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十七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这次起义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新的创举,把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斗争推到最高峰。起义军所提出的“均田”、“免赋”、及“平买平卖”等口号,就是这次起义的特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这些口号,正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土地高度集中;劳役赋税之繁重;尤其反映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高度发展。关于李自成起义军“均田”问题,很多同志认为“均田”是用来动员农民、组织农民有力的革命口号,  相似文献   

2.
姚雪垠的《李自成》从构思写作到全部出版,横跨“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及之后四个历史时段。其漫长的写作历程与戏剧性遭际,造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学史现象。重读《李自成》,既是对农民革命叙事工程的谱系梳理,又是对变革年代文学、历史与政治错综交结关系的深入挖掘、思考。  相似文献   

3.
一、李自成多种类、多层次的悲剧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悲剧作品。全书以明末清初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为主要线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革命运动的悲壮历程;也历史地再现出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行将倾覆的朱明王朝垂死抗争乃至毁灭  相似文献   

4.
李自成农民军何时占领河南全省?现在中小学通用教材历史编写组编写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学参考书》所附录的《明末农民战争大事年表》中说: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襄阳。河南全省及湖北大部地区归农民军控制”。(第119页)。此种说法,还见于解放后以及近几年来的一些论著之中。1953年出版的《中国农民革命史话》一书中说: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农民军“统一了河南,占领了荆襄”。(第352页)  相似文献   

5.
《李自成经济政策研究》(王兴亚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是作者多年研究明末农民起义的成果之一。本书以大量较为翔实的史料,分析研究了李自成在领导这次起义的过程中,提出的“均田”、“免粮”、“追赃助饷”、“割富济贫”、“平买平卖”等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系统  相似文献   

6.
~~农民英雄李自成@吕鸿群 @张新华~~  相似文献   

7.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一九四四年,伟大领袖毛主席为告诫全党要力戒骄傲,除列举了我党历史上几次大的骄傲失败的历史教训外,还指出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要“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今天我们重温毛主席的亲切教导,回顾明末农民革命的历史教训,对于当前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坚持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提起后来成为大顺皇帝的李自成,人们头脑里闪现出来的无疑是一个农民英雄形象。其实,在发动起义前,李自成是个下岗驿卒。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陕西米脂人。童年家贫,曾为  相似文献   

9.
关于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的死地,远在明末清初的一些史籍中就有不同的记载,以后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成了一个谜。《明末记事本末》、《平寇志》《明季北略》、说李自成死在黔阳罗公山,《罪惟录》,《何腾蛟传》说李自成死在辰州九宫山,《绥寇纪略》、《明亡述略》、《怀陵流寇始终录》、《所知录》、《西南纪事》和《明史〈李自成》》认为死在通城九宫山,而《烈皇小识》《通山县志》等则主通山的九宫山。近年来对于此事又有不少讨论,但归纳起来以“通山说”和“石门夹山为僧说”为最,现述如下。“通山说”最早记载李自成死地的是(清)和硕英亲王阿  相似文献   

10.
先取关中,建国立业,后取北京,推翻明王朝,是李自成农民军制定并付诸实施的一个军事战略计划,也是李自成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战略计划,被近人称为关中——北京战略或北伐战略。近几年来,我国史学界围绕如何评价这一战略展开了讨论,诸说不一。有的认为这是一个“卓越”的战略计划。有的说这是“失策”、“根本方略上的小错”。也有说是“从表面上看不错,但具体运用上错了”。为了有助于对这一战略的探讨,这里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究竟是怎么死的?一直是文学爱好者十分关注的历史之谜。传统看法认为李自成兵败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村民打死。而《永昌演义》却详细记述了李自成兵败后削发出家,于顺治二年春由鄂入湘,在夹  相似文献   

12.
明朝末年土地高度集中,统治阶级大量掠夺农民土地,无地少地的农民还负担着苛重的赋税,万历以后,又加派“三饷’,封建剥削日益加重,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因而激起了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这幅绘画描绘  相似文献   

13.
襄城战役是李自成农民军几个著名战役之一,它继项城战役之后“再破秦师,获马二万,降秦兵数万,威震河、洛。”(《明史纪事本末·李自成之乱》)但是,诸有关史籍中对于襄城战役日期的记载很不一致。大致上有两种不同说法:一为崇祯十四年十一月说;一为崇祯十五年二月说。现将有关记载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农民军在河南究竟攻克了哪些县城?有的说攻克了宜阳、永宁(今河南洛宁)、偃师等地;有的说攻克了河南西部宜阳、永宁、新安、渑池、偃师、嵩县、登封等十多座县城。第一种说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明史·李自成传》:“(李自成)遂自南阳出,攻宜阳,杀知县唐启泰。攻永宁,杀知县武大烈,戕万安王采(?)。攻偃师,知县徐日泰骂贼死。时十三年十二月也”。  相似文献   

15.
六十年代初,我国史学工作者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开展了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的讨论,皇权主义问题就是热烈争论的问题之一。近十年来,在“四人帮”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蹂躏下,史学领域成了哀鸿遍野、万马齐瘖的“重灾区”。农民战争与皇权主义问题,更是不许接触的禁区。英明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以后,在党的十一大提出了认真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示,给了史学工作者极大鼓舞和鞭策。前年,姚雪垠同志在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修订本前言中,谈到李自成的帝王思想问题时,提出了他对中国历代农民起义领袖以及李自成的皇权主义的看法,第一次突破了“四人帮”设置的禁区,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反响。一年来,许多文艺工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八年八月出版的部编中学历史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以“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战争”作为标题,进行了论述。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部颁《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也都以“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或战争)”作为专目。这种提法和论述,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二章《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没有涉及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从字里行间看出,李自成的失败是吴三桂和清军共同镇压的结果,这就给人一种错觉,李自成的失败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那么,李自成失败的症结何在?“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  相似文献   

18.
“明末农民战争”一节,关于李自成攻占西安的时间,课本导言为1644年(第197页),正文为1643年(第200页)。笔者认为1643年正确。《明史·李自成传》载:“崇正十六年冬十月,自成陷潼关,遂连破华阴、渭南、临潼,旋占西安”。《辞海》“崇祯年号”条为:1628~1644。可知崇祯十六年为1643年。按常识,旧史书记载时间皆用旧历,此“十月”即为旧历。换算成公历为1643年11月左右,绝无可能为1644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应为1643年$陕西省千阳中学@王建军$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张兆明  相似文献   

19.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軍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攻破潼关,占領西安以后起,在短短五六个月里,就以席卷之势,控制了江淮以北,長城以南,西至甘肃、宁夏、青海,东迄于海的广大地区;攻陷了北京,推翻了明的統治。紧接着,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吳三桂投降清军引导清军进入山海关以后起,形势又急轉直下,在一年多的时間里,农民軍又先后失去了这些地区。农民軍退到荆襄湖南一带,联合南明,在那里展开了長期的抗清斗爭。本文只对农民军从进入北京到李自成牺牲这一段时間的抗清斗爭,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于崇祯16年(1643年)11月11日攻占西安。第二年正月初一,李自成便在西安建国,国号为“大顺”,年号是“永昌”,揭开了取代明朝统治的新篇章。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