化”趋势的内部实际上具有一个“双重指涉”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与近代科学传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辛亥革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新的形势。科学传播的途径进一步扩大 ,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 ,传播的主动权已经从过去的外国传教士转入中国知识分子手中。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国人科学理念的更新与进步 ,发出了“科学救国”的时代强音。辛亥革命时期的科学传播不仅为仁人志士批判封建迷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国人中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科学思想启蒙 ,而且为革命派开展的反清斗争造了舆论 ,为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口号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晚清覆亡后,中国思想文化界、教育界在经过"五四"激烈反传统潮流洗礼后,逐渐形成一种倾向,认为君主专制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无法实行制度更新的罪魁,遂将社会转型与君主专制视为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进而将君主专制一棒子打死,缺乏历史的分析态度。事实上,从世界各国的转型实践来看,君主专制与近代社会转型并没有必然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关键在于统治者的作为。晚清政府的失败,究其原因,政事不足远大于政体不良。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总的来说是沿着由民本到民权,再到民主思想这一脉络发展的。但在进化的同时,又有回归的一面,主要表现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社会制度说成是中国古已有之,并用传统的民本思想来附会西方的民权和民主思想。在进化的同时伴随着回归,从而形成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一种奇特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不平等条约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向中国进行扩张及传统中外关系与西方近代国际关系相冲撞的产物。60年来关于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影响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作一较为系统的述评,从中总结研究特点,展望研究趋势,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不平等条约制度。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国的新闻宣传活动以报纸媒体为主要工具,办报人的思想观念在彼时社会思潮的裹挟下往往能在报到文章中寻得蛛丝马迹。通过从媒体显著性的外部元素来探究现代中国社会思潮在《解放日报》改版前后是否有显著变化,研究发现彼时从世界主义到民族主义的社会思潮变迁,综合体现在报道发生国家、消息来源、议程设置、报道方式、报道立场、社论文风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